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百家:張夢陽散文精品集》作者張夢陽是一位學者型作家。其作品質樸中見厚重,平凡中顯深刻,親歷中藏深摯,具有很強的審美和文史價值,堪稱當代的文化檔案和知識分子的精神史。主要收錄作者近年來的隨筆、散文和短論,形雖散淡卻包容頗廣,重情講趣,思深慮廣,可讓讀者從中得到美的薰陶和思想的啟迪。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當代文學百家:張夢陽散文精品集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頁數:233頁
- 開本:16
- 作者:張夢陽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26032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百家:張夢陽散文精品集》由南海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張夢陽(1945—),生於甘肅天水,祖籍山東臨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學術成果有:《阿Q新論——阿Q與世界文學中的精神典型問題》,所屬的《魯迅研究書系》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悟性與奴性——魯迅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國民性”》,獲中南五省區人民出版社優秀社科讀物獎;《“金扁擔”·“狹的籠”·美諦克》,獲湖南《書屋》獎; 《中國魯迅學通史》,獲國家圖書獎,收人中國最高出版物《中國文庫》。新著《魯迅對中國人的思維批判》,由東方出版社於2011年9月出版;文學版長篇小說體魯迅傳《苦魂三部曲》第—一部《會稽恥》由華文出版社於2012年1月出版,並將陸續推出第二部《野草夢》、第三部《懷霜夜》。
圖書目錄
前言
閒思瑣話
抒懷與議事
何謂文人真性情?
難得[清高]
難得[散淡]
難得[諍言]
難得[交融]
難得[別致]
迎風冒雪訪雪芹
冬雪櫻桃溝
退谷四樂
奇崛的峭石
草的沉思
魯迅的當代價值
也談何謂[思想家]
曼陀羅·紅玫瑰
吳冠中眼中的魯迅
魯迅·《紅樓夢》·真的人
韓康的誠信
芳草青青王昭君
屈原故里尋訪記
江南尋訪徐文長
歷史的淘洗
哲學的價值
哈佛的校門
晚景能否來新夏
懷舊與反思
老壇口的窩窩頭
偷聽連闊如說書
我的話劇情結
《資治通鑑》幽讀記
《魯迅全集復讀記》
荒原時代的地壇
往事非煙百感生
紹興魯迅情
好編輯盧家明
師恩難忘
評人與品文
一月的情思
透·準·醇
[紅樓]版本看[鍊字]
苦茶、藥味與[澀]
蕭紅的靈異與氣場
日本魯迅研究對我們的啟示
記人與論世
記我的老師
心儀
思想家的銅像
秋天的白楊林
[老同學]肖鳳
科羅拉多的晚霞
自言與自勵
大寂寞中讀自己
幸福全在[大部頭]
[閒思]生命,省悟歷史
編後記
閒思瑣話
抒懷與議事
何謂文人真性情?
難得[清高]
難得[散淡]
難得[諍言]
難得[交融]
難得[別致]
迎風冒雪訪雪芹
冬雪櫻桃溝
退谷四樂
奇崛的峭石
草的沉思
魯迅的當代價值
也談何謂[思想家]
曼陀羅·紅玫瑰
吳冠中眼中的魯迅
魯迅·《紅樓夢》·真的人
韓康的誠信
芳草青青王昭君
屈原故里尋訪記
江南尋訪徐文長
歷史的淘洗
哲學的價值
哈佛的校門
晚景能否來新夏
懷舊與反思
老壇口的窩窩頭
偷聽連闊如說書
我的話劇情結
《資治通鑑》幽讀記
《魯迅全集復讀記》
荒原時代的地壇
往事非煙百感生
紹興魯迅情
好編輯盧家明
師恩難忘
評人與品文
一月的情思
透·準·醇
[紅樓]版本看[鍊字]
苦茶、藥味與[澀]
蕭紅的靈異與氣場
日本魯迅研究對我們的啟示
記人與論世
記我的老師
心儀
思想家的銅像
秋天的白楊林
[老同學]肖鳳
科羅拉多的晚霞
自言與自勵
大寂寞中讀自己
幸福全在[大部頭]
[閒思]生命,省悟歷史
編後記
後記
剛編完的這本隨筆集,是繼1998年出版《靜齋夢錄》之後的第二本散文隨筆集,下面還準備寫《靜齋悟道》,合成我的隨筆三種。這全九寫書之餘隨意閒思而成的,沒有占用專門的時間。
