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測繪史

中國測繪史

《中國測繪史(第1-2卷)(先秦-元代)(明代-民國)》內容簡介:從先秦到民國,不少朝代有過專管測繪的官職和機構設定。測繪技術科學的基礎和實力的真正形成,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成為現實。隨著全國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測繪事業迅速進步,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有戰鬥力的、高素質的科學技術專業隊伍。他們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為科學事業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堪與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相映同輝。面臨21世紀,世界測繪科學技術正在闊步前進,日新月異。測繪學研究和工作範圍已從地球擴展到太陽系空間,要繪製月球、金星、火星、木星等的星圖;大地測量已由陸地擴展到海洋,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學科發展成多學科綜合研究;測圖技術已從航空遙感進到航天遙感,建立長基線高精度測量體系;製圖技術正在全面向數位化、自動化和智慧型化方向轉變,等等。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飛速發展和各項科技事業的進步,要求測繪事業提供更嚴密的科學基礎和更精確的科學數據。中國的測繪科學技術面臨著新的挑戰,任重道遠。人們期望中國測繪界的同行們能勇敢迎接新的挑戰,鼓足幹勁,努力進取,把中國的測繪事業推向世界高峰,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為發展世界測繪科技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測繪史
  • 書名:中國測繪史
  • 出版社:測繪出版社
  • 頁數:773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地圖
  • 作者:《中國測繪史》編輯委員會
  •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009709, 750300970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測繪史(第1-2卷)(先秦-元代)(明代-民國)》由測繪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總序

凡例
前言
第一卷前言
第二卷前言

第一卷
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測繪源流的追溯
第一節 測繪是一門古老的科學
第二節 地圖起源的析說
第三章 先秦時期測繪職官的設定
第一節 商代以前涉及測繪的職官
第二節 西周測繪職官的設定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期測繪職官的設定
第四章 先秦時期的測繪
第一節 三皇時期神話傳說中有關測繪的內容
第二節 五帝時期神話傳說中有關測繪的內容
第三節 夏代的測繪記載
第四節 商代的測繪記載
第五節 西周的測繪記載
第六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測繪記載
第五章 先秦時期河海航行測繪
第一節 航運對河海航行測繪的需求
第二節 先秦時期河海航行測繪的萌芽
簡評

第二篇 秦、漢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測繪職官及管理
第一節 疆域測繪職官及管理
第二節 天文觀測職官及管理
第三節 軍事測繪職官及管理
第三章 疆域測量與繪圖
第一節 測量
第二節 地圖
第四章 天文測地
第一節 對天體和地球形狀的認識
第二節 觀測方法
第三節 主要成果
第五章 工程測量
第一節 交通工程測量
第二節 水利工程測量
第三節 建築工程測量
第六章 測繪技術和方法的進步
第一節 地圖測制方法
第二節 測量計算方法
第三節 測量工具和設備
第七章 與測繪有關的著作
第一節 著述概況
第二節 重要著作
第八章 河海航行測繪
第一節 江河航行測繪
第二節 航海測繪
簡評

第三篇 魏、晉、南北朝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測繪職官及管理
第三章 疆域測量與製圖
第一節 三國時期
第二節 兩晉十六國時期
第三節 南北朝時期
第四章 裴秀與“製圖六體
第一節 《禹貢地域圖》與裴秀
第二節 “製圖六體”
第五章 天文測地
第一節 晷影測量
第二節 歲差
第三節 大氣折光
第四節 星圖
第六章 工程測量
第一節 水利工程測量
第二節 河海防工程測量
第七章 測繪技術和方法的進步
第一節 測量計算方法
第二節 測量工具和設備
第八章 與測繪有關的著作
第一節 著述概況
第二節 重要著作
第九章 河海航行測繪
第一節 江河航行測繪
第二節 航海測繪
簡評

