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史(圖錄卷)

中國科學技術史(圖錄卷)

《中國科學技術史(圖錄卷)》是2008年5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錄類工具書,由金秋鵬主編。

該卷以彩色圖片為主,輔以精練的文字說明,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古代科學各學科和技術分支的發展概況,其內容包括農學與生物學、醫藥學、天文學、數學、地學、物理學、化學、建築、橋樑、紡織、礦冶、車輛、造船與航海、水利、造紙與印刷、度量衡、陶瓷與漆器、軍事技術、西學東漸19門類,是一部比較全面且豐富多彩的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綜合性圖錄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技術史(圖錄卷)
  • 作者:金秋鵬
  • 題材:自然科學史
  • 語言:中文
  • 出版時間:2008年5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地:北京
  • 頁數:628 頁
  • 字數:931千字
  • ISBN:9787030202741
  • 類別:圖錄
  • 開本:16 開
  • 裝幀:圓脊精裝
  • CIP核字號:2008034336
成書過程,編寫背景,編寫情況,出版工作,內容說明,書籍目錄,價值意義,編寫人員,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編寫背景

作為一個文明傳承連綿不斷的古國,中國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積澱。其中,不僅有浩若煙海的文字典籍,而且留存了難以計數的有形有像的文物。從科學技術史的視角,對有關圖像進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在過去雖不乏其人,但多是專科性的或零散的,如已出版的天文、星圖、算盤、地圖、醫學、農學、建築、橋樑、水利、古船等圖片以及散見於各種歷史著作的插圖。另有一些是與技術有關的圖像著作,如陶瓷、青銅器、紡織品、漆器、兵器等。在整體上系統整理和研究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歷史圖片至今仍是空白。該卷正是基於此而編錄的。

編寫情況

由於現存的圖片資料分散在全國各地,受到人力、物力以及其他條件的限制,編委會未能對歷史圖像進行一一拍照。在該卷編撰過程中,得到了眾多博物館的支持,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陝西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揚州市博物館鎮江市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該卷也利用和參考了大量已有的成果,許多專家、學者為該卷建言獻策,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圖書館給予了幫助。

出版工作

2008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史(圖錄卷)》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出版工作人員
責任編輯
責任校對
責任印製
封面設計
孔國平、卜新
魯素
徐曉晨
張放

內容說明

該卷的資料來源於文物和考古發掘、傳世的歷史圖畫、各種碑刻、壁畫、古籍插圖、外國有關中國歷史的出版物插圖等。其中,有些圖片是過去人們不太留意的,經該卷作者的探討和研究,被賦予科學價值。這些圖片經過精心選擇,按科學學科和技術分支進行分類,全卷收錄圖片900多幅,以彩色圖片為主。該卷所具有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可見一斑。其目的是使讀者能夠較全面地了解中國歷史上科學技術的光輝成就及其發展輪廓。
該卷以圖片為主,輔以精練的文字說明,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古代各科學學科和各技術分支的發展概況,內容包括農學與生物學、醫藥學、天文學、數學、地學、物理學、化學、建築、橋樑、紡織、礦冶、車輛、造船與航海、水利、造紙與印刷、度量衡、陶瓷與漆器、軍事技術、西學東漸19門類,是一部比較全面且豐富多彩的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綜合性圖錄著作。
由於種種原因,許多科技文物隨著歲月流逝。特別是一些較抽象的學科,如歷史上曾經相當發達的數學,本來形象資料就較少,加上在漫長歲月中的散失,現能看到的實物和圖片就更是屈指可數了。因此這裡所展示的,只不過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一些片段或側面而已,遠非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全貌。儘管如此,收入該卷的圖片已足以向人們展示中國歷史上的科學技術曾經有過的輝煌。