日月如梭,轉眼工夫已經過了六年多,隨意而作的長短文章竟也不覺間累積了三四十萬字,連自己也覺得吃驚。可見只要不斷地做下去,總不間斷,終歸是會有所獲的。我從這四十餘萬字的文字中,選了二十餘萬字,集合成一本書奉獻給讀者。
我之所以總是不斷地做,是因為自小就立志做季羨林伯父那樣的“精神勞動者”,覺得既為學者就應該像農民耕田一樣不停地在學術園地耕耘。離開了學術耕耘,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也失去了作為學者的存在價值,學者的學術生命就會終止。因而只能是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不管三七二十一,任憑天搖地動、風吹浪打,只是咬定青山不鬆口,死死地認定學術本身的實績不動搖,不相信任何學術之外的虛幻的東西。的確是把學術和思想看得高於一切,把文章和書當成命根。
在埋頭耕耘當中,聽到鼓勵之聲,也耳聞攻擊之音。無論是什麼聲音,我都當成是對自己的激勵。而且後一種激勵往往產生的動力更為強大,因為我只想以自己的實績進行回答。越是受攻擊,就越是要下死力埋頭務實,把自己的書和文章做得更好!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後一種激勵,《中國魯迅學通史》第二、三卷幾乎可能做不下去。我在後記中說過:寫第二卷時有跑完一次馬拉松,還沒來得及喘氣就要跑第二次的感覺,實在是精疲力竭了。然而,一想到這後一種激勵,就立即來了精神。所謂發憤圖強,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吧!很多時候,強大的動力不是來自於安樂,而是來自於憤怒。所以,我對發出後一種激勵者往往心懷感激之情。真想跟他們道聲謝謝!把自己的心思完全集中在創造實績的勞作上,的確是應對外界喧囂的靈丹妙藥。在這個充滿紛爭的世界上,可以包醫百病。其實,這也就是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求發展。所以我的座右銘是: 探尋文學之底蘊,追求學術之極致。
悟透人世之內理,攀登人生之高境。
而夜以繼El、焚膏繼晷、嘔心瀝血、孜孜砣砣所做的事情,就是慘澹經營,營造極品。所謂極品,就是全神用力到極處,精心打磨至極致,最大限度地實現完美的作品。2004年秋天,北京保利大廈展覽于右任、張大千、傅抱石的傳世書畫,我深秋聽到訊息時已經是最後一天,晚九點就將閉展。於是我打破晚上不出門的慣例急急忙忙跑去瞻仰。在這些價值百萬的藝術品面前,我幾乎不敢靠近,敬畏得只從遠處欣賞。我想這就是人類文化所創造的極品。一些無名的工藝美術大師所創造的傳世文物,也屬於這類極品。我此生已無望再學書畫,不可能創造出書畫極品,也不可能致力工藝,創造出什麼文物。既然這輩子獻身文學,能不能創造出文章極品呢?而《古文觀止》和魯迅等文化名人創造的現代經典文字,不就是文章極品嗎?崇拜魯迅的大畫家吳冠中先生曾經說:書畫雖有影響,但終歸不及文學對人類的精神影響深。所以,我要朝著創造文章極品的目標去努力。像書畫家創造極品書畫,工藝美術大師創造傳世文物那樣,去構思篇章、雕鑿文字。當然,我始終沒有實現這個目標,書或文章印成鉛字後總會發現許多不盡如人意的遺憾之處。因此,我在一篇自述中胡謅了一首打油詩:
陋室粗衣甘自苦,
每讀妙文必起舞。
平生唯喜文章事,
夢中猶嘆文不古。
每當我重溫放於枕邊,自少年時代就不停翻讀的《古文觀止》時,總是自愧弗如,夢中仍嘆息自己和當今許多人的文章與古文及魯迅等人的現代經典文字無法相比。人生苦短,即便長壽,活到八九十歲甚至百歲,也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瞬。而唯有文字是不朽的,可以記下這人世的滄桑。我夢寐以求的是自己此生能有深刻、精美的文字留於後世,即使不可能是什麼大作品,有歸有光那樣的《項脊軒志》也好。倘若實現這個目標要以捨棄研究員、教授的頭銜和地位為代價,不僅要仍然過清貧、寂寞的生活,甚至於還要忍受韓信式的胯下之辱,付出極大的辛苦與忍耐,我也甘願付出。只要能夠進入藝術真境就感到無限的幸福。然而這個既小也不小的願望,看來也可能落空。但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我總要往最高境界去努力。集子中的文章因為是不同時候給不同媒體寫的,會有些重疊和重複,敬請讀者見諒。