第四篇 隋、唐、五代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測繪職官及管理
第一節 測繪職官設定
第二節 圖籍的蒐集管理
第三節 統一尺度
第三章 天文測地
第一節 天文測地
第二節 天文測地儀器的製造
第四章 疆域、土地測量
第一節 隋代的疆域、土地測量
第二節 唐代的疆域、土地測量
第三節 五代十國時期的疆域、土地測量
第五章 建築工程測量
第一節 長城建築工程測量
第二節 城市建築工程測量
第三節 陵墓、寺塔及園林建築工程測繪
第四節 建築工程中的測量保障
第六章 水利工程測量
第一節 隋代大運河水利工程測量
第二節 開通漕運中的測量
第三節 治黃及農田水利測量
第四節 長江流域的農田水利測量
第五節 水利建設工程中的測量技術保障
第七章 地圖製圖
第一節 十道圖的測制
第二節 地圖學家賈耽及其主要成就
第三節 隋、唐、五代的其他地圖
第四節 五代十國時專用地圖的繪製
第八章 地方志(地記、圖經、總志)編撰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地誌編撰
第三節 域外、邊疆地理圖志的編撰
第四節 地理調查及地理知識的深化
第五節 圖經、地誌、地圖的傳世手段——隋、唐、五代的雕板印刷
第九章 發明創造和主要著述
第一節 測繪技術的發明創造
第二節 主要著述
第十章 航海測繪的進展
第一節 航海由近岸向遠洋擴展
第二節 簡易航海測繪技術
簡評

第五篇 宋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測繪機構、職官及管理
第一節 測繪機構及職官
第二節 測繪管理
第三章 測量
第一節 天文測地
第二節 田畝丈量
第三節 水利測量
第四章 地圖測繪
第一節 全國性疆域圖
第二節 邊疆、域外地圖測繪
第三節 城市、宮殿地圖測繪
第四節 立體模型圖
第五章 石刻地圖及刻版印刷地圖
第一節 石刻地圖
第二節 刻版印刷地圖
第六章 發明創造和主要著述
第一節 發明創造
第二節 主要著述
第七章 江湖和海域測繪
第一節 江湖測繪
第二節 海域測繪
簡評

第六篇 遼、金、元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測繪機構、職官和管理
第一節 測繪機構及職官
第二節 測繪管理
第三章 測量
第一節 疆域勘測
第二節 天體測量
第三節 土地丈量
第四節 農田水利測量
第五節 城建測量
第四章 地圖
第一節 疆域地圖
第二節 區域性地圖
第三節 石刻圖
第五章 發明、創造和主要著述
第一節 首創地球儀
第二節 測量儀器創製
第三節 里差和海拔概念的創立
第四節 主要著述
第六章 江河和海域測繪
第一節 江河測繪
第二節 海域測繪
簡評

本卷主要參考文獻
本卷後記
先秦至元測繪大事年表

第二卷
第一篇 明代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明代與測繪有關的機構及管理
第一節 與測繪有關的機構
第二節 測繪管理
第三章 天文定位和工程建設測繪
第一節 天文定位測量
第二節 水利工程測繪
第三節 水運工程測繪
第四節 城市營建工程測繪
第四章 疆域測繪及邊鎮測繪
第一節 疆域測繪
第二節 邊鎮測繪
第五章 地圖繪製
第一節 明初地圖繪製全面發展
第二節 傳統製圖學達到高峰
第三節 明末地圖繪製略有新意
第六章 地籍測繪
第一節 洪武時期
……
第二篇 清代
第三篇 國民時代
簡評
本卷主要參考文獻
本卷後記
明代至民國測繪大事年表
英文目錄

