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經典美文書系:鳥》內容簡介:《中國現代經典美文書系》由陳子善、蔡翔主編,從中國現代名家經典作品中攫取精華篇目,按主題分為:《貓》《狗》《蟲》《鳥》《父》《兄》《師》《友》、《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山》《河》《湖》《海》、《醉》《生》《夢》《死》等,囊括了魯迅、茅盾、郭沫若、老舍、郁達夫、朱自清、林語堂、梁遇春、冰心、張愛玲、張恨水等諸多現當代散文大家的經典名作,咀英啜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散文名篇進行一次整體的梳理和分類。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現代經典美文書系:鳥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232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陳子善 蔡翔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9146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經典美文書系:鳥》編輯推薦:中國素來是散文大國,古之文章,已傳唱千世。而至現代,散文再度勃興,名篇佳作,亦不勝枚舉。散文一體,論者盡有不同解釋,但涉及風格之豐富多樣,語言之精湛凝練,名家又皆首肯之。因此,在時下“圖像時代”或曰“速食文化”的閱讀氣氛中,重讀散文經典,便又有了感覺母語魅力的意義。《中國現代經典美文書系:鳥》是中國現代經典美文書系之一,囊括了魯迅、茅盾、郭沫若、老舍、郁達夫、朱自清、林語堂、梁遇春、冰心、張愛玲、張恨水等諸多現當代散文大家的經典名作,《中國現代經典美文書系:鳥》是中國散文的一次匯集,我們能夠領略各位作家獨特的寫作風範,品味經典。
作者簡介
陳子善,1948年生,上海市人。編著等身的著名學者、書人、張愛玲研究專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數據與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致力於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和研究。
蔡翔,男,1953年生,上海市人。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曾任《上海文學》雜誌社執行副主編,現為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
蔡翔,男,1953年生,上海市人。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曾任《上海文學》雜誌社執行副主編,現為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
圖書目錄
一
鳥聲(二篇)
鳥的天堂
鳥
談鳥
記鳥語
南國鳥節
歌鳥
鳥類
鳥聲
鳥與鳥們
望著鳥兒回想往事
鳥兒飛過
談養鳥
一隻小鳥
小鳥,你好!
你的栗色鳥
無名鳥祭
二
鷹之歌
鷹之死
貓頭鷹
大理孔雀
孔雀眼
雁
雁
致大雁
鶴
我的黑面情人
鴉
聽鴉嘆夕陽
三
海燕
舊燕
燕子
鴿的悲哀
小動物們
鴿子的愛
白鴿
伊犁聞鳩
家有斑鳩
杜鵑
杜鵑枝上杜鵑啼
麥黃草枯說布穀
雲雀
百靈
黃鸝
稀世之鳥
戀愛之鳥
相思鳥
多情的文鳥
珍珠鳥
畫眉鳥
小麻雀
麻雀
隔窗看雀
鳥聲(二篇)
鳥的天堂
鳥
談鳥
記鳥語
南國鳥節
歌鳥
鳥類
鳥聲
鳥與鳥們
望著鳥兒回想往事
鳥兒飛過
談養鳥
一隻小鳥
小鳥,你好!
