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於1957年,是中國大地測量領域最早的科學研究機構,也是中國科學院唯一從事大地測量學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所,1970年歸屬國家地震局,1978年由中國科學院恢復重建。

研究所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環境科學及其交叉領域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研究,包括地球局部和整體運動、地球內部結構及圈層相互作用、地球系統的質量分布和遷移、大地測量在空間利用和國家大型工程建設中的套用、長江中游地區環境與災害監測評估及濕地演化與修復等。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培養點,3個二級學科博、碩士學位培養點,1個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點;共有職工106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專職院士1人、研究員22人、副高級研究人員23人;擁有在學研究生92人,在站博士後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簡稱:中科院測地所·IGG CAS
  • 成立時間:1957年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專職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 博士後流動站:1個
  • 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 3個二級學科
  • 碩士點:3個二級學科 1個專業碩士
  • 研究所地址:湖北省武漢市徐東大街340號
歷史沿革,建所初期,穩步發展,科研條件,設備設施,科研部門,人員編制,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領導題詞,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建所初期

1957年8月1日,以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為基礎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測量製圖研究室。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1959年,中國科學院武漢測量製圖研究室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測量製圖研究所。
1961年,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與廣州分院合併,組成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中南分院在武漢設立辦事處。同年秋,中南分院在廣州召開會議,決定測量製圖研究所、武漢高空物理研究所、湖北機械研究所合併,合併後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測量及地球物理研究所。
1970年,改屬國家地震局,並更名為地震大隊(研究所)。
1978年,恢復重建為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穩步發展

2007年4月,科技部下發《關於批准建設地球物理領域14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通知》,隨後武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準依託中科院測地所進行建設,並於12月通過專家對建設計畫的論證。
2008年9月,在湖北省2008年科技活動周工作總結暨科普管理培訓會上,研究所獲“2008年科技活動周優秀活動獎”。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年2月,被武昌區人民政府水果湖辦事處表彰為2008年度城市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和綠化工作先進單位。4月,在測地所舉行由湖北省科協、中科院測地所共同主辦,湖北省科技館與湖北省天文學會共同承辦的2009國際天文年(湖北地區)啟動儀式。
2010年10月,研究所通過非保密認證單位保密體系建設驗收。11月,研究所完成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2011年11月,環境與災害監測評估湖北省重點實驗室通過湖北省科技廳專家組驗收;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批准成立。
2012年12月,獲中科院預決算工作先進單位、國家體育總局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稱號。
2014年5月,依託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建設的“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11月,研究所承建的國際GNSS監測評估系統分析中心及武漢跟蹤站獲得授牌。
2016年1月,被授予2013-2014年度湖北省文明單位稱號。

科研條件

設備設施

  • 儀器設備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網路信息中心擁有曙光超級計算機T4000L系統,提供萬億次浮點運算。十餘台伺服器提供了包括大型行政和科研管理系統、網站、資源系統及資料庫資源系統。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的大型儀器設備有:絕對重力儀超導重力儀、相對重力儀、人衛雷射測距儀等。
  • 館藏資源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圖書館擁有Web of KnowledgeEi Engineering Village 2、Cambridge Sciences Abstracts-劍橋科學文摘ISI Web Of Scienc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ISI INSPEC等文摘資料庫;擁有Springer RLOS、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Elsevier 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Kluwer Online links、Wiley InterScience(Wiley -Blackwell)等外文期刊全文資料庫;擁有CNKI萬方資料庫維普資料庫等中文期刊全文資料庫;擁有Soshoo(中國資訊行搜數網)、Endnote(個人文獻管理軟體)、ISI-ESI 新!(基本科學指標分析評價工具)、ISI-SCIE(科學引文索引)、ISI-JCR (期刊評估工具)等數值型/工具型資料庫;擁有萬方學位論文、CNKI學位論文、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香港大學學位論文、中科院學位論文等學位論文資源;擁有方正Apabi年鑑、工具書資料庫、超星數字圖書館、Myilibrary電子圖書資料庫、NetLibrary電子圖書資料庫、Springer電子圖書等電子圖書;擁有CNKI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萬方中國會議論文資料庫、NSTL國家科技文獻圖書中心會議文獻資料庫等中國會議論文資料庫;擁有ISI Proceedings、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等國外會議文獻資源。

