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學術交流,科研成就,研究成果,榮譽表彰,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2006年3月27日,共建方簽署備忘錄,並經蘇州市設立不冠有“中國科學院”名稱的地方事業法人單位“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開始前期籌建。9月18日,共建方簽署協定書。12月31日,蘇州納米所一期建設工程正式開工。
2008年1月30日,蘇州納米所從租用的臨時辦公場所南京大學蘇州研究生院正式搬遷到位於國家納米技術國際創新園內的永久新址辦公。
2009年7月22日,蘇州納米所獲中央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覆正式成為中央事業法人單位,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12月9日,蘇州納米所通過由中科院、江蘇省、蘇州市三方組織的驗收,籌建工作順利結束,進入正常發展階段。
2010年11月15日,蘇州納米所二期建設工程奠基開工。
2015年8月,蘇州納米所印刷電子學研究部申報的“江蘇省印刷電子工程實驗室”獲批立項建設。12月28日,蘇州納米所與蘇州科技學院簽署合作協定。
2016年5月3日,蘇州納米所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簽署合作共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框架協定。
2018年4月9日,蘇州納米所與電子科技大學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正式簽署“聯合培養教育基地協定書”。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有研究員71人,項目研究員18人,副研究員39人,客座研究員2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王守覺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名單不全):陳立桅、陳名海、李清文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者(7人):楊輝、徐科、王強斌、陳立桅、靳健、戴建武、徐士傑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名單不全):陳立桅
科研部門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共有研究單位18個,其中包含2箇中科院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8個下屬研究部門及7個支撐平台。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納米器件與套用重點實驗室、納米-生物界面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1個):納米器件重點實驗室(與科技部共建)
下屬研究部門(8個):納米器件及相關材料研究部、先進材料研究部、納米生物醫學研究部、系統集成與IC設計研究部、學科交叉綜合研究部、國際實驗室、印刷電子學研究部、納米仿生研究部
下屬支撐平台(7個):納米加工平台、測試分析平台、納米生化平台、計算平台、工程化平台、信息戰略研究中心、噴墨列印公共平台
設施資源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有文獻資源檢索平台,包含50個電子資料庫、2650本電子期刊資源及10個電子圖書資料庫。
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投資建設了三大公共平台,納米加工平台擁有完備的微納加工實驗線,加工精度從微米到數十納米,實現了6英寸-4英寸-2英寸-小片兼容;測試分析平台具備全面的納米尺度下的單分子和納米結構的測試設備,具有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引領性的國際先進測試分析技術。納米生化平台擁有微流體、單分子及高通量等先進技術裝備,具備開展生物/化學製藥、藥物傳遞、體外診斷、生物微機電系統、生物材料、細胞和微生物工程、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等多方面工作的能力。
學術交流
由中國科學院人事局主辦,中國科學院博士後聯誼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承辦的“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博士後學術年會暨‘納米+’學術會議”(後文簡稱年會)於2017年11月下旬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行。年會以“納米+”為主題進行討論與研討。
第十六屆半導體缺陷識別、成像與物理國際學術會議於2015年9月6日至9月10日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行,會議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主辦,浙江大學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廈門大學物理學院等單位協辦。該會議於1985年在法國蒙彼利埃創辦,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主要探索缺陷成像技術、缺陷物理、材料物理特性及器件性能之間的關係。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獲國家專利714項,出版專著5篇,共發表論文2447篇;有20餘項專利技術或專有技術實現產業化,先後孵化培育產業化公司10餘家。
根據2019年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納米生物醫學研究部共承擔了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973)子課題、中科院先導專項、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等縱向項目70項;承擔產學研與生物醫學產業化等橫向項目7項;承擔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1項。
2012年5月,“聚光多結高效太陽電池”項目入選2011年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年報。
榮譽表彰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獲2012年度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和“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自2016年起,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生教育作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在電子科學與技術、化學、生物學3個一級學科學位點進行博士和碩士招生,錄取研究生取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籍。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在中國科大本部完成,論文工作在蘇州納米所完成。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碩士點
電子科學與技術、化學、生物學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碩士點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子與通信工程、積體電路工程、物理化學、化學工程、細胞生物學、生物工程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點
電子科學與技術、化學、生物學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博士點
物理化學、細胞生物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子與信息、能源與環保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化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博士後工作站
教學建設
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擁有博士生導師67人,碩士生導師46人。研究生導師中包括國家傑青7人,國家“千人計畫”8人,“青年千人計畫”8人,中科院“百人計畫”及“傑出技術人才”42人,90%以上為海外歸國人員。
截至2016年12月底,在站博士後51人(包括原工作站博士後),累計出站博士後140人。2008年以來,蘇州納米所共申請14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累計有59位博士後獲得資助,其中有12位獲得一等資助,47位獲得二等資助;共申報13批江蘇省博士後科研資助和日常資助計畫項目,累計有44位博士後獲得資助;1人獲得"率先行動"聯合資助博士後項目;1人獲得江蘇省江蘇省雙創博士計畫(工作站聯合招收);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0餘項;累計獲得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40餘項。已出站博士後發表文章192餘篇,申請專利229餘項(其中已授權90項),主持科研項目168餘項,參與科研項目112餘項。
2017年6月,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稱號;同月,入選國家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
2017年8月,研究所博士後方彬、曹翼獲得2017年度“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畫”(簡稱“博新計畫”)資助,李端秀獲得2017年度“支持‘率先行動’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聯合資助優秀博士後項目”(簡稱“率先行動項目”)資助。
2018年5月,研究所博士後曹艷偉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十一批特別資助,趙岳五、田愛琴和張曄獲得一等資助,沈楊彬、曹翼、劉建勛和呂偉明獲得二等資助。
自2016年起,中國科大學籍的所內研究生享受與中國科大本部研究生同樣的教育教學資源和獎助學金等待遇。同時,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科研獎助金制度,用以保證在學研究生完成學業。自2013年起,研究生為優秀新生設立了最高獎學金額度達數萬元的“納米新星”新生獎學金。
2017年12月,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朝威、碩士研究生謝柳獲中科大2017年度“光華獎學金”。
2018年8月,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潘爭輝、陸超、高守建獲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9月,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高守建獲中科大2018年度“唐立新獎學金。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形象標識為同心圓設計,外環為研究所中英文簡稱及成立日期,內部為分子結構圖狀的研究所標識。
精神文化
建設公共技術平台,為中國現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斷提供新的知識與技術,發揮國家研究機構的骨幹與引領作用。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所長 | 楊輝 |
黨委書記、副所長 | 陳光 |
黨委副書記、副所長 | 蔡盤麟 |
副所長 | 李清文 |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 王啟飛 |
所長助理 | 王強斌 |
資產總監 | 王斌 |
行政總監 | 張明傑 |
學術委員會主任 | 崔錚 |
學位委員會主席 | 靳健 |
參考資料來源 |
歷任領導
屆次 | 班子成員 | 任期 |
籌建期 | 楊輝、劉佩華、楊建中、陸麗華、許文清、胡沖、吳偉澎 | 2006.04-2009.11 |
第一屆 | 楊輝、劉佩華、施玉初、楊建中、蔡盤麟、陳立桅 | 2009.12-2014.12 |
參考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