書籍目錄

總序 盧嘉錫
前言 金秋鵬
第一章 農學與生物學(1)
神農執耜畫像(2)
石磨盤與石磨棒(3)
石斧(3)
石錛(4)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4)
石鐮(5)
石鏟(5)
鐵搭(6)
牛耕圖(7)
牛耕播種畫像石(7)
江東犁(7)
番社採風圖·耕種(8)
耙圖(9)
耮圖(10)
耕、耙、耱圖(10)
耖圖(12)
耬車圖(13)
秧馬圖(14)
鐵鋤(14)
耘盪圖(14)
田漏圖(15)
耬鋤圖(15)
水車圖(16)
筒車圖(17)
滑車圖(18)
推鐮(18)
番社採風圖·刈禾(18)
風車(18)
水輪三事(18)
綠釉陶作坊(20)
河姆渡稻穀遺存(20)
半坡陶罐和粟粒(21)
金文中菽字(21)
採桑圖(22)
宋代蠶織圖(22)
蠶桑圖(22)
《御題棉花圖冊》書影(22)
木棉圖(25)
甘薯圖(25)
玉蜀黍(25)
西瓜圖(26)
西瓜碑(26)
葡萄蟲草圖(27)
橙黃橘綠(27)
野蔬草蟲(28)
牡丹圖(28)
“眾人協田”牛骨刻辭(28)
代田示意圖(29)
陳旉《農書》書影(29)
拾糞畫像石(30)
陳旉《農書》書影(30)
淤蔭圖(31)
授時指掌活法之圖(31)
地利圖(31)
圍田圖(31)
秦九韶《數書九章》中的圍田圖(33)
架田圖(34)
櫃田圖(34)
梯田圖(34)
耕穫圖(35)
《南方草木狀》有關生物防治的記載(36)
陶豬圏(36)
彩陶上的鸛魚圖(37)
雲南江川出土青銅臂甲展開圖(37)
《管子·地員篇》(37)
陶豬模型(39)
閹牛圖(40)
帛書《相馬經》(40)
《齊民要術》中有關馬驢雜交的記載(41)
《齊民要術》書影(41)
《山居錄》書影(42)
《茶經》書影(42)
陳旉《農書》書影(42)
《農桑輯要》書影(43)
王禎《農書》書影(44)
《農桑衣食撮要》書影(44)
《元亨療馬集》書影(44)
《農政全書》書影(44)
《授時通考》書影(47)
《夏小正》書影(47)
《詩經》書影(49)
《爾雅》書影(49)
《南方草木狀》書影(49)
漢代鬥雞畫像石(50)
《雞譜》書影(50)
《植物名實圖考》書影(51)
農學報(52)
第二章 醫藥學(53)
藥材標本(53)
藥物粉碎工具(54)
帛書《五十二病方》(55)
帛畫《導引圖》(56)
帛書《脈經》(57)
竹簡《養生方》(57)
卻穀食氣(58)
砭石與金針(58)
醫工盆(59)
太醫丞印(59)
今本《黃帝內經》(59)
《神農本草經》(60)
傷寒雜病論(60)
《難經》(62)
神醫畫像石(62)
五禽戲圖(62)
《脈經》(64)
《本草經集注》(64)
越窯藥壺(64)
《新修本草》(65)
千金方(66)
艾灸圖(66)
南宋沉船出土的香料、藥物(66)
《洗冤集錄》(68)
《和劑局方》(68)
針灸銅人(68)
《飲膳正要》(70)
神農採藥圖(71)
《素問·玄機原病式》(72)
《脾胃論》(72)
《格致餘論》(73)
《本草綱目》(73)
《本草品匯精要》(74)
修事雲母(75)
點眼圖(75)
《瘟疫論》(75)
《傅青主女科》(77)
《醫林改錯·親見改正臟腑圖》(78)
內景圖(79)
外科手術刀具(79)
按摩導引養生秘法圖(81)
太醫院按摩器(81)
藥鋪圖(82)
上海蘇州河畔的中央醫院(83)
同仁堂配方(83)
竹拔火罐(84)
藏醫脈絡圖(84)
蒙醫藥包、拔火罐(85)
《醫方類聚》(85)
第三章 天文學(86)
河南省濮陽市出土的龍虎北斗圖(87)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蓋面星象與箱面展開圖(88)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質護膊古四象圖(88)
西安交通大學西漢墓星圖(89)
敦煌星圖甲本(90)
吐魯番星占星圖(92)
蘇頌星圖(93)
蘇州石刻天文圖碑(96)
遼墓彩繪星圖(97)
北京隆福寺正覺殿藻井天文圖(97)
天文節候躔次全圖(97)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99)
蒙文石刻天文圖(100)
傣文石刻天文圖(100)
《石氏星經》書影(101)
元代星圖式星表(101)
甲骨天文記事(102)
帛書彗星圖(103)
太陽黑子記錄(105)
1054年超新星記錄(106)
