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每年的食鹽總消費量基本穩定在700萬噸(這個量跟人口成一定比例,只要人口不發生大的改變,就不會有大的波動),而全國一年的鹽產量超過4000萬噸,絕大部分用作化工原料,一旦有需要,這些產能很容易生產出足夠的食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的鹽
- 屬性:食鹽
全國每年的食鹽總消費量基本穩定在700萬噸(這個量跟人口成一定比例,只要人口不發生大的改變,就不會有大的波動),而全國一年的鹽產量超過4000萬噸,絕大部分用作化工原料,一旦有需要,這些產能很容易生產出足夠的食鹽。
全國每年的食鹽總消費量基本穩定在700萬噸(這個量跟人口成一定比例,只要人口不發生大的改變,就不會有大的波動),而全國一年的鹽產量超過4000萬噸,絕大部分用作化工原料,一旦有需要,這些產能很容易生產出足夠的食鹽。...
“世界鹽業,莫先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中國鹽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鹽文化是以鹽和鹽業為載體的一切文化事象的總和,涵蓋了物質、精神的諸多領域,有著顯著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持續性。作為一種文化產物,鹽的產銷運營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容,伴隨著地方經濟價值的實現,鹽道、鹽夫、背鹽...
《中國鹽文化(第15輯)》是2024年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曾凡英。內容簡介 本書為四川輕化工大學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中國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5輯,為中國鹽文化研究的前沿論文集,匯集了國內鹽文化研究領域內部分專家、學者們新的研究成果,也適當收錄了部分新人新作。本書主要內容涵蓋鹽業...
《食用鹽》是2017年實施的一項中國國家標準。由TC295(全國鹽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上報及執行。國家標準《食用鹽》 由TC295(全國鹽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上報及執行 ,主管部門為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要起草單位 國家鹽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江蘇省鹽業質量監督檢測站 、廣東省鹽業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省鹽業...
2007年8月28日,專題片《中國鹽文化》在央視10頻道“探索·發現”欄目開始播出。該專題片由中國鹽業總公司出資、中央電視台拍攝,包括“黃土地上的白金”“為鹽而戰的民族”“改變地球的產業”“戰爭中興起的城市”“夢幻”“無色的精靈”等6集,每晚播出1集。其中,“改變地球的產業”“戰爭中興起的城市”介紹...
海鹽是食用鹽的一種,是將海水引入鹽田,經過日曬、蒸發、結晶而成。特點是不添加任何抗結劑。歷史沿革 中國沿海地區從事海鹽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早在炎帝神農時代,宿沙氏就開始“煮海為鹽”。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古者夙沙初鬻海鹽。”夙沙即宿沙,一說是黃帝臣,一說為炎帝時諸侯,住今山東渤海萊州灣...
中國湖鹽產量最多的省是青海,其中最大的是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池。據統計,僅這一鹽池開採出來的池鹽,足夠我國十二億人口食用四千多年。此外,在陝西、山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很多鹹水湖,盛產池鹽。其他如青海茶卡鹽池、內蒙古吉蘭泰鹽池、山西解池都是著名的池鹽產地。井礦鹽 井鹽以已有...
海南島鹽,海南省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早在唐代乾元元年(758年),海南島就有近海老百姓煮海水為鹽的記載。海南儋州保存著的1200多年前老百姓鑿石為槽盛海水曬鹽的千年古鹽田遺址,印記著海南島人民最早利用太陽光和海水曬鹽的聰明才智。2004年11月,經中國質量檢驗檢疫總局專家組的嚴格評審,“海南島鹽”...
中國考古學家最新考古發現,位於東北地區西部嫩江流域的尹家窩堡遺址是一座遼金時期製作土鹽的遺址,距今至少有800年的歷史。這是中國東北地區首次發現鹽業遺存,也是中國首次對土鹽製作遺址進行發掘。尹家窩堡遺址位於吉林省大安市安廣鎮永豐村,地處耕地與鹽鹼地相接處,北鄰新荒泡,屬於吉林省大安後套木嘎遺址考古...
由於淮鹽的突出地位,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淮鹽資源是帝國主義列強掠奪的重要目標。民國時期,袁世凱以鹽稅、關稅作為抵押,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借款,鹽稅由此落入洋人之手。外國銀行團通過稽核所大幅度提高稅額,從兩淮鹽稅、鹽價中竭力搜刮。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兩淮鹽場遭受了天災人禍的空前劫難,鹽業生產...
1959年,由鄧小平同志倡議,將西秦會館改為“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連同自貢的鹽井,成為中國鹽業歷史發展的教科書。川鹽在烹調上能定味、提鮮、解膩、去腥,是川菜烹調的必須品之一。鹽有海鹽、池鹽、岩鹽、井鹽之分。主要成分為氯化鈉。因來源和製法不同,所以質量也就各有差異。烹飪所用的鹽,...
鹽城海鹽,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國沿海地區的海鹽生產已初具規模。此後,以鹽城為中心的江淮沿海地區,逐漸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海鹽生產基地。尤其是元中葉,兩淮29個鹽場產鹽380萬石,達到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強,鹽城境內13個鹽場產鹽290萬石,占淮鹽總產的76%。有“...