你的栗色鳥
無名鳥祭
二
鷹之歌
鷹之死
貓頭鷹
大理孔雀
孔雀眼
雁
雁
致大雁
鶴
我的黑面情人
鴉
聽鴉嘆夕陽
三
海燕
舊燕
燕子
鴿的悲哀
小動物們
鴿子的愛
白鴿
伊犁聞鳩
家有斑鳩
杜鵑
杜鵑枝上杜鵑啼
麥黃草枯說布穀
雲雀
百靈
黃鸝
稀世之鳥
戀愛之鳥
相思鳥
多情的文鳥
珍珠鳥
畫眉鳥
小麻雀
麻雀
隔窗看雀
文摘
許多年前我做過一篇叫作《鳥聲》的小文,說古人云以鳥鳴春,但是北京春天既然來得很短,而且城裡也不大能夠聽到鳥聲。我住在西北城,當時與鄉下差不多少,卻仍然聽不到什麼,平常來到院子裡的,只是啾唧作聲的麻雀,此外則偶爾有隻啄木鳥,在單調的丁丁啄木之外,有時作一兩聲乾笑罷了。麻雀是中國到處都有的東西,所以並不稀罕,啄木鳥卻是不常看見的,覺得有點意思,只是它的叫聲實在不能說是高明,所以文章里也覺得不大滿意。
可是一計算,這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時光真是十分珍奇的東西,這些年過去了,不但人事有了變化,便是物候似乎也有變遷。院子裡的麻雀當然已是昔年啾唧作聲的幾十世孫了,除了前幾年因麻雀被歸入四害,受了好幾天的圍剿,中斷了一兩年之外,仍舊來去庭樹間,唱那細碎的歌,這據學者們考究,大約是傳達給朋友們說話,每天早晨在枕上聽著(因為它們來得頗早,大約五點左右便已來了),倒也頗有意思的。但是今年卻添了新花樣,啄木鳥的丁丁響聲和它的像老人的乾枯的笑聽不見了,卻來了黃鶯的“翻叫”,這字在古文作囀,可是我不知道國語是怎么說,查國語字典也只注鳥鳴,謂聲之轉折者,也只是說明字義,不是俗語的對譯。黃鶯的翻叫是非常有名的,養鳥的人極是珍重它,原因一是它叫得好聽,二則是因為它很是難養。黃鶯這鳥其實是很容易捕得,鄉下用“踏籠”捕鳥,(籠作二室,一室中置鳥媒,俗語稱喚頭,古文是一個圇字,用以引誘別的鳥近來,鄰室開著門,但是設有機關,一踏著機關門就落下了),目的是在“黃頭”,卻時時捕到黃鶯,它並不是慕同類而來,只是想得喚頭做吃食,因為它是肉食性,以小鳥為餌食的。可是它的性情又特別暴躁,關進籠里便亂飛亂撲,往往不到半天工夫就急死了,大有不自由勿寧死之風,鄉下人便說它是想妻子的緣故,這可能也有點說得對的。因此它雖是翻叫出名,可是難以馴養,讓人家裝在籠里,掛在檐下,任我們從容賞玩,我們如要聽它的歌唱,所以只好任憑它們願意的時候,自由飛來獻技了。現在卻要每天早上,都到院子裡來,幾乎是有一定的時間,仿佛和無線電廣播一樣,來表示它的妙技。這具體的有怎樣美妙呢,這話當然無從說起,因為音樂的好處是不能用言語所能形容的。那許(Nash)的古詩里所列舉的春天的鳥,第二種是夜鶯,這在中國是沒有的,但是他形容它的叫聲“茹格茹格”,雖是人籟不能及得天籟,卻也得其神韻,可以說得包括了黃鶯的叫聲了。中國舊詩里說鶯聲“滑”,略能形容它的好處。院子更並沒有什麼好樹,也無非只是槐柳之類,乃承蒙它的不棄每早準時光降,實在是感激不盡。還有那許說的第一種,即是布穀,它的“割麥插禾”的呼聲也是晚間很可聽的一種叫聲,唯獨後邊所說的大小貓頭鷹,我雖是也極想聽,但是住在城市裡邊,無論是地方怎么偏僻,要想聽到這種山林里的聲音,那總是不可能的,雖然這是極可惜的事。
