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盤鼓舞
- 外文名:Dance on Tray and Drum
- 年代:漢代
- 道具:木盤,鼓
- 參考文章:漢代傅毅的《舞賦》
簡介,詳述,分類,獨舞,群舞,表演形式,古人情景描寫分析,
簡介
盤鼓舞中作道具的盤是木做的,橢圓形,鼓稍高於盤子,直徑約三十多厘米。一般鼓為一面或兩面,盤為六個或七個,也有用四個、五個或三個的。舞者有男有女,在盤、鼓上高縱輕躡,浮騰累跪,踏舞出有節奏的音響,表演各種舞蹈技巧;因為一般用7盤一鼓,所以又稱七盤舞(有時只用鼓而不用盤,或以鼓代盤)。漢代盤鼓舞畫像石(河南南陽出土)
漢畫像磚石有十分豐富的《盤鼓舞》形象,或飛舞長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觸及鼓面拍擊,或單腿立鼓上,或正從鼓上縱身跳下。舞姿各異,優美矯健。
山東沂南漢畫像石中的《百戲圖》,場面浩蕩,氣勢雄偉,較完整地記錄了《百戲》演出的盛況,包括雜技、馬術、鳥獸舞,當中更有漢代著名的《七盤舞》。畫面中有一男舞者,前面有七盤分兩行排列地上,還有一鼓放在盤前,舞者似正從盤上縱身飛躍而下,右腿「登弓」,左腿伸直貼地,足近鼓邊,挺身回頭,他的長袖舞衣和帽帶隨勢飄起,顯出一個健美的形象。
《盤鼓舞》將舞蹈與雜技巧妙地結合,體現了中國傳統舞蹈的特殊風格。此舞傳至後世,表演形式有所變化。
詳述
盤鼓舞 是漢代著名舞蹈,它是將盤、鼓置於地上作為舞具,舞人在盤、鼓之上或者圍繞盤、鼓進行表演的舞蹈。這種舞蹈以使用七盤為多,所以又稱七盤舞.盤、鼓的數量、陳放的位置無統一的格式,可以根據舞蹈動作的要求靈活掌握,要求舞人必須且歌且舞,並且用足蹈擊鼓面。盤鼓舞有獨舞和群舞,以獨舞為主。舞人有男有女。獨舞見於山東沂南畫像石,刻有排列在地上的七盤一鼓,一男子頭戴冠,身著長袖舞衣,正從盤鼓上躍下,回首睨顧盤鼓,舞袖冠帶飛揚,動作豪放。群舞見於山東濟寧畫像石,刻有三個高鼻鴉鬢的男子,赤膊跣足,在五個鼓上作虎跳、倒立的動作。迄今所見的群舞,最多為四人。
舞伎在盤、鼓之上縱躍騰踏,蹈擊出有節奏的鼓聲,還要準確而且富於感情地完成許多高難度的舞蹈動作,表現出舞蹈的美感和意境。
漢代辭賦家和工匠們將盤鼓舞動人的舞姿表達得淋漓盡致。漢代張衡《舞賦》有 歷七槃而蹤躡 的辭句,這表明舞者既要在盤鼓上騰踏縱躍,發出有節奏的鼓聲,還要完成高難度的動作,同時需要對身體的控制能力,否則就不能達到高 縱 輕 躡 的要求。傅毅《舞賦》有 及至回身還入,迫於急節,浮騰累跪,跗蹋摩跌 的辭句。它是說舞人在快節奏的音樂節拍中,輕捷地騰空跳起,然後又幾次跪倒,以足趾巧妙地蹈擊盤鼓,身體作跌倒姿勢,摩擊鼓面。這頗為形象地描寫了盤鼓舞的優美動作。山東嘉祥武班祠漢畫像石有這一圖景的刻繪:地上排列有五面鼓,一個舞人穿著寬長袖舞衣俯身鼓上,雙膝、雙腳跪踏鼓面,一手拍擊鼓面,一手反揚舞袖扭頭仰視。前後二人跪地,面向舞者,每人左手都執有鼓槌,揚臂飛舞,似與舞者結合表演,相機擊鼓。在辭賦中還描繪有一種在退卻中蹈鼓的舞姿。卞蘭的《許昌宮賦》寫有 振華足以卻蹈,若將絕而復連。