仍要感謝的是恩師林非先生和至交再復、張琢先生,是他們1979年和當時的魯迅研究室黨支部書記曾普同志一起協力,千方百計調我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工作,使我改變了人生之路。否則,這本書稿以及《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中國魯迅學通史》等成果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還需感謝的是發表集中隨筆的各位編輯,我在《好編輯盧家明》中談了廣東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盧家明同志編輯《中國魯迅學通史》的事跡,人民El報“大地”副刊主編徐懷謙先生也是我非常感謝的編輯,這本隨筆集裡的很多篇都是他編的。但在這本集子的編後記中我特別要提到兩位女編輯:中華讀書報《家園》責編舒晉瑜和光明日報“文薈”主編韓小蕙。晉瑜可說是我的“一題師”,集中的《又見“杜林”》《“紅樓”版本看“鍊字”》《吳冠中眼中的魯迅》等題目,都是她改定的,比我自擬的原題好多了!小蕙則是我的“章法師”,《冬雪櫻桃溝》的開頭和結尾的“喔,冬雪櫻桃溝!”都出於她的苦思。她還為別的作者改過文章,例如把谷林先生的標題《亂翻書》改成“閒翻書”,谷林先生大喜,來信稱她為“一字師”,把這信收到他的書中。還曾經為牧惠先生的《說廣東人的嘆茶》改過關鍵的結尾處,牧惠先生在全篇說足了“嘆茶,,的“嘆”字後,卻在結尾說“請來廣東嘗一下我們的茶”。小蕙直接給改成“請來‘嘆’一下我們廣東的茶”。也被牧惠先生當面感謝,並非常真誠地表示小蕙這樣讓他佩服的編輯可稱為“一字師”。我從小有幸遇到了韓少華這樣的名師,“文革”中又曾經向何其芳同志請教,新時期則幸運地長隨林非先生學習。而現在這些恩師不是故去,就是已年老體衰、不便過勞,只能向這些編輯同志請教了。“編輯是我師”,我對這些好編輯充滿了深深的感激之情。謝謝他(她)們了!
2010年7月23日於香山“孤靜齋”
日月如梭,轉眼工夫已經過了六年多,隨意而作的長短文章竟也不覺間累積了三四十萬字,連自己也覺得吃驚。可見只要不斷地做下去,總不間斷,終歸是會有所獲的。我從這四十餘萬字的文字中,選了二十餘萬字,集合成一本書奉獻給讀者。
我之所以總是不斷地做,是因為自小就立志做季羨林伯父那樣的“精神勞動者”,覺得既為學者就應該像農民耕田一樣不停地在學術園地耕耘。離開了學術耕耘,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也失去了作為學者的存在價值,學者的學術生命就會終止。因而只能是生命不息,耕耘不止。不管三七二十一,任憑天搖地動、風吹浪打,只是咬定青山不鬆口,死死地認定學術本身的實績不動搖,不相信任何學術之外的虛幻的東西。的確是把學術和思想看得高於一切,把文章和書當成命根。
在埋頭耕耘當中,聽到鼓勵之聲,也耳聞攻擊之音。無論是什麼聲音,我都當成是對自己的激勵。而且後一種激勵往往產生的動力更為強大,因為我只想以自己的實績進行回答。越是受攻擊,就越是要下死力埋頭務實,把自己的書和文章做得更好!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後一種激勵,《中國魯迅學通史》第二、三卷幾乎可能做不下去。我在後記中說過:寫第二卷時有跑完一次馬拉松,還沒來得及喘氣就要跑第二次的感覺,實在是精疲力竭了。然而,一想到這後一種激勵,就立即來了精神。所謂發憤圖強,可能就是這個意思吧!很多時候,強大的動力不是來自於安樂,而是來自於憤怒。所以,我對發出後一種激勵者往往心懷感激之情。真想跟他們道聲謝謝!把自己的心思完全集中在創造實績的勞作上,的確是應對外界喧囂的靈丹妙藥。在這個充滿紛爭的世界上,可以包醫百病。其實,這也就是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求發展。所以我的座右銘是: 探尋文學之底蘊,追求學術之極致。
悟透人世之內理,攀登人生之高境。
