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二十題。第一題和第二題總結了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和社會保障的經濟效應。第三、四、五題分別研究了社會保障與社會倫理、公共政策和人口之間的關係。第六題揭示了社會保障再分配的形式與特徵。第七題探討了如何改革和完善中國社會保險稅收制度的問題。第八題對中國實施再就業工程的意義、現狀以及如何實施再就業工程進行了探索。第九題研討了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的形式、內容、發展的條件與趨勢。第十題分析了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制約因素及改革重點。第十一題分析了中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第十二題分析了中國社會保障財務模式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21世紀國中國社會保障財務改革的方向。第十三題探討了如何構築社會保險基金監督體系的問題。第十四題分析論證了社會保障償付能力的相關問題。第十五題研討了中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現狀及改革對策,預測了世界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未來趨勢。第十六題探討了知識經濟對社會保障的挑戰和影響。第十七題對各國在改革其養老保險制度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行了簡要的論證。第十八題闡述了最優社會保險模式界定的原則、必備條件和最優社會保險模式的選擇,在分析國外幾種社會保險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險模式的原則和目標,同時實證分析了中國深圳社會保險模式。第十九題探討了調整現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應採取的措施和中國建立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必然性。第二十題論證了21世紀初社會保障發展的五大趨勢。
作品目錄
|
| |
| |
| |
| |
| |
| |
| |
第八題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造血”機制——再就業工程 | |
| |
| |
作品思想
一、該書重點分析了社會保障對經濟成長、工作動機、國民儲蓄的影響,系統闡述了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和社會保障的經濟效應,揭示了社會保障的本質,為構建社會保障的理論體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二、該書分析了社會保障與社會倫理、公共政策、人口變化的關係。作者認為,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及其發展過程,儘管在很大程度上與經濟發展和經濟因素密不可分,但超越於運行機制以外的倫理觀念、文化傳統、人口變動等諸多非經濟因素也制約了社會保障制度路徑的選擇。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同時,要正確界定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地位與作用,充分發揚中國傳統美德,建立起適應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
三、該書開拓性地分析了社會保障財務制度改革方向和社會保險基金監督體系架構問題。作者認為,中國社會保障財務管理模式要由基金制向資金制轉化;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模式由征繳制向稅賦制過渡,社會保障基金經營管理應加大營利投資力度,社會保障金髮放模式要向社會化方向發展。作者結合多年工作實踐,構築了一套完整嚴密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督體系,將社會保險基金監督體系分為基金日常管理監督體系、基金運營監督體系和基金監督法制體系三個子系統,並對各子系統設計了科學的監督指標。
四、該書在國際比較的基礎上,前瞻性地歸納出了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五大趨勢:社會保障多維化、社會保障商業化、社會保障產業化、社會保障一體化、社會保障網路化。各國在發展自己的社會保障事業時需要充分關注並把握這些趨勢。
五、該書詳細論述了社會保險稅、再就業工程、農村社會保障的現狀與發展、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制約因素及改革重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會保障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並提出了許多具有操作性的建設性意見,尤其是知識經濟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影響的相關分析富有新意。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該書已獲中國版協城市出版社工作委員會三屆一次會議暨第十四屆全國城市出版社社長年會優秀圖書獎一等獎、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第四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鄧大松,男,中共黨員,1950年10月生,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武漢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重點學科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科和學術帶頭人,美國內華達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