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的長成

《中國社會學的長成》是費孝通所著作品,出自於《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社會學的長成
  • 作者:費孝通
  • 作品出處: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為《日本社會學會年報》寫
費孝通
在一個像中國一般,特別注重人倫關係的文化里,社會學,那一種以科學方法去分析社會現象的學科的發展有它的方便,但也有它的困難。方便之處是容易見到的:不但在累積的文獻里充滿著對於人和人之間關係的規律和註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因為這套規律和註解已經成了有力的教條,我們也特別容易看到社會所施於個人的範疇力量,因而使我們很容易發生對於社會觀眾的注意。這在很古的時候已經如此。現代英國人類學家布朗教授(Radcliffe-Brown)曾說:功能觀點的文化論有很多基本的看法和概念並不是新的,至少在中國戰國時候的思想家中已經有了雛形,最重要的是荀子。可惜現在我們還沒有學者能用現代的名詞去把這些古書重新翻譯出來,如果能這樣做的話,一定有很多發現,不但在思想史上有貢獻,在社會學本身也一定有重要的啟發作用。譬如說,孔子所說的“祭神如神在”和法國社會學大師Emile Durkheim的“有人信仰上帝,上帝就存在了”的說法實在是完全相通的。中國既有著這樣豐富的遺產,只要科學方法一旦傳入,必然會給社會學發展上極大的方便。
但是這裡卻也包含著困難。中國傳統對於人倫關係的重視是從實踐的目的出發的。著重的是在人和人應當怎樣相處,學者們所問的是為什麼這樣相處才算是好的問題,至於怎么會這樣相處的問題卻不發生的。“應當怎樣”是教條,是社會範疇個人行為的方案;“為什麼這樣才算是好”是倫理學,也是文化里維持教條的理論工具——這些都是科學研究的對象,而不是科學研究的本身。科學研究的開始是在“怎樣會這樣”的問題上。這在中國傳統的思想系統中是沒有地位的。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江蘇省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人。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至清華大學研究院社會學部隨俄裔人類學家史祿國學習體質人類學,1935年獲碩士學位。1936年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隨波裔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學習社會人類學,1938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教授。1978年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長。從1979年開始主持中國社會學的重建工作,翌年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85年創辦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並任所長。費孝通在農村社會經濟、中國社會結構、民主政治、小城鎮建設等方面著述豐厚,影響巨大;他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擔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重要職務。編者簡介呂文浩,1971年生,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學史、社會思想史、社會文化史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