而夜以繼El、焚膏繼晷、嘔心瀝血、孜孜砣砣所做的事情,就是慘澹經營,營造極品。所謂極品,就是全神用力到極處,精心打磨至極致,最大限度地實現完美的作品。2004年秋天,北京保利大廈展覽于右任、張大千、傅抱石的傳世書畫,我深秋聽到訊息時已經是最後一天,晚九點就將閉展。於是我打破晚上不出門的慣例急急忙忙跑去瞻仰。在這些價值百萬的藝術品面前,我幾乎不敢靠近,敬畏得只從遠處欣賞。我想這就是人類文化所創造的極品。一些無名的工藝美術大師所創造的傳世文物,也屬於這類極品。我此生已無望再學書畫,不可能創造出書畫極品,也不可能致力工藝,創造出什麼文物。既然這輩子獻身文學,能不能創造出文章極品呢?而《古文觀止》和魯迅等文化名人創造的現代經典文字,不就是文章極品嗎?崇拜魯迅的大畫家吳冠中先生曾經說:書畫雖有影響,但終歸不及文學對人類的精神影響深。所以,我要朝著創造文章極品的目標去努力。像書畫家創造極品書畫,工藝美術大師創造傳世文物那樣,去構思篇章、雕鑿文字。當然,我始終沒有實現這個目標,書或文章印成鉛字後總會發現許多不盡如人意的遺憾之處。因此,我在一篇自述中胡謅了一首打油詩:
陋室粗衣甘自苦,
每讀妙文必起舞。
平生唯喜文章事,
夢中猶嘆文不古。
每當我重溫放於枕邊,自少年時代就不停翻讀的《古文觀止》時,總是自愧弗如,夢中仍嘆息自己和當今許多人的文章與古文及魯迅等人的現代經典文字無法相比。人生苦短,即便長壽,活到八九十歲甚至百歲,也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瞬。而唯有文字是不朽的,可以記下這人世的滄桑。我夢寐以求的是自己此生能有深刻、精美的文字留於後世,即使不可能是什麼大作品,有歸有光那樣的《項脊軒志》也好。倘若實現這個目標要以捨棄研究員、教授的頭銜和地位為代價,不僅要仍然過清貧、寂寞的生活,甚至於還要忍受韓信式的胯下之辱,付出極大的辛苦與忍耐,我也甘願付出。只要能夠進入藝術真境就感到無限的幸福。然而這個既小也不小的願望,看來也可能落空。但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我總要往最高境界去努力。集子中的文章因為是不同時候給不同媒體寫的,會有些重疊和重複,敬請讀者見諒。
仍要感謝的是恩師林非先生和至交再復、張琢先生,是他們1979年和當時的魯迅研究室黨支部書記曾普同志一起協力,千方百計調我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工作,使我改變了人生之路。否則,這本書稿以及《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中國魯迅學通史》等成果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還需感謝的是發表集中隨筆的各位編輯,我在《好編輯盧家明》中談了廣東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盧家明同志編輯《中國魯迅學通史》的事跡,人民El報“大地”副刊主編徐懷謙先生也是我非常感謝的編輯,這本隨筆集裡的很多篇都是他編的。但在這本集子的編後記中我特別要提到兩位女編輯:中華讀書報《家園》責編舒晉瑜和光明日報“文薈”主編韓小蕙。晉瑜可說是我的“一題師”,集中的《又見“杜林”》《“紅樓”版本看“鍊字”》《吳冠中眼中的魯迅》等題目,都是她改定的,比我自擬的原題好多了!小蕙則是我的“章法師”,《冬雪櫻桃溝》的開頭和結尾的“喔,冬雪櫻桃溝!”都出於她的苦思。她還為別的作者改過文章,例如把谷林先生的標題《亂翻書》改成“閒翻書”,谷林先生大喜,來信稱她為“一字師”,把這信收到他的書中。還曾經為牧惠先生的《說廣東人的嘆茶》改過關鍵的結尾處,牧惠先生在全篇說足了“嘆茶,,的“嘆”字後,卻在結尾說“請來廣東嘗一下我們的茶”。小蕙直接給改成“請來‘嘆’一下我們廣東的茶”。也被牧惠先生當面感謝,並非常真誠地表示小蕙這樣讓他佩服的編輯可稱為“一字師”。我從小有幸遇到了韓少華這樣的名師,“文革”中又曾經向何其芳同志請教,新時期則幸運地長隨林非先生學習。而現在這些恩師不是故去,就是已年老體衰、不便過勞,只能向這些編輯同志請教了。“編輯是我師”,我對這些好編輯充滿了深深的感激之情。謝謝他(她)們了!
