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是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實驗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成立於2009年,2014年正式獲批成為院重點實驗室。2015年12月,實驗室完成室務會換屆工作,李興珊研究員任實驗室主任,朱莉琪、朱廷劭研究員任實驗室副主任,新一屆室務會成員包括:李紓、李興珊、朱莉琪、朱廷劭、左西年。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圍繞“行為的心理和神經基礎”這一科學問題,研究個體和群體行為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神經機制,闡釋、預測和調控人的行為。主要從三個方向開展研究:行為的發生及發展規律、行為的腦機制、個體和群體行為的心理機制。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人員隊伍結構合理,優勢明顯。現有固定人員69人,其中研究員16人,包括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副研究員33人,助理研究員17人,管理支撐人員3人,在讀研究生131人,在站博士後11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幹為主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團隊。實驗室多名成員在國內外學術機構任職,並擔任Scientific Reports、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Neurology、Science Bullet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Child Development等期刊編委。
2011到2015年間,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承擔各類科研任務總計168項,項目經費合計1.03億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排名第二),國防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發表專著/譯著28部;發表SCI/SSCI收錄論文共426篇,其中Q1類論文269篇,影響因子大於5分的論文58篇,實驗室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和/或通訊作者單位的SCI/SSCI論文321篇;獲批專利和軟體著作權5項;提交諮詢報告19份,其中8份被中辦或國辦採用,3份被中宣部採用,2份獲得國家領導人批示。實驗室在研開放課題7項,博士後基金資助5項。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形成一系列原始創新成果。漢語言認知機理研究,通過跨語言比較的視角對中文閱讀機理進行研究,既發現了一些跨語言的普遍性規律,又探查了漢語言加工的特殊機制,並重點研究了理解漢語言認知機理的重要關鍵問題,形成多篇發表在實驗心理學領域頂尖期刊的文章。低齡兒童心理與行為研究,發現了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影響因素,為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提供了心理學依據。風險決策的行為與神經機制研究,驗證了風險決策過程遵循的是非補償性規則,為該領域的一個重要學術爭議提供了可靠證據。人腦功能連線組方法與套用研究,提出了多尺度人腦功能連線組計算方法,逐步形成人腦功能連線組領域計算規範,開發了人腦連線組計算系統,建設了大樣本神經影像發育資料庫與超級計算計算平台,致力於圖繪製人腦功能常模,相關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高度廣泛認可。高工作負荷人群的心理行為特徵研究,揭示了高認知負荷操作人員空間認知加工機制與情景意識認知結構,對我軍高技術兵種崗位的匹配與訓練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群體心理行為分析及建模研究,發現了心理颱風眼現象以及自尊文化普遍性,建立了基於網路行為分析的群體心理預測模型,為描述民眾社會心理和服務國家應急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目前擁有包括認知行為實驗系統、畢生行為研究系統、人類行為生理基礎研究系統和磁共振成像實驗系統在內的實驗資源,以及中國人心理與行為基礎資料庫和雙生子庫。
2016年是全面實施“率先行動”計畫、啟動和落實“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全體成員將繼續本著“銘責、進取、開放、和諧”的核心價值觀,以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精神兢兢業業的工作,紮實推進研究所“一二三”規劃,大力爭取國家重要科技任務,引進和培養領軍人才和青年科研骨幹;大力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加強開放課題、自主部署課題、博士後基金的監督與管理;大力提升重點實驗室建設水平,創造實驗室優勢與特色,將實驗室打造成為國際著名的行為科學研究平台和人才儲備庫,為國家建設和人民幸福提供科技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