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全書:雲南·永平卷》包括街巷和地名的傳說、歷史人物傳說、名勝古蹟傳說、其他傳說、俗語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話等。作為主幹項目,編纂出版包括《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在內的“中國民間文學全書”從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動議之初就被提到了議事日程。這是因為:作為這項工作重要基礎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的組織系統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編纂工作仍在進行;大多數地區都已編定有關縣卷本。我們相信,它定能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第一批收穫。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民間故事全書:雲南•永平卷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頁數:320頁
- 開本:32
- 品牌: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作者:白庚勝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018258
內容簡介
媒體推薦
圖書目錄
神話
太陽和月亮
姓和族的得來
附錄姓氏族源
竹篾笆與山花
石公雞
傳說
龍的傳說
龍潭
搖頭河和落尾山
龍抬土
曲硐
鴛鴦塘
龍潭借碗筷
附錄彌陀寺借碗
阿玉
龍井
雙眼井
黑龍的野心
小白龍
五爪金龍
惡龍樹
百合碗
盤龍村的小白龍
龍潭箐
龍灘
風物與習俗傳說
博南古道
蟒蛇山
觀音廟
華坪大寶堂
萬松設剎
萬松庵
博南廟
掛紅山
叫狗山
附錄叫狗山
馬市晴嵐
富足山
附錄骷髏山
寶台山與開山老祖
寶台山
蘑菇山
叫天山
送子坡
利擺伍金洞
大叫石
晃橋
豬打溺塘和石豬、丫口
石虎之謎
“曲硐”的由來
獅子洞
仙馬腳
金光寺(彝族)
永國寺
附錄永曆皇帝和永國寺
杉陽鎖水閣(一)
杉陽鎖水閣(二)
西山寺、尋王坡、馬沙壩
博南山下普照寺
玉皇閣
免糧庫
星斗村
七星朝北斗
曲硐大小墳院
大寨子沒了
緒王坡
六馬庫
波羅城
小水井
銀江河
雙鶴橋
永平縣白族不吃馬肉
苗族楊家不吃動物心
附錄苗族李姓不吃動物肝
茅草村羅武人不吃羊肉
苗族蘆笙和鼓
苗族敬老母豬神
彝族做草喪
新米飯先餵狗
彝族青年不準鋸葫蘆
杉陽地區供奉老爺神
回族忠孝節
曲硐溫泉
故事
幻想故事
“爹不在”扒水雀
烏鴉和喜鵲
莊稼哥找仙女媽媽
領頭雁
布穀鳥
三物相剋
小綠雀
尋兒鳥
穿山甲與大角麂打賭
機智的老山羊
小兔和狐狸
八哥和大蛇
虎怕漏
貓
蛇郎
牛
黃連鋪蝙蝠洞
松鼠和斑鳩
芍藥和牡丹花
緬桂花
映山紅
大尖山與水仙花
奶漿樹
虎媽樹
雜木成林
救兵糧
木蓮花
神樹
八仙戲謔人間
生活故事
獵人王三
三弟斗妖
石頭馬
旱魚山
妖女吸血
巫師和吝嗇鬼
畢總爺
大木神的故事
大木神
大木神問世
神廟的修建和神石顯靈
趕石頭
何三高公降雨
何三高公捉鬼
使鬼挑糞
老秋撇
惡語
瘋和尚
三個財主
憨姑爺
我要的是錢
窮老友和富老友
九子不葬祖一女打金棺
善報和惡報
兄弟倆
眉間長痣的姑娘
姐妹倆一
蘭兒和寶兒
牛皮聖旨被狗撕
石娃與鄉姑
弟兄倆
這個老人誰來養
定河珠
金鴉蛋
騙人騙自己
空想的夢
四九見人心
張百萬家毀於一旦
滿安國
模仿
三人同姓謎
醉酒鬼吃橄欖
人物故事
諸葛亮智渡瀾滄江
武侯征途遇啞泉
瞎了左眼瞎右眼
王十萬
馬土司
侯王
楊狀元到永平
叫天山
楊狀元在永平
楊升庵充軍雲南
不拘一格——考武獲文
笑話
匡張三的故事
智盜玉花瓶
打賭
比賽
頂鍋
慌張三的故事
人窮“志”不窮
買牛
賣噢嗬
偷牛
識鳥語
與縣官換馬騎
賣大鍋
偷白酒
聰明的三兒媳
小童生四氣老宗師
巧對
父教子子學父
打賭
瓷碗土碗一個味
丟金元寶
買茶
不容易
逃之天天
狗咬主人
我哄你
八車降成四車
有人失財就有人發財
使錢
吉利
愛面子
借米
要得
死腦筋
循環
牽豬趕集
放牛老頭找煙鍋
好大鈴鐺好大佛
附錄一故事家小檔案
附錄二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後記
後記
全縣土地總面積為2884平方公里,下轄老街鎮、曲硐鎮、龍門鄉、杉陽鎮、永和彝族鄉、廠街彝族鄉、水泄彝族鄉、龍街鎮、北斗彝族鄉5鄉4鎮。有73個村民委員會,1543個自然村。境內居住有漢、彝、白、回、苗等22個民族,總人口有17.09萬人(2002年末數),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占39%,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山區農業縣。
