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原位於岳陽路319號,原名中國科學院上海圖書館,1987年8月改名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是中國科學院的生物學文獻情報中心和上海地區文獻情報中心。

現已併入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總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
  • 類別:圖書館
  • 地點:上海市岳陽路319號
  • 竣工時間:1953年
簡介,歷史沿革,建設規模,發展成就,歷任館長,

簡介

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曾是中國科學院的生物學文獻情報中心和上海地區文獻情報中心。是中國科學院的生物學文獻情報中心和上海地區文獻情報中心。

歷史沿革

1951年,中國科學院院長會議決定在上海建立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分館。1953年3月1日,該館正式成立,為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分館,接受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與中科院上海辦事處雙重領導,統一管理上海地區各研究所的圖書工作,集中採購、編目與閱覽,並在遠離分館的研究所(當時的有機所和冶陶所)分設專業閱覽室。除供應中科院上海地區各研究所研究資料外,還對院外科學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務。
1956年,原在有機所、冶陶所所設專業閱覽室從上海分館分出,分別成立圖書館,改由各所領導。
1958年,上海分館改由中科院上海分院直接領導,中科院圖書館負責業務指導,並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圖書館。1959年3月,全國第二中心圖書館在上海成立,中科院上海分院圖書館是其成員館之一。同年,圖書館大樓建成,面積8300平方米。1961年從岳陽路320號遷入新館。
1962年,隨中科院上海分院的體制變動,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圖書館。
“文化大革命”期間,1970年改屬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科技組領導,館名改為上海科技圖書館。
1978年4月回歸中國科學院,屬中國科學院和中科院上海分院雙重領導,中科院圖書館負責業務指導,定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圖書館。
1983年和1986年,中國科學院出版圖書情報委員會對中科院上海圖書館進行了學術評議和複查,認為中科院上海圖書館已確立了適合科學院系統文獻情報工作的“圖書情報一體化”模式,基礎工作紮實。1987年8月,中國科學院將該館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並考慮到該館在國內外已有一定聲譽,根據需要可保留使用“中國科學院上海圖書館”的名稱。

建設規模

20世紀90年代,中科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基本情況如下:館舍面積11228平方米,其中書庫大樓6000平方米,閱覽室1260平方米,座位200個,其餘為辦公用房及其他輔助用房。中心擁有HP Micro 3000高檔微機和HP 925LX小型計算機,用於圖書館自動化集成開發研製和“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的開發和服務。辦公室文印工作也逐步向自動化過度,配置有桌面排版軟體“科印”和“CCT”、製版機、膠印機和靜電複印機等。
職工150人,其中業務人員118人,行政人員8人,黨政人員2人,工人22人。業務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占57%。高級職稱者9人,中級職稱者43人,初級職稱者59人。
中心實行中心主任——室主任——組長的三級管理。行政部門設辦公室、業務科、財會辦公室、行政辦公室;業務部門設文獻加工部、讀者服務部、資料庫研究室、情報室、計算機服務部、技術服務部。
1990年經費320萬元,其中書刊購置費215.5萬元。文獻藏量300萬冊(件),各學科文獻收藏量依次為生物學、醫學、化學、農業、技術科學及其它學科。收藏文獻特色是:(1)以外文為主,約占全部文獻的70%。(2)以期刊為主,1990年續訂、新訂期刊共3200種、其中外文原版期刊900種。不僅數量大,而且系統完整。自創刊號起完整入藏的外文期刊有287種。(3)內容以生物科學文獻為主,生物學文獻保障率達75%,並引進了“生命科學資料庫”光碟,已初步形成中國科學院的生物科學文獻中心。
所有文獻均採用國家標準著錄,配有書名目錄、著者目錄、分類目錄和主題目錄。讀者服務除常規借閱外,注重宣傳報導和參考諮詢,並專門開展了改善環境、上門清書、服務效果統計工作。1978年中科院廣州會議提出“圖書情報一體化”後,中心把情報工作列為重點發展領域,開展了情報課題調研、文獻檢索、定題服務、二次文獻編制、資料庫建設等工作。

發展成就

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的編輯出版物有:《生命科學信息》(公開發行,雙月刊)。《中國生物學文摘》(公開發行,月刊),曾獲得1989年全國科技情報檢索刊物三等獎,1990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三等獎。中心建立的“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於1990年11月通過中科院科學技術局的鑑定和驗收。

歷任館長

歷任館長:孫寶琳、沈昭文、龔岳亭、龔義台、顧柏華。
歷任副館長:錢豐格、楊勤、洪漪瀾、劉同芳、周志芳、錢宏興、馮肅亮、薛秀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