唐僖宗乾符四年曆書(106)
漢魏天文台遺址(106)
河南登封觀星台(107)
西漢漏壺(108)
唐代呂才漏刻(110)
宋代燕肅蓮花漏(110)
元代延祐漏壺(111)
北京故宮交泰殿漏壺(112)
晷儀(112)
西安清真大寺地平式日晷(113)
北京故宮太和殿前赤道式日晷(114)
周公測景台(115)
東漢銅圭表(115)
北京觀象台圭表(116)
水運儀象台(117)
明仿製渾儀(117)
明仿製簡儀(118)
明清北京觀象台(119)
赤道經緯儀(119)
天球儀(120)
黃道經緯儀(120)
地平經儀(121)
象限儀(121)
紀限儀(121)
地平經緯儀(122)
璣衡撫辰儀(122)
七政儀(123)
齊彥槐天球儀(123)
第四章 數學(125)
陶器幾何圖形(127)
規矩(127)
結繩記數與書契(128)
陶文數字(129)
刻有數字的甲骨及其釋文(129)
算籌與記數法(131)
九九表(132)
《算數書》(133)
勾股圓方圖(133)
《九章算術》書影(134)
《九章算術》解勾股形圖(134)
一次測望圖(136)
劉徽的極限思想和無窮小分割方法(136)
重差圖(137)
不定問題(138)
《隋書·律曆志》關於祖沖之圓周率的記載(139)
敦煌算書(140)
十部算經(140)
賈憲三角(142)
《數書九章 》插圖(一)(142)
《數書九章 》插圖(二)(144)
圓城圖式(144)
宋元算書(146)
梯法七乘方圖(148)
四元自乘演段圖(148)
勾股五和五較自乘演段圖(149)
縱橫圖(150)
珠算盤(151)
珠算書和程大位(152)
李善蘭和尖錐術(152)
第五章 地學(155)
太保相宅圖(155)
《兆域圖》(155)
放馬灘一號秦墓木板地圖(156)
放馬灘五號西漢墓紙質地圖(158)
西漢馬王堆地形圖(159)
西漢馬王堆駐軍圖和城邑圖(159)
東漢式盤(159)
東漢測風器(160)
東漢地動儀模型(162)
唐《地誌》和《占雲氣書》(163)
興慶宮圖碑(164)
九域守令圖碑(165)
禹跡圖碑(165)
華夷圖碑(165)
平江圖碑(167)
地理圖碑(170)
靜江府(今桂林市)城圖(170)
楊子器跋輿地圖(局部)(171)
《廣輿圖》之《輿地總圖》(172)
明代絹本《南京府縣地圖冊》(172)
《皇輿全覽圖》(173)
《乾隆內府輿圖》(銅版)(173)
鄒伯奇繪《皇輿全圖總圖》(176)
清代測繪儀器(177)
國璋《重慶府治全圖》(177)
第六章 物理學(179)
朱雀銅燈(179)
銅奔馬(180)
槓桿(181)
滑輪(181)
陀螺(182)
陀螺儀(182)
風箏(183)
噴水龍洗(184)
長信宮燈(184)
西漢雁魚形燈具(184)
西漢平面鏡(184)
平面鏡照容繪畫(185)
凸面鏡(186)
西周素背面凹面鏡(187)
春秋凹面鏡(187)
戰國凹面鏡(188)
陽燧陶范(188)
漢代反射鏡(189)
戰國透光鏡(189)
西漢透光鏡(189)
明代眼鏡繪畫(190)
伽利略式望遠鏡(190)
反射望遠鏡(191)
顯微鏡(192)
幻燈機(193)
攝影器(194)
皮影戲繪畫(194)
鄒伯奇自拍照(195)
賈湖骨笛(195)
戰國竹笛(195)
均鐘木(196)
笙簧(196)
河南淅川下寺楚編鐘(197)
山西侯馬編鐘(197)
曾侯乙編鐘(198)
漢代律管(199)
造琴繪畫(199)
琴阮合奏(200)
瓮聽(200)
平均律弦樂器(201)
平均律律管和排簫(201)
北京天壇圜丘和回音壁(202)
鶯鶯塔(203)
司南(203)
宋代針碗(204)
水浮指南魚(204)
木刻指南魚(205)
木刻指南龜(205)
宋代旱羅盤(206)
元代堪輿銅羅盤拓片(206)
瓷盤式羅盤(206)
明代銅水羅盤(208)
明代航海用水羅盤(208)
堪輿“三針”說(208)
清代旱羅盤(209)
清造指南針(210)
清制陀螺地平儀(210)
保溫器(210)
省油燈盞(210)
第七章 化學(212)
《道藏》著作中著名煉丹家的畫像(212)
《道藏》著作中的煉丹器具(214)
出土的唐代煉丹藥物及器具(214)
壁畫和插圖中的煉丹活動(217)
明代的製藥與煉丹(218)
名畫中的煉丹與製藥的信息(219)
宋代的池鹽生產(220)
河東鹽池圖碑(220)
宋代的海鹽生產(223)
《熬波圖》所介紹的海鹽生產(224)
清代的海鹽生產(224)
東漢畫像磚中的井鹽生產(228)