後記

1993年10月在四川都江堰召開的《中國測繪史》編輯委員會第六次(擴大)會議上原則通過本卷的編撰目錄和第一篇試寫樣稿後,經與各方對編撰人選的協商落實,於1995年2月組成了喻滄、吳承園、王樹連三人編撰小組,具體商訂編撰工作計畫並立即著手編撰.其中第一篇(先秦)、第四篇(隋、唐、五代)由喻滄撰寫;第二篇(秦、漢)、第三篇(魏、晉、南北朝)由王樹連撰寫;第五篇(宋)、第六篇(遼、金、元)由吳承園撰寫.於1996年8月完成約65萬字的初稿。繼後,由盧乾坤、李曦沐、李旭之、郭利彪、劉自健等組成的審稿組對初稿進行了精心審閱,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根據這些意見我們又對初稿進行了較多精簡和修改,特別是在結構和體例上作了較大的調整。1997年6月,完成第一次修改統為第二稿,再次由審稿組複審後於1997年底進行第二次修改統為第三稿。1997年12月編委會在海南三亞召開了擴大會對第三稿進行了審議,會後又再一次於1998年4月完成了第三次修改形成第四稿,再經審稿後又進行修改形成第五稿,第五稿於1998年12月經在昆明召開的第十三次編委擴大會議審定後,又進一步作了兩次修改和統稿。
本卷在編撰中力求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測繪發展的特色,充分揭示中國古代測繪學的豐富內涵。在繼承已有中國測繪史著述的基礎上又從古籍中進行若干測繪史料的發掘和整理。總之,我們試圖竭盡全力勾畫出本卷所涵蓋的4000年間中國古代測繪的光輝歷史,特別是許多領先於世界的光輝史跡,以激勵來者。
本卷在編撰過程中,為了在龐雜的史料中搜尋測繪的蛛絲馬跡,對有關史料作了較多的直接引述,也涉及到天文、曆法、地理、數學、建築、水利、航運交通、戰史、海洋甚至是文學、美術等相關學科的史料,雖然多次作了精簡和提煉,但難免還存在煩瑣、古奧和枝蔓較多等弊病。加之,撰稿人都只是測繪專業人員,未嘗研習史學,以及限於寫作水平,一定有不少疏漏和不足之處,敬希讀者批評指正。為完善中國古代測繪歷史的撰述,還有賴於考古界和史學界對測繪史跡繼續深入發掘,也有賴於後繼的修史者進行修正、補充和延伸.
本卷在編撰過程中,得到測繪界專家們的多方指導和幫助,《中國測繪史》編輯部同人為撰稿提供了大量資料,並為編務付出了辛勤勞動,劉自健在初期準備階段輯錄了《中國歷史測繪概要》的素材,為撰寫提供了若干可資借鑑的線索;審稿組的同志們在歷次審閱中認真細緻地提出了許多具體和中肯的修改建議,孫寶武同志為本卷英文目錄進行了精心校改,在此一併表示衷心感謝!

序言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和科學技術。測繪學在中國歷史珍貴文化和科學遺產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少古代傑出科學家們的光輝業績和偉大的發明創造很多與測繪有關。例如,出現於秦代以前,後經劉徽編注成書的世界名著《九章算術》中有一章講測繪理論。《墨經》、《周髀》、張衡(公元78-139年)地動說,祖沖之(公王2429-500年)的“密率”等創立了古代測繪學的理論基礎。李冰(公元前280-前220年)修都江堰,酈道元(公元466-527年)作《水經注》,孔廟、秦陵、運河、長城,都包含了測繪學的偉大實踐。歷代王朝的統治,戰事運籌,疆域劃分,水利建設,交通運輸等有關國家興亡之大計籌劃,都靠測繪資料了解國情和認識世界,為其實施提供技術保障。
從古至今,在所有技術科學中,測繪學的發展和進步最早得益於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等基礎學科的成就。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如光學、電子學、計算機技術使測繪學如虎添翼,突飛猛進。測繪學歷史地成為技術科學的先驅,她的進步反過來又推動著各門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正如本書所集記,從先秦到民國,不少朝代有過專管測繪的官職和機構設定。測繪技術科學的基礎和實力的真正形成,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成為現實。隨著全國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測繪事業迅速進步,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有戰鬥力的、高素質的科學技術專業隊伍。他們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為科學事業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堪與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相映同輝。
面臨21世紀,世界測繪科學技術正在闊步前進,日新月異。測繪學研究和工作範圍已從地球擴展到太陽系空間,要繪製月球、金星、火星、木星等的星圖;大地測量已由陸地擴展到海洋,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學科發展成多學科綜合研究;測圖技術已從航空遙感進到航天遙感,建立長基線高精度測量體系;製圖技術正在全面向數位化、自動化和智慧型化方向轉變,等等。另一方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飛速發展和各項科技事業的進步,要求測繪事業提供更嚴密的科學基礎和更精確的科學數據。中國的測繪科學技術面臨著新的挑戰,任重道遠。人們期望中國測繪界的同行們能勇敢迎接新的挑戰,鼓足幹勁,努力進取,把中國的測繪事業推向世界高峰,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為發展世界測繪科技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推薦