2010年7月23日於香山“孤靜齋”
序言
在新時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社會格局下,編選一套有規模有實力的當代文學選本,不能不說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此次編選的作品大多數來自作家自選的精品,或是經由資深文學編輯遴選成書,全套書在內容編選上突出強調名家的文化品格和所寫時代的精神風貌。
此次選本把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作為重點來考察研究,因為她呈現當下的狀態,從中我們可以探索當代文學的不足以及其未來走向。這一文學時段,中國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轉型,社會經濟體制轉軌後,商品意識自然融進社會的各個文化領域,意識形態的格局也相應地發生了調整。八十年代呈現的是文學狂歡的盛宴,九十年代作家在“共名”狀態的一元格局被打破,文化的多元化應運而生。在文學創作上,作家開始從宏大的敘事題材轉向個人的“一地雞毛”,特別是對民間立場的覓見和認同,身份開始從坐班轉向了流民;進入二十世紀末,文化環境出現產業化思潮,對作家創作帶來嚴重困擾:客觀條件的制約使他們不能維繫以啟蒙和精英為元素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話語權,同時由於時代的影響,他們本身也開始對自身的精神標籤產生了疑慮和動搖。
“五四”以來的文學,大多數時期都處於一種意識“共名”狀態,一種思想主題支配一個時代的文化,比如“五四”的反帝反封建和個性解放、抗戰的民族救亡、五六十年代的階級鬥爭等。“共名”基本概括了一個時段的文化思潮,作家只要通過作品闡釋或反映這一思潮,就會被這個時段認可,但是在這種文化狀態下,作家的藝術獨創性往往被掩蓋,個性因素很難彰顯出來,他不能與“共名”造成對立,否則就會出局,而作家的獨立品格往往是文學作品的精神核心,離開了獨創性,只能是臃腫的文學。與“共名”對立的“無名”,也不是說沒有時代主題,它通常是指多種主題並存,無法達成“共名”的狀態。在三十年代出現過短暫的“無名”狀態,由於軍閥割據混戰,導致地域交流阻塞。比如京派文學、南京的民族主義、上海左翼以及東北流亡文學等多種對立的文學思潮共生的局面,其間有衝突和鬥爭,不管怎樣融合都無法達成“共名”,這個就有點像無名的文化狀態。九十年代的文學不難發現它所含有的“無名”特徵與三十年代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從文學本身打破了八十年代文學思潮的線性發展,凸顯了無主潮、無定向、無“共名”的狀態,多種文學走向並存發展,表現強勁的多元價值取向。比如主旋律文學由官方掏銀子供養,消費文學以獲得大眾認購為目標,純文學只要圈子內的人認可或一些小眾讀者,形成官方、知識階層和草根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多層次的複合文化結構給出文學多種走向的自由,這樣作家的敘事立場發生了轉向,即使許多作家的寫作視點非常接近,也是以不同的方式來生髮對所處時代的體念和看法,幾乎每個作家筆下都是一個精神獨立的世界,滲透其個體生命最隱秘的部分。“共名”時代的消亡使得作家放手開拓個人心理空間的寫作實驗,轉向貼近生活的個人敘事方式,一批新生代作家應時而生。
上世紀末包括現今都是一個文學碎片的世界,不同的作家立場不同,各自按自己的觀念出牌,這樣看起來很亂,有些文本令讀者感到陌生,但是她擺脫了時代“共名”的制約,讓文學在社會文化空間發出更多獨立真實的聲音。
文學是人類呼吸的器官,作為編輯出版人員,我們有義務傳承一些健康潔淨的文學作品,時下的網路文學泥沙俱下,無法從中遴選經典。我們只能選取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文本,給本世紀提供一套具有恆久性的當代文學名家選本,是傳承和研究當代文學的需要。
