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7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7卷
- 出版時間:2019年
-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9311198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7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7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8卷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8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1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俊傑,王潞偉。內容簡介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1卷)》共8冊,是自1986年起,歷經26年春秋,馮俊傑老先生率領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部分中青年教師及幾批博士生、研究生,在田野考察所獲精準資料後,經整理考證、去偽...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6卷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6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4卷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4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2卷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2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8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項目共8冊,是自1986年起,歷經26年春秋,馮俊傑老先生率領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部分中青年教師及幾批博士生、研究生,在田野考察所獲精準資料後,經整理考證、去偽存真,撰寫而成總數多達數十種民間小劇種的研究叢書。本項目...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2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俊傑,王潞偉 。內容簡介 本項目共8冊,是自1986年起,歷經26年春秋,馮俊傑老先生率領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部分中青年教師及幾批博士生、研究生,在田野考察所獲精準資料後,經整理考證、去偽存真,撰寫而成總數多達數十種...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3卷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3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2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項目共8冊,是自1986年起,歷經26年春秋,馮俊傑老先生率領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部分中青年教師及幾批博士生、研究生,在田野考察所獲精準資料後,經整理考證、去偽存真,撰寫而成總數多達數十種民間小劇種的研究叢書。本...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5卷)》是2019年4月1日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俊傑、王潞偉。內容簡介 本項目共8冊,是自1986年起,歷經26年春秋,馮俊傑老先生率領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部分中青年教師及幾批博士生、研究生,在田野考察所獲精準資料後,經整理考證、去偽存真,撰寫而成總數多達數...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6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項目共8冊,是自1986年起,歷經26年春秋,馮俊傑老先生率領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部分中青年教師及幾批博士生、研究生,在田野考察所獲精準資料後,經整理考證、去偽存真,撰寫而成總數多達數十種民間小劇種的研究叢書。本...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4卷》是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中國民間小劇種搶救與研究(第4卷)》共8冊,是自1986年起,歷經26年春秋,馮俊傑老先生率領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部分中青年教師及幾批博士生、研究生,在田野考察所獲精準資料後,經整理考證、去偽存真,撰寫而成總數多達...
1、歷史價值:《周至皮影》從公元1894年(清光緒二十五年)發展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挖掘、搶救、保護它,對研究清朝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2、學術價值:《周至皮影》的傳承歷史、歷史淵源、基本特徵,在其它地區實屬罕見。挖掘、保護它對周至民間藝術有一定的推進作用。3、社會價值:因為《周至皮影》運用...
它既具有一般戲劇的共同特點,又有其獨特形成和成長的發展規律,對於研究當地以及中原地區戲劇史的文化形成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發掘、搶救和保護落腔,不僅可以使這一優秀稀有劇種得以傳承和發展,而且可以進一步豐富我國的戲曲文化寶庫。300多年來,內黃落腔歷經風雨能產生於此,發展於此,可見有其深厚的民眾基礎和頑強...
政府批准成立研究機構和社團,組織音樂工作者搶救、挖掘、整理北管音樂,使北管走向復興創新階段,成為福建百花園地一朵奇葩。至今,泉港區峰尾、後龍、山腰、南埔四鎮有30多支北管樂隊。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也有北管樂社。北管被編入《福建民間音樂簡論》、《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泉州市分卷》,後又編入...
海鹽騷子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搶救保護,為以後的整理研究和傳承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傳承發展 《中國曲藝志·浙江卷》、《嘉興市文化志》等志書將海鹽騷子作為條目收錄,填補了中國曲藝品種的空白。自1996年以來,海鹽縣的文藝工作者運用騷子藝術形式,創作了不少富有時代精神的文藝作品,有的...
石台唱曲多用於祭祀、祝壽、婚慶、賀屋、喬遷等民俗活動,表演時間不定,以宗族、家庭結成戲班,代代相傳。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匯聚了傳統戲曲、民俗、宗教等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但這種傳男不傳女的古老表演形式已接近瀕危狀態,亟需保護、搶救和傳承。歷史傳說 唱曲起始與目連戲的演出緊密結合...
泗州戲,原名拉魂腔,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安徽省淮河兩岸地區地方傳統戲劇,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許多人認為其發源於江蘇省北部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後傳入泗州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泗州戲唱腔...
