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漢代畫像舞姿
- 作者:劉恩伯、孫景琛
- 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漢代畫像舞姿,舞蹈畫冊。劉恩伯、孫景琛著。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全書分三個部分: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簡介,漢代畫像石、畫像磚舞姿圖片,從漢畫像看兩漢人的舞蹈生活。第二部分,根據畫像石、畫像磚發現和出土的不同...
漢畫造型 《踏歌》在靜態舞姿上大量借鑑了古代遺存漢畫磚的造型,展示了漢魏舞風的奇妙瑰麗,再現了民間古補的踏歌風格。舞蹈始終在運動,如行雲流水;旁側三道彎體態打破了以前一提漢風三道彎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態,靜態中含著一種...
《中國古典舞袖舞》分為漢代袖舞和唐代袖舞,每部分由袖舞肢體訓練、袖舞理論知識及袖舞綜合實踐三大板塊組成。袖舞肢體訓練部分參考古代出土文物,篩選漢、唐兩個時期的舞俑、畫像石、壁畫、線描圖的舞姿,讓學生在舞姿和韻律上體會漢...
漢畫像磚石有十分豐富的《盤鼓舞》形象,或飛舞長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觸及鼓面拍擊,或單腿立鼓上,或正從鼓上縱身跳下。舞姿各異,優美矯健。簡介 山東沂南漢畫像石中的《百戲圖》,場面浩蕩...
漢代盤鼓舞畫像石(河南南陽出土)漢畫像磚石有十分豐富的《盤鼓舞》形象,或飛舞長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觸及鼓面拍擊,或單腿立鼓上,或正從鼓上縱身跳下。舞姿各異,優美矯健。山東沂南漢畫像石...
史書上說她“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可能有些誇張,但她舞姿的輕盈美妙,確是史書所公認的。河南鄭州出土的一塊漢畫像磚上描繪一位舞伎兩袖飄飛,一足點地,一足抬起,似正騰空而起,動感強。更巧妙的是,畫面的左上方有一隻正...
長綢舞是傳統的漢族民間舞蹈,屬於古典舞的一種,長綢舞以敦煌藝術為主要依託,舞姿優美,內涵豐富,具有多種多樣的審美特徵和審美特點。服飾特點 長綢舞的舞蹈動作是通過舞者對手中綢帶的揮舞與拋接來完成的,綢帶無疑是舞者整體服飾的...
漢代歌舞對舞者自身的素質要求較高,比如西漢名舞人趙飛燕,她腰肢纖細、身輕如燕,能夠在方寸之地任意變幻造型,創造出美輪美奐的“三道彎”舞姿。在中國舞蹈發展過程中,唐代舞蹈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舞姿造型本身具有天然的S型曲線...
劍舞又稱劍器舞,是唐宋時期的漢族舞蹈,因執劍器而舞。作為手持短劍表演的舞蹈。短劍的劍柄與劍體之間有活動裝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動、 旋轉短劍,使其發出有規律的音響,與優美的舞姿相輔 相成,造成一種戰鬥氣氛。舞蹈節奏為“打令...
《舞賦》是漢代文學家傅毅的賦作。此賦主要描述豐富多彩的舞姿,表現華屋、繡帳之裝飾,金酹、玉觴之奢華,賓客主人之沉迷。全賦鋪陳有序,篇旨突出;其辭清麗、流暢,富有韻律。特別是對歌舞表演的傳神描繪,為後人了解中國古代精湛...
漢代樂舞是一個廣收並蓄,融合眾技的時代,舞蹈受雜技、幻術、角牴、俳優的影響向高難度發展,豐富了傳情達意的手段,擴大了舞蹈的表現能力,從《盤鼓舞》這一節目體現出來。它既有“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飄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騰...
巾舞在漢代稱為《公莫》,這是因為歌辭首句有 公莫 二字,它流行的地區很廣,時間很長,是漢代著名的雜舞。漢畫像石(磚)中,多有反映巾舞場面的。從畫面上看,舞人所持的雙巾有的等長,有的長短不一,舞姿熱烈奔放。有樂隊...
她的“翹袖折腰之舞”舞姿已在河南南陽和山東曲阜的漢畫像石中被發現。南陽畫像石上有兩個細腰的舞女,甩動長袖折腰而舞,但不是向後折腰,而是向右側折腰,兩袖向左側甩,呈現翹袖的姿態。山東曲阜畫像石上同樣是女子雙人舞,舞者束...
驚鴻舞是始於唐代的宮廷舞蹈,唐玄宗早期寵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面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驚鴻舞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輕盈、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