“作為文學批評界的一員,我認為自己遭遇了最糟的時代。”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雖然沒有像布魯姆所描述的那樣,但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混亂時代”的種種文學徵兆在作家的文學實踐中也是很常見的。近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界雖然浮出一些重要作家,誕生一批不可忽略的作品,作家的主體意識和寫作經驗技巧都得到擴張,但是面對物質化的時代,面對利益階層重新分配和倫理體系不斷顛覆的人性場景,一些作家不斷沉溺於某種焦慮和失落的精神狀態,缺少慎思、缺少覓見、缺少悲傷。有些作品,要么屈服庸常,要么對公眾聚焦的描紅,要么對低俗趣味的宣洩等。文學的審美和教育功能十分鮮見,其功利性、實用性、媚俗性俯拾即是。文學不一定要恢復崇高,但是我們要在真正意義上找回文學內在的精神品格,這是對自身作為當代知識分子的角色與使命必須要做出的回答。薩義德曾說:“知識分子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人類的自由和知識。”作家不是充當好大喜功的文學領袖,也不是迎合權力機制的工具。其內心深處始終對社會自然有一種與之呼吸同在的連體感覺,對大眾從骨子裡有一種體恤和親密的摯情,對個體精神獨立性的頑強堅守,對現實秩序敢於表達真理之音。高爾基曾說:“道出真理與實情,是一切藝術中最最困難的藝術。”對陣這種巨大的挑戰,我覺得作家們要有魯迅那樣的傲骨,用直面一切的勇氣和力量道出民族精神核心的缺陷,披露歷史暗藏的本質,還原大眾生活的真相。只有穿透一切世俗的迷障,才能寫出內涵深廣的作品。
當下各種文學思潮一浪拍死一浪,文壇頹廢和山頭之風盛行,各種文學活動表面看起來擴大了文學的影響力,實際上成為一些商家斂財的外衣。回顧近年來的文學創作,有些作品展現人性或陷於人性中不能自拔,卑瑣慾念、變態心理、性宣洩等充塞其中,雖然文學不一定要莊重,但是這些猥瑣要能給我們警示,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尋求閱讀刺激。針對文學創作的這些境況,我們有感於主編一套當代文學百家的必要性,一方面規整寫作者的精神姿態,另一方面給青少年學生以健康潔淨的引導。“對於剛剛用自己的血和淚寫出人類史中最有奇特一頁的這一代人,必須給予更高尚的東西”。
中國當代文學百家編委會
2012年3月
此次選本把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作品作為重點來考察研究,因為她呈現當下的狀態,從中我們可以探索當代文學的不足以及其未來走向。這一文學時段,中國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轉型,社會經濟體制轉軌後,商品意識自然融進社會的各個文化領域,意識形態的格局也相應地發生了調整。八十年代呈現的是文學狂歡的盛宴,九十年代作家在“共名”狀態的一元格局被打破,文化的多元化應運而生。在文學創作上,作家開始從宏大的敘事題材轉向個人的“一地雞毛”,特別是對民間立場的覓見和認同,身份開始從坐班轉向了流民;進入二十世紀末,文化環境出現產業化思潮,對作家創作帶來嚴重困擾:客觀條件的制約使他們不能維繫以啟蒙和精英為元素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話語權,同時由於時代的影響,他們本身也開始對自身的精神標籤產生了疑慮和動搖。
“五四”以來的文學,大多數時期都處於一種意識“共名”狀態,一種思想主題支配一個時代的文化,比如“五四”的反帝反封建和個性解放、抗戰的民族救亡、五六十年代的階級鬥爭等。“共名”基本概括了一個時段的文化思潮,作家只要通過作品闡釋或反映這一思潮,就會被這個時段認可,但是在這種文化狀態下,作家的藝術獨創性往往被掩蓋,個性因素很難彰顯出來,他不能與“共名”造成對立,否則就會出局,而作家的獨立品格往往是文學作品的精神核心,離開了獨創性,只能是臃腫的文學。與“共名”對立的“無名”,也不是說沒有時代主題,它通常是指多種主題並存,無法達成“共名”的狀態。在三十年代出現過短暫的“無名”狀態,由於軍閥割據混戰,導致地域交流阻塞。比如京派文學、南京的民族主義、上海左翼以及東北流亡文學等多種對立的文學思潮共生的局面,其間有衝突和鬥爭,不管怎樣融合都無法達成“共名”,這個就有點像無名的文化狀態。