可是一計算,這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時光真是十分珍奇的東西,這些年過去了,不但人事有了變化,便是物候似乎也有變遷。院子裡的麻雀當然已是昔年啾唧作聲的幾十世孫了,除了前幾年因麻雀被歸入四害,受了好幾天的圍剿,中斷了一兩年之外,仍舊來去庭樹間,唱那細碎的歌,這據學者們考究,大約是傳達給朋友們說話,每天早晨在枕上聽著(因為它們來得頗早,大約五點左右便已來了),倒也頗有意思的。但是今年卻添了新花樣,啄木鳥的丁丁響聲和它的像老人的乾枯的笑聽不見了,卻來了黃鶯的“翻叫”,這字在古文作囀,可是我不知道國語是怎么說,查國語字典也只注鳥鳴,謂聲之轉折者,也只是說明字義,不是俗語的對譯。黃鶯的翻叫是非常有名的,養鳥的人極是珍重它,原因一是它叫得好聽,二則是因為它很是難養。黃鶯這鳥其實是很容易捕得,鄉下用“踏籠”捕鳥,(籠作二室,一室中置鳥媒,俗語稱喚頭,古文是一個圇字,用以引誘別的鳥近來,鄰室開著門,但是設有機關,一踏著機關門就落下了),目的是在“黃頭”,卻時時捕到黃鶯,它並不是慕同類而來,只是想得喚頭做吃食,因為它是肉食性,以小鳥為餌食的。可是它的性情又特別暴躁,關進籠里便亂飛亂撲,往往不到半天工夫就急死了,大有不自由勿寧死之風,鄉下人便說它是想妻子的緣故,這可能也有點說得對的。因此它雖是翻叫出名,可是難以馴養,讓人家裝在籠里,掛在檐下,任我們從容賞玩,我們如要聽它的歌唱,所以只好任憑它們願意的時候,自由飛來獻技了。現在卻要每天早上,都到院子裡來,幾乎是有一定的時間,仿佛和無線電廣播一樣,來表示它的妙技。這具體的有怎樣美妙呢,這話當然無從說起,因為音樂的好處是不能用言語所能形容的。那許(Nash)的古詩里所列舉的春天的鳥,第二種是夜鶯,這在中國是沒有的,但是他形容它的叫聲“茹格茹格”,雖是人籟不能及得天籟,卻也得其神韻,可以說得包括了黃鶯的叫聲了。中國舊詩里說鶯聲“滑”,略能形容它的好處。院子更並沒有什麼好樹,也無非只是槐柳之類,乃承蒙它的不棄每早準時光降,實在是感激不盡。還有那許說的第一種,即是布穀,它的“割麥插禾”的呼聲也是晚間很可聽的一種叫聲,唯獨後邊所說的大小貓頭鷹,我雖是也極想聽,但是住在城市裡邊,無論是地方怎么偏僻,要想聽到這種山林里的聲音,那總是不可能的,雖然這是極可惜的事。
序言
中國素來是散文大國,古之文章,已傳唱乾世。而至現代,散文再度勃興,名篇佳作,亦不勝枚舉。散文一體,論者盡有不同解釋,但涉及風格之豐富多樣,語言之精湛凝練,名家又皆首肯之。因此,在時下“圖像時代”或日“速食文化”的閱讀氣氛中,重讀散文經典,便又有了感覺母語魅力的意義。
本著這樣的心愿,我們對中國現當代的散文名篇進行了重新的分類編選。比如,春、夏、秋、冬,比如風、花、雪、月……等等。這樣的分類編選,可能會被時賢議為機械,但其好處卻在於每冊的內容相對集中,似乎也更方便一般讀者的閱讀。
這套叢書將分批編選出版,並冠之以不同名稱。選文中一些現代作家的行文習慣和用詞可能與當下的規範不一致,為尊重歷史原貌,一律不予更動。考慮到叢書主要面向一般讀者,選文不再註明出處。由於編選者識見有限,掛一漏萬在所難免,遺珠之憾也將存在。這些都只能在日後逐步彌補,敬請讀者諸君多多指教。
本著這樣的心愿,我們對中國現當代的散文名篇進行了重新的分類編選。比如,春、夏、秋、冬,比如風、花、雪、月……等等。這樣的分類編選,可能會被時賢議為機械,但其好處卻在於每冊的內容相對集中,似乎也更方便一般讀者的閱讀。
這套叢書將分批編選出版,並冠之以不同名稱。選文中一些現代作家的行文習慣和用詞可能與當下的規範不一致,為尊重歷史原貌,一律不予更動。考慮到叢書主要面向一般讀者,選文不再註明出處。由於編選者識見有限,掛一漏萬在所難免,遺珠之憾也將存在。這些都只能在日後逐步彌補,敬請讀者諸君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