科研部門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設有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觀測技術實驗室、洪湖濕地生態試驗站,與武漢大學合辦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環境與災害監測評估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人員編制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共有職工106人。其中擁有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員22人、副高級研究人員23人,其中45歲以下高級研究人員3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3人、新世紀千百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獲得者3人。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孫和平柳林濤、柳林濤
新世紀千百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柳林濤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獲得者孫和平汪漢勝、袁運斌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深地下資源開採環境利用誘發地震研究創新團隊(2012,倪四道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1978年研究所恢復重建以來至2015年12月,先後主持或參加了多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國家攻關計畫、支撐計畫,國家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傑青、重點、重大項目和中科院重大、重點項目以及地方企業項目等。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等科技獎100餘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00餘篇,出版專著80餘部,專利授權80餘項,軟體著作權登記10餘項。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發起並參與完成了第一代國家重力網和國家天文大地網及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國家天文基本點網的建設,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第一顆遠程飛彈發射提供了重要的測繪保障;提出了擬穩平差和抗差估計的測量數據處理理論;發展了地球重力場逼近理論及重力場高空賦值模式,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兩項。在大地測量學環境科學交叉領域,圍繞洪澇災害防治、濕地保護、水環境治理、大型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等方面開展套用基礎研究,提出的多項建議被國家和湖北省採納。
部分科研項目獲獎情況
獲獎名稱獲獎類別獲獎年度
我國極原點(J.Y.D)系統的地極坐標
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8
我國世界時系統精度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中科院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1980
我國世界時系統的建立和發展成就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82
DZR——II型人衛雷射測距儀研製
國家地震局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1985
地球重力場逼近理論與實踐
地球重力場逼近理論與實踐一等獎
1986
CHZ海洋重力儀研製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87
國際地球自轉聯測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87
地球重力場逼近理論與高空賦值模式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87
國家重力基本網—1985年系統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87
長江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前期科研)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89
DZR——III型厘米級衛星雷射測距儀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1
三峽工程壩區及外圍深部構造特徵研究
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1
洪湖水體生物生產力的綜合開發及湖泊生態環境最佳化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92
中國大地測量星表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2
測量抗差估計理論的研究
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4
《三峽工程與生態環境》系統專著
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6
重點糧區主要農作物遙感估產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6
SY—118型工程測量全功能GPS定位系統
交通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6
重點產糧區主要農作物遙感估產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7
我國金礦成礦模式找礦方向及找礦選礦技術方法研究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
1997
南極地區現代地殼運動和遙感成圖研究
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7
國家資源環境遙感巨觀調查與動態研究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8
測量誤差理論的拓展—擬穩平差和測量抗差估計理論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99
基於網路的洪澇災情遙感速報系統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9
全國縣級農業土地資源遙感調查
國家統計局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
現代地殼運動與地球動力學研究
上海市科學進步獎一等獎
2002
神舟四號飛船留軌飛行綜合精密定軌
全軍武器裝備科技獎二等獎
2004
衛星測高在中國近海地球物理和海洋動力環境研究中的套用
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4
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7
固體地球潮汐理論和地球動力學套用研究
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7
GPS電離層監測及延遲改正理論與方法的拓展及其套用研究
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8

學術期刊

  •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Journal ofGeodesy and Geodynamics)是雙月刊,創刊於1981年2月,原名《地殼形變與地震》。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是由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研究中心、地殼應力研究所、第一監測中心、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第二監測中心、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地震學專業學術期刊。主要欄目有院士論壇、地震地質、地殼形變、地震測繪、觀測技術、地球物理、地震預測、地震工程、水庫地震、行業動態等。發表的論文涉及地球動力學、地球物理學、現代大地測量學、對地觀測技術與地震工程等領域。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是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多次獲中國優秀測繪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等稱號,併入選中國期刊方陣;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PD)、俄羅斯《文摘雜誌》(AJ)、日本《科技振興資料庫》(JST)等國際知名資料庫收錄。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培養點,3個二級學科博、碩士學位培養點,1個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點。
學科類別學科名稱
博士後流動站
測繪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培養點
測繪科學與技術
二級學科博、碩士學位培養點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固體地球物理學
自然地理學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點
測繪工程

教學建設

  • 教學概況
據2016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在學研究生92人(其中博士生36人),在站博士後達到6人,其中一位韓籍博士後。
  • 教學成績
2002-2004年,3篇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0-2005年,4次獲得“中科院院長特別獎”;2001-2005年,4人獲得國際導航技術大會學生優秀論文獎; 2004-2005年,連續2屆獲得“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彭蔭剛科技獎學金、劉永齡獎學金獲得者4人。截至2006年,共畢業研究生191人(博士生62人),85%以上向社會輸送。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實施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以來至2016年9月,研究所有4篇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6篇論文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人次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10人次獲院長優秀獎;7人次在國際導航技術大會(ION GPS)上獲研究生優秀論文獎,還有研究生獲中國科學院各項冠名獎和湖北省優秀學位論文等。測地所畢業生絕大多數都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工作,有2位優秀博士畢業生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研究所所徽以代表科學的深藍色為主色調。所徽由經緯線構成的地球和研究所英文簡稱IGG構成,與研究所的研究內容和方向相對應,凸顯研究所的辦所特色。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領導題詞

1986年,原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為研究所題詞:要發揚求實、探索、開拓、獻身的工作精神!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2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為研究所題詞:立足地學前沿,再創測地輝煌。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4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為研究所題詞:服務國家需求,攀登測地高峰。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為研究所題詞:面向需求、探索奧秘、立足創新。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副所長(主持工作)
王勇
黨委書記、紀委書記、副所長
馮燦
副所長
熊熊
倪四道

歷任領導

任次歷任所長姓名任期
第一任
1959.1- 1967.3、1978.6-1983.4
第二任
1983.4-1996.7
第三任
1996.7- 2005.2
第四任
2005.2-2014.7
第五任
王勇(副所長,主持工作)
2014.7-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