九十年代的文學不難發現它所含有的“無名”特徵與三十年代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從文學本身打破了八十年代文學思潮的線性發展,凸顯了無主潮、無定向、無“共名”的狀態,多種文學走向並存發展,表現強勁的多元價值取向。比如主旋律文學由官方掏銀子供養,消費文學以獲得大眾認購為目標,純文學只要圈子內的人認可或一些小眾讀者,形成官方、知識階層和草根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多層次的複合文化結構給出文學多種走向的自由,這樣作家的敘事立場發生了轉向,即使許多作家的寫作視點非常接近,也是以不同的方式來生髮對所處時代的體念和看法,幾乎每個作家筆下都是一個精神獨立的世界,滲透其個體生命最隱秘的部分。“共名”時代的消亡使得作家放手開拓個人心理空間的寫作實驗,轉向貼近生活的個人敘事方式,一批新生代作家應時而生。
上世紀末包括現今都是一個文學碎片的世界,不同的作家立場不同,各自按自己的觀念出牌,這樣看起來很亂,有些文本令讀者感到陌生,但是她擺脫了時代“共名”的制約,讓文學在社會文化空間發出更多獨立真實的聲音。
文學是人類呼吸的器官,作為編輯出版人員,我們有義務傳承一些健康潔淨的文學作品,時下的網路文學泥沙俱下,無法從中遴選經典。我們只能選取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文本,給本世紀提供一套具有恆久性的當代文學名家選本,是傳承和研究當代文學的需要。
“作為文學批評界的一員,我認為自己遭遇了最糟的時代。”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雖然沒有像布魯姆所描述的那樣,但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混亂時代”的種種文學徵兆在作家的文學實踐中也是很常見的。近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界雖然浮出一些重要作家,誕生一批不可忽略的作品,作家的主體意識和寫作經驗技巧都得到擴張,但是面對物質化的時代,面對利益階層重新分配和倫理體系不斷顛覆的人性場景,一些作家不斷沉溺於某種焦慮和失落的精神狀態,缺少慎思、缺少覓見、缺少悲傷。有些作品,要么屈服庸常,要么對公眾聚焦的描紅,要么對低俗趣味的宣洩等。文學的審美和教育功能十分鮮見,其功利性、實用性、媚俗性俯拾即是。文學不一定要恢復崇高,但是我們要在真正意義上找回文學內在的精神品格,這是對自身作為當代知識分子的角色與使命必須要做出的回答。薩義德曾說:“知識分子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人類的自由和知識。”作家不是充當好大喜功的文學領袖,也不是迎合權力機制的工具。其內心深處始終對社會自然有一種與之呼吸同在的連體感覺,對大眾從骨子裡有一種體恤和親密的摯情,對個體精神獨立性的頑強堅守,對現實秩序敢於表達真理之音。高爾基曾說:“道出真理與實情,是一切藝術中最最困難的藝術。”對陣這種巨大的挑戰,我覺得作家們要有魯迅那樣的傲骨,用直面一切的勇氣和力量道出民族精神核心的缺陷,披露歷史暗藏的本質,還原大眾生活的真相。只有穿透一切世俗的迷障,才能寫出內涵深廣的作品。
當下各種文學思潮一浪拍死一浪,文壇頹廢和山頭之風盛行,各種文學活動表面看起來擴大了文學的影響力,實際上成為一些商家斂財的外衣。回顧近年來的文學創作,有些作品展現人性或陷於人性中不能自拔,卑瑣慾念、變態心理、性宣洩等充塞其中,雖然文學不一定要莊重,但是這些猥瑣要能給我們警示,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尋求閱讀刺激。針對文學創作的這些境況,我們有感於主編一套當代文學百家的必要性,一方面規整寫作者的精神姿態,另一方面給青少年學生以健康潔淨的引導。“對於剛剛用自己的血和淚寫出人類史中最有奇特一頁的這一代人,必須給予更高尚的東西”。
中國當代文學百家編委會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