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叢書:飲食器用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飲食器用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飲食器用》講述了一個人從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於民俗的環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於民眾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繫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中國民俗文化叢書:飲食器用》講述的是述民俗文化中的飲食器具。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民俗文化叢書:飲食器用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729558
  • 作者:唐家路 王拓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頁數:17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飲食器用》對各類飲食器用的歷史演變作了一些交代,特別是對古代飲食器用的樣式、形態描述。當然,這些資料也主要來源於學者前輩的考古挖掘、歷史考證,以及各大博物館的藏品,對筆者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認識的過程。民間飲食器用資料及攝影主要來源於筆者的調查,其中有許多實物資料為魯生老師個人藏品,亦有標註。

作者簡介

唐家路,藝術學博士,教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處處長、學報《設計藝術》執行主編。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德藝雙馨優秀中青年文藝家。
王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發表論文5篇,設計作品獲第七屆全國體育美展優秀獎,第十一屆全運會火炬入圍獎,參與火炬傳遞聖火台設計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飲食器用意悠遠
飲食具源流
藝匠飲食具
飲食具禮儀
第二章煮酒烹茶待客來
飲酒識器
品茗看盞
粗茶白水
第三章人間煙火鍋灶始
炊煙不斷
壘土為灶
支鍋造飯
第四章進退飲食共溢彩
勺箸取食
盛食送飯
第五章碾米磨麵巧果模
碾米磨麵
糖餅果模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老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今生活富裕了,絕大多數人已經脫離了溫飽,正在向小康邁進,原先這開門就要惦記的七件大事好像不再那么重要。行色匆匆,人們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去做。如果放慢了腳步,回過頭來,重新咀嚼一下過去的日子,雖然儉樸寡淡,卻也是值得品味的酒肴。這酒肴倒也豐富,除了令人回味的人和事,也有真正的下酒菜,有的現在叫私房菜、土菜、莊戶菜,菜做得肯定不洋氣,但現在吃起來卻不俗不土。既是私房菜,這做飯做菜的家把什兒恐怕也得原汁原味,不然,菜就走味兒。如果找不到或記不起那些家把什兒,我們就共同回憶一下。這也是我願意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幾年前,筆者曾經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過一冊《鍋碗瓢盆》,是跟隨老師潘魯生先生所做的叢書《中國民藝採風錄》之一,因為每冊要大概一致,所以只有幾萬字,但圖片全部是原創,部分實物為山東東方民藝博物館藏品,內容自然是敘說現存於民間生活的鍋碗瓢盆。後來又跟隨魯生老師在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過一本《以食為天》,既是叢書之一,也是教育部“民間工藝文化生態調查”課題的一部分,內容較前一本更豐富、更寬泛,也仍是民間調查的第一手資料。也許有此基礎及民間調研的經歷,民間飲食器用仍是近幾年筆者感興趣的內容之一,這也是寫這本書的基礎。
與前兩冊書有所不同的是,本書內容有較多的歷史敘述,對各類飲食器用的歷史演變作了一些交代,特別是對古代飲食器用的樣式、形態描述。當然,這些資料也主要來源於學者前輩的考古挖掘、歷史考證,以及各大博物館的藏品,對筆者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認識的過程。相關的參考文獻後謹列標註,若有遺漏或謬誤之處當不辭其責。民間飲食器用資料及攝影主要來源於筆者的調查,其中有許多實物資料為魯生老師個人藏品,亦有標註,在此亦表示感謝。本書寫作過程中碩士研究生王拓、莫秀秀同學做了大量資料工作,主要是對古代飲食器具的資料收集和查閱,因而,本書也是三人共同工作的結果。傳統的飲食器具之豐富繁雜非本書所能囊括,本書所列可謂九牛一毛,即使本書的體例及結構也需再調整增加,無奈見識所限,特別是編寫時間不可再拖,權且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為由就此作罷。
責編老師的督促使我最終完成了此稿,在此對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辛勞表示謝意,也對叢書主編及中國社會出版社表示感謝。
聖人、貴人和平民百姓誰也脫不了吃喝拉撒睡的困擾。最後還是讓我們回憶一下聖人的話,孔老夫子云:“食不厭細,膾不厭精。”馬克思也說:“飢餓總是飢餓,但是用刀叉吃熟肉來解除的飢餓不同於用手、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除的飢餓。”看來美食和鍋碗瓢勺都是人類文明的象徵。
唐家路謹識
2009年仲秋於泉城舜耕歷山

序言

人生活於文化之中,正像人離不開空氣一樣。《周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無論漢語“文化”一詞是否由此而來,這段話至少說明,我們的祖先向來對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極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確乎是人之所以成為人、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根本標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創造了人,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人是文化的動物。
從文化本身來說,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的傳統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對地劃分為兩大分流,即所謂上層文化(或稱高層文化、雅文化、精緻文化……)和下層文化(或稱基層文化、底層文化、低層文化、民間文化)。
民間文化是人民民眾創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發展的初始階段:民間文化同時也是最年輕的文化,因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於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間文化還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基礎,並且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上層文化往往是對民間文化選擇、改造和精緻化的結果。
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人類創造的一切藝術中,生命最活躍,涉及最廣泛。它以古樸純真的藝術手段,反映著人民民眾的現實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無數珍品,是當之無愧的美的典範。沒有了它,人類將失去多少童真的回憶;沒有了它,人類的愛祖國、愛家鄉將會缺少多少實際可感的具體內容;沒有了它,人類的歡樂、悲傷也將變得乾枯而平淡;沒有了它。人類將會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戰略舉措。我們,作為受到農民兄弟哺育和培養的知識界、文化界,有義務用學來的知識回報衣我食我的父老鄉親,這不僅是我們的社會責任,也是我們的榮耀。
中國民俗學會在這項重要活動中,承擔有關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近百種圖書的撰寫工作,我們組織了學養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員在內的專家隊伍,來完成此項寫作任務。他們在相關領域裡,學有所長。業有專攻,所有作者都以光榮志願者的精神,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用生動活潑的文字,把相關的準確而豐富的知識,呈獻給農民兄弟和城鎮社區的讀者。完成這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寫作編書任務,是我們人生當中一件值得驕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傳統文化。其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標誌,是祖國同胞溝通情感的紐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巨大貢獻。急劇變化的時代在淘洗著傳統的民間文化。在當今時代,我們尤其有必要對我們豐富淳厚、歷史悠遠的民俗傳統立此存照。將其中的優秀部分及其真諦展示給廣大民眾,使他們對中華大地、對祖國同胞、對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更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創造的非常豐富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是我們的幸事,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間文化之花越開越鮮艷,為我們祖國、為我們中華民族贏得一個永恆的春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