《天工開物》所描述的井鹽生產(229)
雲南的井鹽生產(231)
戰國墓出土的古酒(233)
東漢畫像磚所描繪的酒肆(234)
宋代時的一頁酒帳(234)
兩具能蒸餾的青銅器(234)
紅曲生產工藝(236)
明代釀酒工藝圖(238)
四川成都水井街釀酒遺址(238)
江西進賢李渡釀酒作坊遺址(240)
冰糖的製取(240)
明代的幾項化工生產(240)
制墨工藝(242)
古代的鎏金工藝(243)
第八章 建築(244)
河姆渡乾欄建築榫卯構件(244)
西安半坡遺址之房屋(246)
河南偃師二里頭一號宮殿復原圖(246)
西周瓦屋(246)
西周召陳瓦屋(247)
戰國銅器建築刻紋(247)
秦鹹陽宮一號宮殿遺址(249)
東漢石雕倉樓(249)
湖北雲夢東漢陶屋(250)
靈寶張灣漢陶屋(250)
漢代宮闕畫像磚(250)
山東蒼山縣東漢民居畫像石(252)
山東潘家疃重樓畫像石(252)
山東舊縣村東漢庭院畫像石(253)
成都羊子山漢庭院畫像磚(253)
四川漢木構長屋畫像磚(255)
漢雙闕桿欄建築畫像磚(255)
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寧城圖》之官衙建築(255)
晉初瓷院落(256)
嵩岳寺塔(257)
隋唐長安布局圖(257)
隋唐東京布局圖(259)
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259)
山西五台南禪寺正殿(261)
興教寺玄奘塔(261)
西安大、小雁塔(262)
敦煌莫高窟宅院壁畫(262)
鎮國寺萬佛殿(263)
獨樂寺觀音閣(264)
晉祠聖母殿(264)
華嚴寺大雄寶殿(265)
蘇州玄妙觀三清殿(265)
宋代建築構架(267)
定州開元寺塔(268)
應縣木塔(268)
泉州開元寺仁壽塔(269)
蘇州報恩寺塔(270)
浙江湖州飛英塔(270)
覺山寺塔(271)
興聖教寺塔(272)
當陽鐵塔(272)
福州陶塔(273)
元大都平面復原圖(273)
明北京城圖(275)
故宮(275)
長城(277)
天壇祈年殿(277)
泉州開元寺大殿(279)
無梁殿建築(279)
拙政園(279)
飛雲樓(281)
福建客家土樓(282)
清末有關建築技術的繪畫(282)
第九章 橋樑(284)
甘肅蘭州握橋(285)
浙江武義熟溪橋(285)
湖南醴陵淥江橋(286)
甘肅文縣陰平橋(286)
廣西三江程陽橋(287)
浙江鄞縣百梁橋(287)
福建永春東關橋(288)
福建安海鎮安平橋(288)
福建泉州洛陽橋(289)
福建莆田寧海橋(289)
福建漳州江東橋(290)
浙江衢縣神仙橋(290)
浙江麗水桃花橋(291)
河北滿城方順橋(291)
河南臨潁小商橋(292)
河北趙縣安濟橋(292)
河北永通橋(293)
河北濟美橋(293)
河北橋樓殿(294)
陝西龍橋(294)
蘇州楓橋(295)
江西廬山棲賢寺橋(295)
山東泗水卞橋(296)
浙江吳興雙林三橋(296)
廣西桂林花橋(297)
上海青浦朱家角放生橋(297)
浙江蘭溪通州橋(298)
浙江餘杭廣濟橋(298)
雲南祿豐星宿橋(299)
安徽休寧登封橋(299)
陝西華縣橋上橋(300)
蘇州寶帶橋(300)
江蘇吳江垂虹橋(301)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301)
北京頤和園玉帶橋(301)
蘇州吳門橋(302)
雲南建水雙龍橋(303)
貴州鎮遠祝聖橋(303)
揚州瘦西湖五亭橋(304)
北京盧溝橋(304)
福建歸泗橋(305)
福建橫溪橋(305)
福建屏南千乘橋(305)
福建屏南萬安橋(305)
《清明上河圖》中之虹橋(307)
四川瀘定橋(307)
雲南霽虹橋(308)
西藏墨脫藤網橋(308)
潮州廣濟橋(309)
太原晉祠魚沼飛梁(309)
第十章 紡織(310)
商雷紋條花綺印痕玉戈(311)
河北藁城商代麻布殘片(311)
西周辮子股刺繡印痕(312)
西周方格彩罽(312)
戰國飛鳳紋繡淺黃絹衾(313)
戰國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衾(313)
戰國龍鳳虎紋繡羅(314)
西漢絨圈錦(314)
西漢黃地印花敷彩紗(315)
西漢素紗禪衣(315)
西漢泥金銀印花紗(316)
西漢漆糹麗紗冠(316)
江蘇泗洪曹莊漢畫像石(317)
漢代紡織鼓形貯貝器(317)