縣政府駐地老街鎮,東距昆明498公里,距大理市99公里。西距保山市98公里,地處昆明至畹町和大理至保山的中間地段。有大保高速公路,320國道穿境而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永平縣地處雲嶺山脈分支博南山和雲台山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933米,最低海拔1130米。境內主要特產有薄殼泡核桃、臘鵝、花椒、雞、松茸、蜂蜜、香茵、雲木耳、香菇、豆豉、白木瓜、白皮大蒜、牲畜皮張、泡辣子等。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
永平古稱博南,具有悠久的歷史。1993年5月發現並發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雲南境內所發現的規模最大、層位最厚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通過對遺址中發掘的大量文物進行科學測定,發現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發掘出的石器和陶器等大批文物,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石器均為磨製精巧的石斧、石錛、石刀、石鐮、石鏟等。陶器為陶罐、陶尊、陶壺、陶缽、陶盆、陶杯、陶勺以及空三足器等。
永平置縣歷史較早,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朝廷便在永平設立了博南縣。
西南絲綢之路又稱“蜀身毒道”,由四川進入雲南的主要路線有兩條。一條是靈關道,另一條為朱提道,兩條驛道在楚雄南華會合後,統稱為博南道,由南華經祥雲、大理、永平(古稱博南)、保山、德宏,至緬甸、阿富汗等國。
博南古道是自唐代以來印度佛教向我國內地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古道沿線寺院密布,庵堂林立,信徒眾多,香火旺盛,佛教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尚有萬松庵、永國寺、西山寺等。
永平境內民族眾多,有傈僳族、彝族、回族、傣族等多種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由於民族眾多,習俗各異,民族文化與民族風情也各具特色。
民國《永平縣誌》載:永平境內的土著民族,“史稱”“西南夷”數十種,著名號,《唐書·南詔》及《蠻書》等,則所載頗詳。永平僻處邊隅,舊為哀牢國地。歸化雖遠在漢室,而生聚依土著之民。其較著者,為土家、羅武、苗人、傈僳諸種。自元明以來,漢、回之從軍遊宦來者日眾,於是漢、回、土夷習俗,漸同漢化。彼此通力合作,爾我互無詐虞。居今而言,民族以無何畛域之分矣。
由於“博南古道”的開闢,馬幫商賈南來北往,絲綢原產地四川成都的“巴蜀文化”、古道沿途的六夷、七羌、九氐等古老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南詔文化等多種文化,也隨著古道載體而紛紛進入永平,使永平這個南方絲綢之路上最為重要的古老驛站,成了各種文化匯聚交融的“大熔爐”。
通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以及長期的積澱,形成了博南文化的多元性格局,使博南文化既具有巴蜀文化的詭異神秘,又具有邊疆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既具有中原文化的厚實凝重,又具有南詔文化的仁厚祥和。並最終形成了博南文化兼收並蓄,互生互補的多元性、兼容性、共生性、廣泛性特徵。同時也就形成了豐富多彩,渾厚凝重的民間藝術、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這些珍珠般散落於民間的文學藝術,既是勤勞勇敢的永平先民留給子孫後代的一份難得的文化遺產,同時對我們研究永平文化的演進歷史和發展進程,也具有豐富的史學價值和參考價值。
永平民間故事中的神話《太陽和月亮》、《姓氏與族源》、《石公雞》等非常古樸,反映了當地古先民富於想像而又質樸純真的自然觀。傳說中的《搖頭河、落尾山》、《鴛鴦塘》、《龍抬土》以及《金光寺》、《永國寺》、《掛紅山》、《鎖水閣》、《花橋》、《晃橋》、《蟒蛇山》、《天神廟》、《老爺神》等都屬於永平獨有而別處所無的特色故事。風物習俗故事中的《永平白族不吃馬肉》、《羊生日》、《侈武人不吃羊肉》、《苗族敬老母豬神》、《苗族蘆笙與鼓》、《彝族做“草喪”》等都生動反映了少數民族對於與自己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家畜的關愛,對於給自己帶來歡娛的樂器寄予的崇敬與讚美。
童話、寓言中的《瓷碗土碗一個味》、《莊稼哥找仙女媽》、《烏鴉和喜鵲》、《“爹不在”扒水雀》、《一棵奶漿樹》、《布穀鳥》、《小綠雀》、《黃連鋪“蝙蝠洞”》、《神樹》等,都帶有童稚的純真和擬人化的教喻,使人進入一個童話世界而流連忘返。
笑話把永平人的語言美特性典型地表現出來,如:《父教子,子學父》、《打賭》、《比賽》、《智盜玉花瓶》、等許多段子都顯示了這一特性,使人們在笑聲中得到領悟和啟迪。
永平縣卷編纂過程中,得到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各位專家、編輯的大力支持和指導,直至編選和文字梳理,特此表示衷心感謝!