《中國測繪史(第3卷)(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89)》是由測繪出版社出版的。

目錄

總序

凡例
前言
第三卷前言
第三卷概述

第一篇 國家測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
第一章 國家測繪管理體制
第一節 國務院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的機構、職責及其沿革
第二節 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的測繪管理機構及其沿革
第三節 軍隊測繪管理體制及其演變
第四節 測繪法制建設

第二章 測繪基準及其設施
第一節 大地基準及大地坐標系
第二節 高程基準及高程系
第三節 長度基準及長度檢校場所
第四節 重力基準及重力儀檢校場
第五節 天文經度基準與地極坐標系
第六節 航攝機動態試驗場及航攝儀檢測中心

第三章 測繪標準
第一節 測繪標準化工作發展過程
第二節 大地測量法式和地形圖測繪基本原則
第三節 大地測量標準
第四節 地形圖測繪標準
第五節 地圖製圖與印刷標準
第六節 海洋測繪標準
第七節 地籍測繪和測繪儀器標準
第八節 工程測量標準
第九節 地名譯寫標準
第十節 軍事測繪標準
第十一節 綜合類標準

第四章 基礎測繪規劃及其實施
第一節 國家大地測量
第二節 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編繪和制印

第五章 地圖編制出版與測繪書刊出版
第一節 內部用地圖的編制印刷
第二節 公開地圖的編制出版
第三節 測繪書刊出版
第四節 軍事測繪圖書刊物的編印和出版

第六章 測繪成果和測繪檔案資料
第一節 管理體制和機構
第二節 測繪成果及其利用
第三節 法規和制度

第七章 測量標誌保護
第一節 測量標誌
第二節 保護測量標誌的主要法規和依據
第三節 測量標誌保護的組織實施與成效

第八章 測繪科技人才培養
第一節 高等院校的測繪教育
第二節 中等學校的測繪教育
第三節 測繪技術培訓和在職教育

第九章 測繪科學技術研究
第一節 測繪科研機構
第二節 測繪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第三節 測繪科研的主要成果

第十章 國際測繪科技合作與交流
第一節 對外測繪科技合作
第二節 對外測繪技術援助
第三節 參加聯合國召開的測繪會議
和國際測繪組織的會議
第四節 其他對外測繪交往

第十一章 地名調查與管理
第一節 地名管理
第二節 地名調查
第三節 地名工作的國際交往

第十二章 測繪儀器
第一節 測繪儀器製造業的發展
第二節 測繪儀器製造廠家、科研及人才培養
第三節 主要測繪儀器的研製攻關
第四節 測繪儀器及其製造技術的引進
第五節 測繪儀器使用過程中的檢定和維修

第十三章 測繪學會、情報網和測繪儀器專業協會
第一節 中國測繪學會
第二節 測繪科技情報網
第三節 測繪儀器專業協會

第二篇 國家各部門測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
第一章 國家測繪局系統的測繪
第一節 機構及其沿革
第二節 測繪生產隊伍
第三節 測繪基準、系統和測繪標準
第四節 測繪管理
第五節 測繪生產
第六節 測繪教育、科研、出版工作
第七節 測繪儀器研製與生產
第八節 測繪國際合作與交流
第九節 職工隊伍思想、道德建設

第二章 軍事測繪
第一節 軍事測繪力量建設及各時期的測繪業務指導方針
第二節 測繪基準、檢定設施的建立和測繪標準的制訂
第三節 全國性基礎測繪
第四節 戰略武器、空間技術的測繪保障及航天遙感測繪
第五節 部隊測繪保障工作
第六節 支援和參與經濟建設的測繪
第七節 軍事測繪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
第八節 對外交往及邊界勘測和援外測繪
第九節 黨和國家領導對軍事測繪工作的關懷及測繪部隊的思想作風建設