東漢紅地“韓仁繡”錦(318)
東漢人物葡萄紋毛織品(318)
東晉織成履(319)
北朝方格獸紋錦(319)
唐淺棕地團窠印花縑(320)
唐代“四騎士”狩獵紋錦(320)
拜占庭紋織物上的變體聯珠團窠紋(321)
敘利亞紋織物上的對人對獸紋(321)
唐代棕色絞纈絹(322)
唐代纏枝蓮舞獅子紋錦(322)
唐代印花蠟纈紗(322)
唐代張萱《搗練圖》(323)
宋代靈鷲球紋錦袍(324)
宋代球路雙鳥紋錦(324)
南宋矩紋紗交領單衫(325)
南宋深煙色牡丹花紋背心(325)
南宋沈子蕃緙絲山水軸(326)
《耕織圖》(327)
金代煙色地雙鸞朵梅織金錦綿男護胸(328)
元代紅地龜背團龍鳳紋納石矢佛衣披肩(328)
元代棕色羅刺繡花鳥紋夾衫(329)
小紡車(329)
大紡車(330)
羅機子(331)
立機子(331)
萬曆皇帝緙絲十二章袞服(331)
明代孝靖皇后灑線蹙金龍百子戲女袷衣(333)
明代紅地織金樗蒲龍鳳羅(333)
明代圓金地鸞鳳牡丹紋緙絲團補(334)
花機圖(334)
清代折枝花蝶妝花緞女帔(334)
清代杏黃地纏枝蓮妝花緞(336)
清代敷彩團花漳緞(337)
水紡車(338)
顧繡西湖畫冊之一(339)
清代《蘇州織造局圖》碑(340)
第十一章 礦冶(341)
臨潼姜寨黃銅片(金相組織)(341)
長島店子黃銅片(金相組織)(342)
齊家文化七角星紋鏡(342)
二里頭銅爵(343)
鑲嵌綠松石饕餮紋銅飾牌(343)
張寨乳釘紋大方鼎(344)
新乾直刃直背尖翹首蟬紋短柄大刀(344)
司母戊大方鼎(345)
四羊尊(346)
江西銅嶺木滑車(346)
三門峽玉柄鋼劍(347)
銅綠山船形木斗(348)
長沙楊家山鋼劍(348)
少虡劍(349)
曾侯乙尊盤(349)
蟠螭紋帶蓋金鼎(350)
疊鑄泥范(351)
興隆鐵范(352)
雨台山白點花紋劍(352)
包山鐵斧(353)
銅綠山漢代採礦平巷(354)
保留至今的西漢白兔井(355)
東漢畫像磚上的鹽滷開採圖(356)
西漢銀豆(356)
宏道院東漢畫像石中的鍛鐵圖(357)
洛陽坩堝附著鋼塊及其金相組織(358)
中平百鍊鋼刀(358)
北京東漢內向連弧紋鏡(金相組織)(359)
鎏金畫紋帶神獸鏡(359)
大業九年墓鐵鏡(金相組織)(361)
滄州鐵獅子(361)
《武經總要》所載“行爐”圖(362)
敦煌榆林窟西夏(1038~1227)鍛鐵圖(363)
元王禎《農書》所載水排圖(363)
明《天工開物》所載“煤炭燒磚窯”圖(365)
明《天工開物》所載“琢玉”圖(365)
《天工開物》所載“生熟煉鐵爐”圖(366)
《天工開物》所載“煉錫爐”圖(367)
《天工開物》所載“升煉倭鉛”圖(367)
《天工開物》所載“鑄千斤鐘與仙佛像圖”(368)
永樂大鐘(369)
明“宣德”年款爐(370)
《天工開物》所載“錘錨圖”(370)
《天工開物》所載“抽線琢針圖”(372)
《天工開物》所載“錘鉦與鐲圖”(372)
清《四川鹽法志》所載轉槽子(373)
清《四川鹽法志》所載“銼大口圖”(374)
清《四川鹽法志》所載“井火煮鹽圖”(374)
江西鉛山的膽水煉銅法(375)
第十二章 車輛(377)
車馬坑(商代)(378)
車馬坑(西周)(378)
車馬出行漆畫(戰國)(379)
秦始皇陵銅馬車(380)
秦始皇陵二號銅馬車(380)
馬王堆漢墓帛畫車馬儀仗圖(西漢)(381)
大葆台漢墓馬車(西漢)(382)
木軺車(西漢)(383)
軺車壁畫(東漢)(383)
銅軺車(東漢)(384)
君車畫像石(東漢)(384)
施耳軺車畫像磚(東漢)(385)
軒車畫像石(東漢)(385)
安車石闕畫像(東漢)(386)
斧車畫像磚(東漢)(386)
軺車驂駕畫像磚(東漢)(387)
輜車畫像石(東漢)(387)
車並車畫像石(東漢)(387)
戲車畫像石(東漢)(389)
青銅輂車(東漢)(389)
青銅輂車(東漢)(389)
輂車畫像磚(東漢)(390)
鹿王本生壁畫之馬車(北魏)(390)
涅槃經變壁畫之駟馬車(盛唐)(392)
《回鶻公主出行圖》中的馬車(五代)(392)
《清明上河圖》中的驢車(北宋)(393)
陶馬車(元)(393)
木牛車(西漢)(394)
陶塑棧車(東漢)(394)
陶牛車(西晉)(395)
元邵墓陶牛車(北魏)(395)
司馬金龍墓漆畫通幰車(北魏)(396)
張肅俗墓陶牛車(北齊)(397)
銅牛車(北朝)(397)
偏幰牛車畫像磚(南朝)(398)
陶犢車(隋)(398)