序言
正如20世紀的中國歷史開篇注定要從知識界對民間文藝的關注及其從中尋找現代化的資源與動力開啟那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精英階層乃至普通民眾,在新紀元伊始之際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華大地上五千年積澱豐厚的民間文藝遺存:幾多焦慮,幾多審視,幾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個一個世紀的痛苦與歡樂、犧牲與勝利之後,隨著四月的和風一寸寸染綠京城的街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終於完成了新統帥部的組建、並在馮驥才主席的倡導下作出了用10年時間在全中國境內實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戰略決策。其內容是對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56個民族的民間文化作一次“地毯式轟炸”般的大普查,最終編纂出版縣卷本《中國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國民間美術圖錄》(31卷)、專題集《中國木版年畫集成》(20卷)、《中國剪紙集成》(50卷)、《中國唐卡集成》(20卷)、《中國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國服飾集成》(60卷)、《中國彩塑集成》(10卷)、《中國民窯陶瓷集成》(10卷)、《中國皮影集成》(10卷)、《中國民間傑出傳承人集成》(100集)、《中國史詩集成》(300卷)、《中國民間敘事長詩集成》(500卷),並命名一大批民間藝術家,建立一系列民間文藝之鄉與民間文藝保護基地、傳承基地,建設民間文藝資料庫。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華文明根脈、傳承中國文化薪火。
想當初,沒有上級的指示,沒有企業的支持,沒有出版社的承諾,一切都只是一個發生在初春里的夢。於是,多少讚嘆如春潮湧起,多少懷疑似濤聲依舊,多少譏諷穿行在街巷,多少風險橫陳於前路。但是,緊迫感、責任心使我們義無反顧,民間情懷、國家利益令我們堅定前行,中國民協眾志成城,誓將夢想化現實。
由於順應了發展多元文化的時代潮流,也順應了弘揚民族精神、實現中華復興的黨心、民意,春天的夢想一天天成長:在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扶持優秀民間文藝及國家級大型文化工程之後,中宣部決定襄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持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在獲得民間文藝界前輩賈芝、馮元蔚諸先生的全力支持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新聞發布會於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實施工作會議於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開,第一批實施省區及專項隨之開展行動。
作為主幹項目,編纂出版包括《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在內的“中國民間文學全書”從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動議之初就被提到了議事日程。這是因為:作為這項工作重要基礎的“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的組織系統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編纂工作仍在進行;大多數地區都已編定有關縣卷本。我們相信,它定能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第一批收穫。
難忘啊,從1984年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當時稱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曾先後動員200多萬名民間文藝工作者從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民間文學普查,先後收集到40億字的文學資料。其中,包括184萬篇民間故事,302萬首民間歌謠,748萬條諺語,各種專集4000多種。這是一筆多么豐厚的遺產!如今,作為這項工程的最終成果《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省卷本的編纂出版正在接近尾聲,而曾經主持這項工作的鐘敬文.、馬學良、姜彬等領袖人物卻長眠大地.再也看不到這賞心悅目的收穫,還有許多民間文藝傳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許多“三套集成”工作者從“青青子衿”變成了“白髮老翁”。面對這一切,除了繼續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後續工作之外,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能夠拒絕編纂出版他們苦苦收集到的民間文學原始資料?
懷著如火燃燒的激情、以及對民間文藝事業的忠誠,我們經過兩年多的準備,於2004年4月正式啟動《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專項。那時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長,落英繽紛,群鶯亂飛”,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實施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身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懷與文化領袖的睿智,始終堅持將包括《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在內的“中國民間文學全集”編纂出版工作納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並具體過問它的體例設計、出版、文本審定、封面設計,真正做到了事無巨細、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學創作卻因此被束之高閣;楊亮才先生是中國民間文藝界的老同志、老領導,他不僅參與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全部策劃,而且還主動承擔了《中國民間故事全書》的整體設計、並不顧七旬高齡奔走於湖北、雲南、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摸底遊說,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州12卷示範本的編纂工作;趙寅松是白族文化專家,他任所長的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並未從屬於文聯繫統,但他在得知中國民協正在主持實施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後主動請纓,不僅承擔了《雲南甲馬集成》大理部分的編纂工作,而且還以極快的速度、較高的質量完成了《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大理州12卷示範本的編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