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經濟史

中國當代經濟史

中國當代經濟史指中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2018年的經濟發展過程,2018年成為國內外發展經濟學研究熱點。主要研究論述有二元經濟論、時間序列分析法及發展階段論等。

基本介紹

歷史概述,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第二階段,人民幣匯率沿革,發展經濟學比較,發展模式轉型,

歷史概述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大陸實行類似於蘇聯列寧時期的新經濟政策,被稱作過渡時期總路線。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實行蘇聯式的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該體制的弊端隨著經濟發展不斷趨向嚴重。自1978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體制由舊有的不適應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的蘇聯式計畫經濟體制逐步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政府對經濟依然有某種程度上的主導作用,與日韓模式相似。在這種改革下,在農村實現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取代了農業合作社,工業企業中的企業領導層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國有企業逐漸成為獨立核算的市場主體,允許私人經營服務業以及輕工業,並打開國門,大量引進外資。這種經濟體制在1992年後被中國政府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過改革開放近30年的發展,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迅速擴大,GDP總量世界第四,人均GDP從1979年的275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00美元,對外貿易規模世界第三,173種製造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居第二(次於美國),世界經濟成長的第二大發動機,外匯儲備8000億美元,2006年經濟競爭力排名世界第19。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1952-1976年,計畫經濟時期
經濟運行軌跡寬幅振盪,計畫調控痕跡明顯,經濟發展大起大落。1959年創下GDP歷史最高增速,1961年GDP歷史負增長記錄。
可分為四個周期:1959-1961年,1964-1968年,1969-1973年,1974-1976年,後三個周期振幅減小。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第一周期
1977-1980年,恢復性增長周期
1976年負增長,1977年大幅恢復性增長,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1979年,1980年繼續恢復性增長。
第二階段第二周期
1981-1990年,回落振盪周期
1989年出現投資、消費雙膨脹
1989-1990年兩年“治理整頓”
第二階段第三周期
1991-1993年,快速增長周期
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1993年GDP增長率達到歷史最高峰
其間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進一步推動經濟高漲
第二階段第四周期
1994-2001年,軟著陸周期
使過快過熱的經濟成長逐步降溫,1995年-1997年實現經濟軟著陸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凸顯總需求不足,出現通縮趨勢
1998-2001年連續4年增長率下降,2001年達到回調最低點
第二階段第五周期
2002年至2018年,經濟高漲期
此一輪巨觀經濟高漲主要來自鋼鐵、電解鋁、汽車、住房、旅遊、教育等。

人民幣匯率沿革

改革開放前新中國成立後,參照蘇聯方式,國家壟斷對外貿易,規定人民幣官價為1美元=2.6元人民幣,此一匯率保持到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期的匯率因為匯率實行雙軌制,出現了外幣黑市,最高時,美元兌人民幣超過1:10。
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
2005年7月2l日19時,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初始化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並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稍後中國央行發布一籃子貨幣的構成:美元、日元、歐元、韓元、新加坡元、英鎊、馬來西亞林吉特、澳大利亞元、加拿大元,比重尚未透露。

發展經濟學比較

通常在發展經濟學比較上存在四種不同的橫向和縱向的比較:
縱向與民國時代如1949年經濟狀況相比
橫向與若干不已開發國家比,尤其是與鄰國印度相比
1960年代開始與(前)蘇聯相比,主要是農業方面
1980年代開始與鄰國日韓以及亞洲四小龍相比
20世紀末開始與歐美已開發國家相比,主要是經濟成長率
在歐美發展經濟學文獻中,這種比較往往是第二和第四種

發展模式轉型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主要採取了日韓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但在2000年代,隨著大量貿易盈餘引發的中美、中歐貿易戰人民幣匯率問題,中國大陸的經濟管理部門意識到中國大陸這樣的大國經濟需要轉型為內需拉動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相比較日韓,中國在發展過程的較早階段轉入了創建大規模的國內消費市場,藉以調節諸如過高的亞洲儲蓄率和過高的美國消費等的全球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