敦煌壁畫牛車(隋)(399)
木牛車(唐)(399)
陶犢車(唐)(399)
《清明上河圖》中的牛車(北宋)(400)
《溪山行旅圖》之牛車(南宋)(401)
制車畫像石(東漢)(402)
牛羊車畫像石(東漢)(402)
韓師訓墓壁畫駝車(遼)(402)
駝車壁畫(遼)(403)
獨輪車石闕畫像(東漢)(404)
獨輪車壁畫(十六國)(404)
鹵簿玉輅圖(南宋)(404)
朱悅熑墓陶象輅(明)(404)
雙輪推車版畫(明)(406)
第十三章 造船與航海(407)
內蒙古阿里河鄂倫春族近代木筏(線圖)(407)
獨木舟(唐)(407)
木板船(線圖)(隋)(408)
舫(東晉)(408)
篙(明)(409)
雕花木槳(線圖)(410)
西漢十六槳木船(線圖)(410)
《清明上河圖》之搖櫓圖(410)
帆(411)
硬帆(412)
船尾舵槳(西漢)(412)
船尾舵(413)
平衡舵(413)
元代碇石(414)
四爪錨(414)
隋煬帝的龍舟(415)
南宋海船(415)
尖底海船多層板結構(415)
水密隔艙(416)
舵桿(明)(417)
船用絞關木(明)(417)
鄭和寶船復原模型(明)(418)
貨船(北宋)(418)
客船(北宋)(419)
漕船(清代)(419)
車船(419)
漁獵攻戰紋銅壺(戰國)(419)
蒙沖(宋)(420)
鬥艦(宋)(421)
海鶻船(宋)(422)
福船(明)(422)
廣東船(清)(423)
沙船(明)(423)
季風的利用(424)
過洋牽星術(424)
指南針(424)
針經和航海圖(明)(427)
第十四章 水利(429)
大鯀治水圖(429)
治水慶功圖(429)
大禹陵(浙江紹興)(429)
禹王廟(431)
邗溝(432)
《都江堰圖》(432)
靈渠(432)
鄭國渠(433)
漢白渠渠口(433)
新疆坎兒井(434)
治水畫像石(435)
唐龍安陟門(435)
唐《水部式》(436)
莆田鎮海堤(437)
大運河(438)
宋豐利渠(438)
宋洪水題刻(439)
涪陵白鶴梁及石魚(440)
宋代莆田木蘭陂(440)
金中都(今北京)水關遺址(441)
李好文《長安志圖》中的“涇渠總圖”(元)(441)
富平縣境石川溉田圖(442)
黃河壩埽(443)
金剛堤(443)
江防海防圖(明)(444)
《黃河圖說》碑拓片(明)(445)
《黃河河工圖》(局部,濟南至黃河穿過運河部分)(清)(445)
河防一覽圖(明)(446)
長江中下游和運河合圖(清)(447)
運河全圖(清)(449)
第十五章 造紙與印刷(451)
商代(公元前1600~前1300)刻在龜甲上的象形文字(452)
史牆盤銘文拓片(452)
紙問世前的絹帛書寫材料(452)
居延漢代木簡(454)
漂絮圖(454)
西漢放馬灘麻紙(454)
西漢灞橋麻紙(456)
寫有文字的西漢麻紙(456)
有書寫文字的漢代麻紙(457)
敦煌馬圈灣麻紙(457)
漢肩水金關紙(459)
東漢信紙(459)
漢代造麻紙工藝流程圖(460)
麻紙寫本《譬喻經》(461)
東晉寫本《三國志》殘卷(461)
紙繪設色人物圖(463)
剪紙(463)
唐初麻料硬黃紙寫《妙法蓮華經》(464)
桑皮紙彩繪《五牛圖》(465)
北宋李建中《同年帖》(466)
北宋米芾《珊瑚帖》(467)
清仿元代明仁殿紙(467)
明宣德年造描金雲龍紋彩色粉紙(468)
《天工開物》中造竹紙流程圖(468)
《夢溪筆談》書影(470)
清代梅花玉版箋(470)
描金山水蠟箋(471)
西方人筆下的19世紀清代人造皮紙工藝圖(471)
唐太宗御書《溫泉銘》刻石拓印本(472)
唐初刻梵文陀羅尼咒印本之一頁(472)
唐武周刻本《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473)
唐鹹通九年刊卷子本《金剛經》(474)
濟南劉家針鋪廣告銅鑄印版(475)
北宋刻印書籍圖(475)
北宋雕印大藏經之一頁(476)
南宋刊桑皮紙書本之一頁(476)
《四美人圖》(477)
西夏文木活字本書影(478)
《夢溪筆談》書影(478)
北宋泥活字本《無量壽佛經》(479)
西夏文泥活字印經折本《維摩詰所說經》(479)
金代印“貞祐寶券”拓片(479)
王禎《農書》載《造活字印書法》(479)
回鶻文木活字(482)
朱、墨雙色印本《金剛經注》(482)
“大明通行寶鈔”銅版(483)
《容齋隨筆》書影(484)
明銅活字藍墨印本《墨子》書影(484)
