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工藝美術

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中國工藝美術。和古代工藝美術相比,它的社會文化環境、對象與作者、品類與形式、性質與地位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正如整箇中國現代文化具有的過渡性、矛盾性和生髮性那樣,中國現代工藝美術也充滿了新舊交替、中西混融、變化發展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現代工藝美術
  • 時間:1911年
  • 特色:新舊交替、中西混融、變化發展
  • 包括:傳統工藝、現代工藝和民間工藝
  • 發展變化階段:5個
簡介,歷史發展,

簡介

中國辛亥革命以來的工藝美術。包括傳統工藝、現代工藝和民間工藝三大部分。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發生激烈蛻變,西方工業文化湧入的背景下展開的。總體地看,其生產組織、製作方式、產品結構、形制樣式、生產主體、消費對象和價值觀念,相比古代工藝美術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承繼模仿與創新進取、衰頹滯緩與興盛發展構成中國現代工藝美術的基本態勢。作為中國工藝文化從古典形態逐漸向現代形態過渡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在整箇中國工藝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歷史發展

中國現代工藝美術可以劃分為5個發展變化階段:1911~30年代中期;30年代後期~40年代;50~60年代前期;60年代後期~70年代中期;70年代末~80年代。
1911~30年代中期隨著廉價的外國機制商品大量湧入,以宮廷工藝為主體的中國傳統工藝已在競爭中處於劣勢。辛亥革命後,宮廷工場由蕭條慘澹到徹底解體。失去禁錮的良工巧匠在民間組織起商會、工場或作坊,重操舊業,使曾經是封閉的宮廷工藝生產迅速社會化、商品化。儘管手工產品難以和機制產品抗衡,傳統工藝在民國早期一度還有所發展。但是對社會需求和發展趨勢的麻木遲鈍、小生產者的保守意識和傳統習慣、立於獵奇心理基礎上的海外市場銷路等因素,使現代早期的工藝生產仍囿守於傳統工藝,一時仿古之風大盛。隨仿古風而起的是仿洋風,曾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和滿足了國內市場的消費要求,其生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際性經濟大蕭條期間一度興盛。但由於認識上的局限,未能自覺地調整改進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加之民族工業的基礎過於薄弱,因此中國的仿製品根本不具備壓倒舶來品的品質。戰後回到市場的外國工業產品,便迅速地將中國產品逐出競爭沙場,一時許多新式工廠紛紛倒閉破產。仿古或仿洋的生產,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仿造技術的提高和新裝飾風格的產生,也曾出現一些優秀的作品和匠師,並在諸多國際博覽會上獲過獎牌。但整體地看,藝術風格日趨粗簡,藝術價值日見低微。
相反,以圖案設計、書籍裝幀設計和商業美術為代表的現代工藝在這一時期則應運而生,日趨發展。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和影響,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成長,現代都市意識與社會結構帶來的生活方式與消費要求的變化,新技術、新材料的認識與初步運用,現代美術教育的興起和現代工藝思想的進步,都是促進現代工藝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傳統工藝的衰落,實業救國的構想和西方工藝思想的影響,喚起蔡元培、顏文梁、陳之佛、唐雋等一批有識之士的圖新意識和熱情,他們針砭時弊和傳統的落後因素,肯定工藝美術於民族振興的現實意義,主張學習西方的經驗並保留傳統的精華,強調工藝生產為大眾服務的方向和經濟實用的價值取向。一時許多美術家和工藝美術家積極參與工藝美術創作設計活動,在上海、天津、廣州和香港等城市形成一支專業或半專業的隊伍。工藝美術教育早在本世紀初就已施行,如南京兩江優級師範學堂便開設過手工、圖案課程。進入中華民國後更有蔡元培提倡美育,黃炎培提倡職業教育,許多美術專科學校都設立了圖案系科並採用新式教學方法,為現代工藝美術事業培養了一批人才。呂鳳子、陳之佛、顏文梁、雷圭元、李有行等人曾為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教育事業作出積極貢獻。彼時,中國的經濟現實迫切需要在市場上溝通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聯繫,而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則迫切需要傳播新思想。因此,作為信息傳遞媒介的圖案、書籍裝幀和包括商標、廣告、包裝和店面裝飾在內的商業美術率先發展起來,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服裝設計、室內裝飾、工業設計等現代工藝亦在起步或初露萌芽。
中國民間工藝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產物,其內涵和形式體現著勞動大眾的需求。隨著自然經濟結構的潰散,商品經濟和都市文明不斷將新的文化因素注入古老的民間文化中。故民間工藝商品化、平民化的分化趨勢在這一時期日益明顯,這一點主要展示在沿海地區和大都市的四周圍地區。這一部分民間工藝逐漸失去質樸粗放的鄉土品質,日趨精巧工細、謹嚴雅致。而在現代文化勢力尚未夠及的廣大內陸腹地,民間工藝仍按其自身規律生息發展,並保持著非商品的性質和原有的美學特徵。
30年代後期~40年代抗日戰爭爆發後,工藝美術的生產環境和條件完全為戰火所摧毀,內外銷路中斷,手工藝人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改行轉業或流離失所。在大後方,傳統工藝雖尚有生產,其境況亦十分慘澹。抗戰勝利後,國內政局不穩,國民黨政府無暇顧及恢復生產,傳統工藝凋零不堪,處於奄奄一息、自生自滅的狀態。現代工藝受戰事影響,發展速度大大減慢,其規模亦局限在上海等幾個大都市。抗日救亡的時代主題和思想氣氛增進了工藝美術家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文化觀念;因此,這一時期的現代工藝在風格和形式上都比前期具有更多更強烈的民族色彩,顯得剛健明快、清新有力。
30年代初開始的“文藝大眾化”討論,在動員宣傳抗日的浪潮中進一步提出了以大眾化的形式和語言喚起民眾的問題。這種文化氛圍,使人民發現了民間藝術的現實意義和美學價值。徐悲鴻、鐘敬文、黃苗子、豐子愷、孫福熙、徐蔚南等人都曾高度評價和肯定民間美術,並進行過一些蒐集、整理、介紹和研究工作。一些民間美術的表現形式還被都市的美術家借鑑用作現代裝飾。鐘敬文等人於1937年在杭州籌辦了中國首次民間美術展覽──民間圖畫展覽會。此後,對民間美術的蒐集、研究擴展到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如龐薰琹對西南少數民族民間美術、岑家悟對西北邊疆地區民間美術都曾作過專門研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以後的解放區,古元、陳叔亮等一大批美術家深入民間,收集了大量剪紙、泥塑和木版年畫,並從中汲取營養,創作出許多為戰士和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隨著大生產運動在解放區的開展,工藝美術生產如陶瓷、玻璃、染織、木器、編織、裝潢等亦應運而生,蓬勃發展起來。解放區的工藝美術具有簡潔實用、樸實淳厚、剛健清新的品質,反映了火熱的戰鬥生活和嶄新的精神面貌。
中國現代工藝美術
除上述民間工藝外,還有其他一些民間工藝值得提及,如民間繪畫、雕塑、燒造、營造、服飾、裝潢工藝等。自辛亥革命以來,這些民間工藝在新的文化環境中或延續流行、或沉寂消失、或推陳出新。今天,它們和所有的民間工藝,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而愈來愈顯示出它們自身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立足於不同角度的整理、恢復、提倡、研究、保護和開發工作有待或正在展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