表演、伴唱、鑼經非常獨特,不僅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研究價值,也為其他劇種豐富演唱和表演提供了有益的借鑑;4、漁鼓戲遺存著道教文化、異地(山西、河北移民)文化與當地文化的歷史血脈,對研究多種文化的融合具有不同於其他的歷史價值;5、漁鼓戲劇目始終張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搶救保護這一古老劇種,對弘揚...
就這樣,田愛雲與二夾弦結下了一生的緣分,50多年的榮辱、沉浮、歡欣和悲傷都與這個劇種密切相連。矢志不移 唱紅二夾弦 她吸取了多種優秀劇種的旋律,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開封二夾弦唱腔調門。矢志不移 唱紅二夾弦 開始學習二夾弦,田愛雲也開始了艱辛的歷程。田愛雲生性要強,學戲從不惜力,她從沒有因為...
2012年5月,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掛牌成立,並在12月舉行的“搶救、傳承、發展—大型傳統邕劇《三進士》開排儀式”,這是南寧為搶救稀有劇種、保護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的探索。2018年8月開始,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邕劇)傳承保護基地設計完成後開始建設,該項目投資人民幣1200多萬元用來改造傳承保護...
如今的年輕人不願學演羅卷戲,傳承斷代,後繼乏人,羅卷戲這個古老稀有的民間劇種隨時面臨著人亡歌歇、徹底滅絕的局面,造成了傳承斷代 、後繼乏人的現象。傳承人物 劉長科,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汝南縣、范縣申報,項目名稱:羅卷戲。孫三民...
“戲曲音樂發展的後一階段,即在由明末至清末一段時期中,新興聲腔和新興劇種,接踵而起,其影響最大的是《弋陽腔》、《梆子》和《皮黃》(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述三種聲腔中《皮黃》和《梆子》在建始被民間藝人採納。他們把“西皮”稱為“下路”。這是因為“西皮”是建始以東流入,建始人把長江中...
白劇是中國少數民族戲劇中具有典型地域文化藝術特徵的優秀劇種,是白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現狀 現代文明的強烈衝擊,導致適宜白劇劇傳承和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不斷消失,農業文明時代的民間文化逐漸被工業文明時代的大眾文化所取代,即使在偏遠的少數民族村寨,白劇生存的生態語境已發生劇變,劇種傳承鏈條已經斷裂,...
二人台作為民間文化藝術的瑰寶,早在該縣落地生根,經過幾代民間藝術家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既有山西特色,又有內蒙古情韻,兼容多種藝術劇種的表演特色,被稱為“盛開在中國園中的艷麗奇葩”。成立於1960年的陽高縣二人台劇團,為全國培養了大量的藝術人才,對傳承發展二人台藝術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特別是2006年,陽高...
阿宮腔是宮廷音樂與民間歌舞融合的產物,原以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常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傳承了原有的藝術特色。傳承人 段天煥(1899—1982), 藝名“煥子娃”,陝西富平人,阿宮腔老藝人。傳承狀況 阿宮腔近十多年來卻發展緩慢,瀕臨滅亡,亟待予以搶救和...
舞蹈吸收民間花鼓燈、早船舞等形式,花樣翻新,姿態優美。 廬劇從編劇到導演,從作曲到舞美的設定無一不與兄弟劇種相同。至於演員的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與其他劇種也沒有根本區別。要說有區別主要是聲腔。廬劇唱腔主要來源於民間,古廬州有門歌、秧歌、蓮花落、搭汗巾等民間小調,大別山有山歌,...
應當趕快整理這些瀕危劇種的劇目,同時研究其中蘊涵的文化背景、社會意義,這樣也更有利於加大保護力度。”“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如今在河南省,通過像張大新教授這樣一些堅韌的文化學術工作者的艱苦努力,河南省的地方戲曲保護勢態正在發生著效能的轉變。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三項普查”活動,...
“戲曲音樂發展的後一階段,即在由明末至清末一段時期中,新興聲腔和新興劇種,接踵而起,其影響最大的是《弋陽腔》、《梆子》和《皮黃》(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述三種聲腔中《皮黃》和《梆子》在建始被民間藝人採納。他們把“西皮”稱為“下路”。這是因為“西皮”是建始以東流入,建始人把長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