明彩色套印本《十竹齋書畫譜》(484)
明彩色套印本《蘿軒變古箋譜》(485)
清木活字印書工藝過程圖(486)
木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程式》(487)
清翟金生刊泥活字本《泥版試印初編》(488)
第十六章 度量衡(489)
商代牙尺(489)
戰國銅尺(490)
滿城漢墓鐵尺(490)
貴縣羅泊灣木尺(490)
寧夏固原象牙尺(490)
梧州銅尺(490)
甘肅定西銅丈(492)
嘉峪關骨尺(492)
唐代象牙尺(492)
唐木尺(494)
新莽銅卡尺(494)
戰國廩陶量(494)
戰國子禾子釜、陳純釜(495)
安邑下官鐘(496)
戰國楚銅量(496)
商鞅銅方升(497)
秦廿六年詔版、秦二世詔版(497)
始皇廿六年詔方升、橢量(498)
秦始皇詔陶量(498)
平都銅橢量(499)
滿城漢銅量(499)
滿城漢鑊(500)
代食官糟鐘(500)
夷道官銅斛(501)
新莽詔版(501)
新莽銅籥(502)
新莽銅方斗(502)
新莽銅嘉量(503)
建武十一年大司農銅平斛(503)
光和二年大司農銅平斛(504)
春秋齊銅權(505)
戰國楚天平(505)
王字銅衡桿(506)
戰國砝碼范(506)
高奴銅權(506)
始皇詔八斤銅權(507)
始皇詔十六斤銅權(508)
始皇詔鐵權(508)
秦兩詔銅權(509)
大銅權(509)
官累銅權(510)
武庫一斤銅權(510)
漢代竹衡桿、環銅權(511)
新莽銅衡桿、銅環權(511)
鐵秤砣(513)
銅秤砣(513)
武平鐵秤砣(514)
熙寧銅砣(514)
金朝銅砝碼(515)
大都銅砣(515)
萬曆戥子(516)
清宮天平(516)
繪畫藝術中的衡器(517)
朱氏三種尺(519)
朱載堉累黍度量(519)
第十七章 陶瓷與漆器(520)
中國最早的陶器(520)
原始的燒陶技術(521)
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523)
紅陶、灰陶、黑陶、白陶(523)
早期的制陶技術(525)
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525)
陶水管、水井和秦磚漢瓦(526)
青瓷和黑釉瓷(527)
圓窯、饅頭窯、龍窯(528)
從秦兵馬俑到唐三彩陶器(529)
唐宋時期的青瓷(530)
唐宋時期的白瓷(532)
宋代的鈞窯瓷和建窯瓷(532)
景德鎮的影青瓷和宋代官窯(534)
多種窯具(535)
元代的青花瓷和釉里紅(536)
從鬥彩到五彩瓷器(536)
明代的陶窯(538)
《天工開物》所描繪的陶瓷工藝(539)
《景德鎮陶錄》中的“陶成圖”(541)
琺瑯瓷和粉彩瓷(543)
展示在瓷瓶上的制瓷工藝(544)
遠古時的漆器(544)
大量出土的戰國漆器(547)
漢代的制漆新工藝(547)
剔紅漆器(549)
明清時期的漆器(549)
第十八章 軍事技術(551)
峙峪石鏃(552)
建武三十二年弩機(552)
小合蟬弩(553)
蒙古大弓(553)
宋代使用的單梢炮(554)
襄陽炮(554)
七孔石刀(554)
雷目紋銅刀(555)
越王勾踐劍(556)
石斧(556)
婦好鉞(556)
鐵刃銅鉞(557)
吳王夫差矛(558)
秦青銅鈹(558)
清軍使用的長槍(558)
高子戈(558)
三戈戟(560)
秦戈矛合體戟(560)
宋代的特式兵器(561)
明代的特式兵器(562)
西漢鐵制魚鱗甲冑(563)
宋軍使用的步人甲(563)
北朝獸面盾(564)
明軍使用的盾(564)
西晉末東晉初的馬鐙(565)
《武經總要》刊載的三個火藥配方(565)
火毬(565)
阿城銃(566)
至正辛卯銅手銃(567)
明洪武十二年銅手銃(567)
永樂十二年銅手銃(567)
三眼銃(568)
至順三年銅碗口銃(568)
萊州衛大炮筒(568)
洪武十年大鐵炮(569)
虎蹲炮(570)
大將軍炮(570)
佛郎機(571)
小樣佛郎機(571)
乾隆御用鳥槍(572)
迅雷銃(572)
紅夷炮(573)
三飛箭(573)
火龍出水(574)
神火飛鴉(574)
飛空沙筒(574)
一窩蜂火箭(575)
飛天噴筒(575)
石炮(575)
自犯炮(576)
水底龍王炮(576)
江南製造局炮廠(577)
金陵機器局製造的火器(577)
西周戰車的遺存物(578)
架火器戰車(578)
樓船(579)
蜈蚣船(579)