鼓震動而下亂,足相續而不並 的辭句,即要求舞人在 卻蹈 時,既做到蹈鼓的鼓聲仍按節拍一點不能凌亂,還要求做到前足將離鼓面,後足就剛好踏在另一鼓面上,雙足彈跳連續不絕,始終不相併落在同一鼓面上。南陽石橋畫像石盤鼓舞圖便細緻而準確地表現了這一藝術造型。前鼓向後傾斜,表示右足向後蹬離鼓面,舞人四首斜眄身後一鼓,似全神貫注要後足踏鼓。 盤鼓舞 也很注意手袖和腰肢的動作。張衡《舞賦》有 裾如飛燕,袖如回雪 的描寫。傅毅《舞賦》有 羅衣從風,長袖交橫 的辭句,都是反映了舞者輕盈敏捷的動作,舞袖衣裙掀揚的姿態。邊讓《章華台賦》有 俯仰異客,忽兮神化 辭句,張衡《舞賦》有 搦纖腰而互折,嬛傾倚而低昂 的句子,這些辭句都是描寫女舞者那纖細靈動的舞腰所具的神妙姿態,體現了舞者柔韌的腰功和高超的技巧。盤鼓舞也常和俳優諧戲串演在一起,這使盤鼓舞的場面更加輕鬆活潑,增加了宴會的歡樂氣氛。陝西綏德大坬梁漢墓出土的石刻門楣畫像石上刻有兩個女舞人正蹋鼓而舞,身後各有一個俳優,正跳躍向前。河南榮陽河王村漢墓出土的彩繪陶樓,正面繪有樂舞圖,圖中繪有盤鼓舞。地上置有五盤,一個紅衣舞女雙臂高揚,甩長袖於身後,似正用急速的舞步,向前踏盤奔去,粉紅色的長袖翻卷,她身後有一個上身赤裸、下身穿紅褲的侏儒,伸臂向前追逐那個紅衣舞女,喜劇效果極濃。
一般來講,漢族的舞蹈以舞手、舞袖為主,而外來民族的舞蹈則以腳踢旋轉見長。 盤鼓舞 既舞手舞袖,表現腰功技巧,又踏盤踏鼓,反覆徘徊旋轉,表現腿功技巧。舞蹈中長袖的走向,下腰的造型,給人以流動感、婉柔美,而盤鼓上騰躍、頓踏的形象給人以節奏感、剛勁美。因此 盤鼓舞 既富於輕柔之美,又有著驚險性和力度感。有柔有剛,剛柔相濟。與之相比, 巴渝舞 偏於剛,而 巾舞 偏於柔。 盤鼓舞 是漢族舞蹈與外來民族舞蹈融合後產生的一種嶄新舞蹈。這種舞蹈中有時還摻入丑角,專用侏儒伴舞,伴舞的笨拙與主舞者典雅的舞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盤鼓舞 不僅僅是純舞技的展現,更重要的是它表現意境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張衡《舞賦》描寫了 盤鼓舞 各種舞姿的動作、眼神與音樂密切配合的精美絕倫的表演,深刻揭示了舞蹈所表現的詩一般美麗、深邃、廣闊的意境,令觀者 游心無垠,遠思長想.其舞姿時而挺拔昂揚,有高山巍峨之勢;時而婉轉流暢,似流水蕩蕩之形。同時有 顯志 的功效,即根據舞蹈內容、舞者內心情感設計舞容舞態,變換動作。舞蹈所表現的情操和藝術趣味達到令觀者嘆為觀止的境界, 雍容惆悵,不可為象 即精美至極,已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形容。張衡對漢代盤鼓舞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漢代舞蹈所達到的高超藝術水平,因此盤鼓舞成為漢代人們最為喜愛的舞蹈,風靡數百年。
分類
盤鼓舞有獨舞和群舞。
獨舞