中國古代鑽井汲鹵技術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①挖掘淺井,吸鹵煎鹽。戰國末期,秦國蜀郡守李冰於公元前256~前251年在今四川省雙流、成都、華陽一帶,開鑿鹽井,汲鹵煎鹽。此後至北宋中期,都是人工挖鑿的“大口淺井”,井壁一般沒有保護,用桶或牛皮囊提鹵。成都羊子山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清晰地描繪了當時...
《後漢書》有言“東楚有海鹽之饒”,一個“饒”字道出了東台大地的產鹽之盛。井鹽文化是鹽都的主體文化,是名城自貢的城市核心,它根植地下千米,跨越時空兩千年,在物質和非物質層面涵蓋了物態文化、心態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是中國鹽文化中的一顆明珠、一朵奇苑。自貢市這"自、貢"兩個字就是由"自流井"...
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上常將氯化鈉簡稱為“鹽”。氯化鈉除供食用外(慣稱食鹽),大量用作化工原料(名曰工業用鹽),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表以“原鹽”為總稱。中國的鹽產量中一直是以海鹽為主,其次是湖鹽和井礦鹽。由於海鹽的生產受氣候影響較大,加之海鹽場多分布於東部沿海地區,為了鹽業生產的均衡協調,近10餘年來...
中國井鹽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至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5—前251年),秦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冰在興建都江堰工程中發現了鹽滷,隨即廣都鹽井揭開了中國井鹽開發史的序幕。北宋時期,大英縣卓筒井鎮人發明了卓筒井采鹵技術後,由小口深井逐漸替代大口淺井。蘇軾在《蜀鹽說》中記載:“自慶曆皇以來,蜀始創...
除用作調味劑以外,食鹽的另一種重要用途是醃漬食物,以延長食物的存放時間並增加風味。根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人很早就使用了這種方法。當“鹽”表示用鹽醃漬食物時,讀為yàn。如《禮記·內則》:“布牛肉焉,屑桂與姜,以灑諸上而鹽之,乾而食之。”詳細釋義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
運城鹽池位於澆水河畔,由鴨子池、鹽池、硝池等幾個部分組成。鹽池所出產的鹽,是水鹵經日光曝曬而成,顏色潔白,質味純正,雜質少,並含有多種鈉鈣物質。運城鹽池是中國有名的產鹽地之一。2013年09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運城鹽池大鹽”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品特點 運城鹽池大鹽顆粒大,色潔白,質地...
截至2023年,湖鹽在中國的食鹽產品結構占比為3%。化學成分 主含氯化鈉(NaCl)。此外還夾有氯化鉀(KCl)、氯化鎂(MgCl2)、氯化鈣(CaCl2)、硫酸鎂(MgSO4)、硫酸鈣(CaSO4)和鐵(Fe)等。性味功能 鹹,寒。涼血,明目。主治用法 治尿血,吐血,齒舌出血,目赤痛,風眼爛弦,牙痛。煎湯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揩牙或...
茶卡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茶卡鹽氯化鈉純度高、可溶性雜質低,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賴氨酸等胺基酸,有特殊調味效果,具“味鹹而甘”口味獨特,不易結塊等特點。2009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茶卡鹽”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品特點 茶...
鹽場是鹽的生產場所。自貢地區的鹽業生產,在清雍正、乾隆年間已成為四川三大產鹽場之一。清鹹豐、同治年間,發展成為四川鹽業生產中心,產量占四川省一半以上。山東萊州灣鹽區是中國及世界上利用該類地下滷水資源最早的地區,已有千年歷史。簡介 我國海鹽生產實現二次技術革命 成第一生產國 我國海鹽生產方式已經發生重大...
碘鹽是指含有碘酸鉀(KIO3)氯化鈉(NaCl)。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是6克,但中國國民普遍超過20克。這就需要同時提供不含碘的鹽供人選擇,否則碘攝入過量的危險性極大。碘鹽是指含有碘酸鉀的氯化鈉的食鹽。由於中國大部分地區都缺碘,而缺碘就會引起碘缺乏病,所以國家強制給食用的氯化鈉食鹽中加入...
製鹽技術史,鹽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沿革 中國炎黃時期已有生產海鹽和採集湖鹽的傳說。秦代已有汲鹵煎鹽的記載。各種鹽的產制都經歷由手工操作的小生產到機械化、現代化大生產的發展過程。海鹽生產技術史 中國的海鹽生產技術史大體可分為4個階段。①唐宋以前為淋鹵煎鹽。最初是直接刮取海濱鹹土,淋制滷水。後來...
1910~1949年,中國年產鹽量由178萬噸增加到298萬噸,平均每年僅遞增1.3%。1949年以後,中國的製鹽工業才得到迅速發展,並逐步實現機械化、現代化的大生產。流程 製鹽步驟 1第一步:提撈滷水 2第二步:加入豆漿去除雜質 3第三步:熬煮鹽滷水去除水分(大約8個小時)製鹽工業原料 世界已探明的鹽的資源總蘊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