“操江”號螺輪蒸汽兵船(579)
“平遠”號鋼甲巡洋艦(580)
萬里長城之一段(580)
山海關(581)
居庸關(582)
嘉峪關(582)
望京樓(583)
金川地區的石碉群(583)
南京城中華門(原名聚寶門)(584)
蓬萊水城(584)
旅順軍港(585)
大連和尚島炮台內部(585)
第十九章 西學東漸(586)
利瑪竇像(587)
徐光啟像(587)
《幾何原本》徐光啟序手跡(588)
《坤輿萬國全圖》(588)
李之藻像(590)
李之藻翻譯《寰有詮》(590)
王徵像(591)
《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取水第一圖”(591)
康熙朝武成永固大將軍炮(592)
《崇禎曆書》書影(592)
湯若望像(593)
湯若望進獻的新法地平日晷(593)
耶穌會刊印的康熙賜祭湯若望文(局部)(594)
南懷仁像(594)
《靈台儀象志》插圖(594)
康熙讀書像(595)
清宮藏手搖計算器(596)
康熙御製角尺(596)
康熙的數學炕桌(597)
滿漢合璧《御製三角形推算法論》(597)
康熙關於代數學的上諭(598)
康熙御製四游標半圓儀(598)
清宮藏法國製造半圓儀(599)
《數理精蘊》(599)
天文地理鐘(600)
戴進賢所進西洋奇器禮品清單(600)
圓明園西洋樓大水法(601)
《地球圖說》的太陽系圖示(601)
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贈送給乾隆帝的科學儀器清單(601)
伯駕及其中國助手(603)
合信(603)
《博物新編》(603)
《博物新編》中的蒸汽機插圖(603)
嘉約翰及其病人(605)
《割症全書》(605)
《化學初階》(1871~1873)(606)
黃寬(606)
偉烈亞力(606)
李善蘭(606)
牛頓《原理》譯稿(606)
《談天》(608)
《代微積拾級》(608)
《六合叢談》(608)
丁韙良(608)
同文館的出版物(609)
江南製造局(610)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610)
徐壽(611)
傅蘭雅用過的辭彙表(612)
華蘅芳(612)
傅蘭雅(612)
《格致彙編》和《格致須知》(613)
福州船政局(615)
容閎(615)
留美幼童(616)
嚴復《天演論》譯稿(616)
詹天佑(616)
傳教士出版的科學教材(618)
晚清學堂的數學教育(619)
上海外灘氣象信號塔(620)
《亞泉雜誌》(621)
清末教育革命(621)
庚款留美(623)
參考文獻(624)
後記(626)
總跋(627)

價值意義

圖錄是比較容易閱讀和被接受的讀物,該卷通過圖片形象地展示中國歷史上的科學技術,對於宣揚和普及科學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除可作為科學技術、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工作者的參考用書外,因圖片本身的通俗、形象、生動,故具有廣泛的讀者面,尤可作為具有特殊意義的教育用書;在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宣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等方面將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編寫人員

《圖錄卷》編委會
職務
姓名
主編
金秋鵬




編委
(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揚宗
王兆春
楊文衡
楊麗凡
吳佩卿
陳美東
何堂坤
武家璧
周嘉華
趙翰生
郭書春
曾雄生
廖育群
潘吉星
戴念祖
審稿
戴念祖



作者簡介

金秋鵬,1943年生於福建泉州,2002年4月13日辭世,科學史家,生前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科學史研究30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通史,兼及中國古代造船與航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