第三章 航空攝影與遙感
第一節 管理機構和隊伍
第二節 航攝成就
第三節 飛機、設備和技術
第四節 規章、制度和標準
第五節 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

第四章 地質礦產測繪
第一節 機構和隊伍
第二節 業務技術管理
第三節 主要測繪成績
第四節 科技和儀器
第五節 教育和學術交流

第五章 海洋測繪
第一節 航海保證測繪
第二節 海洋調查測繪

第六章 水利電力測繪
第一節 測繪機構及隊伍
第二節 測繪管理
第三節 主要測繪生產成就
第四節 測繪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
第五節 國際合作與交流

第七章 煤炭測繪
第一節 管理機構和隊伍
第二節 煤炭測繪技術標準
第三節 主要生產成就
第四節 科研及新技術開發
第五節 教育和學術交流

第八章 農業測繪
第一節 農墾測繪
第二節 土地資源調查及其利用方面的測繪工作
第三節 測繪科技在其它農業專題地圖編制等方面的套用

第九章 林業測繪
第一節 機構和隊伍
第二節 主要測繪成就
第三節 測繪技術、標準和儀器

第十章 石油測繪
第一節 機構和隊伍
第二節 主要測繪成就
第三節 測繪人才培養和技術進步
第四節 技術和質量管理

第十一章 地震測繪
第一節 機構、隊伍和技術教育
第二節 地殼形變監測
第三節 地殼形變測量的技術管理
第四節 地殼形變研究
第五節 觀測儀器的研製
第六節 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第十二章 鐵路測繪
第一節 機構和隊伍
第二節 技術標準和規章制度
第三節 測繪成就
第四節 測繪科技進步
第五節 科技情報、學術活動、教育工作和援外測繪

第十三章 交通測繪
第一節 公路建設測繪
第二節 水運測繪

第十四章 城市規劃與建設測繪
第一節 機構與隊伍
第二節 管理工作
第三節 主要測繪成就
第四節 科技進步和交流

第十五章 冶金與有色金屬測繪
第一節 機構和隊伍
第二節 測繪管理
第三節 測繪生產成就
第四節 科技進步與人才培養

第十六章 建材測繪
第一節 機構與隊伍
第二節 主要測繪成就
第三節 技術管理與技術標準
第四節 新技術的套用和科研
第五節 人才培養

第十七章 機械、電子、兵器、船舶工業測繪
第一節 機構與隊伍
第二節 測繪管理
第三節 主要測繪成就
第四節 人才培養與科技進步

第十八章 航空、航天工業測繪
第一節 測繪機構
第二節 測繪成就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科研

第十九章 化工、核工和輕工業測繪
第一節 化學工業測繪
第二節 核工業測繪
第三節 輕工業測繪

第三篇 地方測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
第一章 北京市測繪
第一節 機構和隊伍
第二節 控制測量
第三節 地形圖測繪
第四節 地籍測量
第五節 市政工程測量
第六節 工程測量
第七節 地圖製圖
第八節 測繪儀器研製與生產
第九節 測繪管理
第十節 教育、科研及學會

第二章 天津市測繪
第一節 機構和隊伍
……
第二章 天津市測繪
第三章 河北省測繪
第四章 山西生測繪
第五章 內蒙古自治區測繪
第六章 遼寧省測繪
第七章 吉林省測繪
第八章 黑龍江省測繪
第九章 上海市測繪
第十章 江蘇省測繪
第十一章 浙江省測繪
第十二章 安徽省測繪
第十三章 福建省測繪
第十四章 江西省測繪
第十五章 山東省測繪
第十六章 河南省測繪
第十七章 湖北省測繪
第十八章 湖南省測繪
第十九章 廣東省測繪
第二十章 廣西壯族自治區測繪
第二十一章 海南省測繪
第二十二章 四川省測繪
第二十三章 貴州省測繪
第二十四章 雲南省測繪
第二十五章 西藏自治區測繪
第二十六章 陝西省測繪
第二十七章 甘肅省測繪
第二十八章 青海省測繪
第二十九章 寧夏回族自治區測繪
第三十章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測繪
本卷簡評
本卷主要參考文獻
本卷後記
附錄一
附錄二
英文目錄
編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