見山東沂南漢畫像石,地上排列7盤一鼓,一男子頭戴冠,身穿長袖舞衣,正從盤鼓上躍下,回首睨顧盤鼓,舞袖冠帶飛揚,動作豪放。河南南陽許阿瞿墓漢畫像石,一女子梳雙髻,舞長袖,一足在盤上,一足在鼓上翩然起舞。
群舞
見山東濟寧畫像石,3個高鼻雅鬢的男子,赤膊跣足,在5個鼓上做虎跳、倒立等動作。山東隋家莊漢畫像石,一個戴花瓣式高冠的舞妓拉另一人上鼓,後面一人相推,帶有一定的情節。
表演形式
作為一種中國傳統藝術,盤鼓舞常常和百戲中的弄丸、跳劍、走索等同時演出,吸收了雜技的技巧,加強了舞蹈動作的難度;盤鼓舞還有女樂楚舞的特色,長袖逶迤、細腰婀娜的宮廷舞伎,技藝高超,能即興起舞,有“舞無常態,鼓無完節”之說,其表演達到瑰姿迭起,軼態橫生的美妙境地。漢代傅毅在《舞賦》中描寫盤鼓舞達到了“顯志”與“明詩”的境界,說明盤鼓舞在表現意境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成就。
盤鼓舞有盛大的伴奏樂隊,在山東沂南漢畫像石上,有三席人伴奏,樂器有:鐘、磬、建鼓、塤、鐃、瑟、笙、排簫等,並有女歌者伴唱。
《盤鼓舞》是踏盤、鼓而舞的舞蹈,是漢代具有較高技藝性的舞蹈,它要求舞者有靈敏輕捷的身姿,準確、利落的動作技巧。盤鼓舞的表演既有男子表演,也有女子表演。一般多有男子表演。表演時,舞者在地上擺七個大盤,在上面進行騰踏跳躍,表現各種舞姿、技巧。直至東漢時期,由《盤鼓舞》演變而來的“七盤舞”由只在盤上舞發展為既有盤,又有鼓的舞蹈,技巧要求同《盤鼓舞》基本一致。
古人情景描寫分析
漢代傅毅的《舞賦》以美妙的詞語讚美了群舞《盤鼓舞》。“其始興也,若俯若仰,若來若往。雍容惆悵,不可為象。”舞蹈開始時,舞者傳達給觀者的感覺是俯仰、往來皆在瞬間中完成,其雍容之姿,惆悵之韻,不可盡述其形象。隨之,舞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若翔若行,若竦若傾。兀動赴度,指顧應聲”。此時的舞姿依照節拍,手指身法皆應著鼓聲。看,“羅衣從風,長袖交橫”,瞬息萬變的舞姿讓觀者目不暇接,繞身若環的技巧讓手腳合併。舞者輕盈的似飛燕,機敏的若驚鴻。曼妙的舞姿閒緩柔美,變化中卻迅疾而又輕鬆。正是通過絕妙的舞姿,舞者傳達著自己的心志,“在山峨峨,在水湯湯。與志遷化,容不虛生”,志在高山有巍峨之勢,意在流水有坦蕩之情。舞姿隨著心志變化,舞容亦依意而改變。歌中有詩,舞者通過表演而將其展現出來,“氣若浮雲,志若秋霜”。
在表演中,舞者次第而出,“摘齊行列,經營切儗。彷佛神動,迴翔竦峙”。行列變換有數,往來伸縮進退有度,仿佛群仙出動,恣意翱翔。“擊不致筴,蹈不頓趾”,手急速的敲擊著拍板,而腳也不停止的踏擊著鼓。突然踏擊的聲音戛然而止,靜如處子。等到舞者再度起舞,鼓聲急切。舞者或跳躍或低跪,或以手摩鼓,或以足踏鼓。身體彎曲,腰似彎弓,“纖縠蛾飛,紛猋若絕。超逾鳥集,縱弛殟歿”。象亂蝶在空中飛舞,象鳥疾速飛集,鬆弛舒緩十分自如。“體如游龍,袖如素蜺”,十分的美麗。舞蹈完畢後,舞者退回到行列中。“觀者稱麗,莫不怡悅”。從上述描述中,我們可知跳《盤鼓舞》的舞者有著較高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