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的體溫》是一本文化散文集,以《漢書》《史記》為基本閱讀範疇,以史實及相關史料為基本內容,從中梳理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文章寫世態,寫人情,指陳弊病,縱論古今,不乏誅心之論,更是有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做底子。作者看重古人的規矩,遵循規矩對照當代文學審美,以此走出百年以來中國人於西學的“學徒”心態,尋回文化自信。
作品目錄
|
舊制度下的公知者 主氣和客氣 經濟膨脹之下的政治灘涂——漢代的吳地面貌 端午節,自漢代開啟的國家防疫日 沒有底線的時代,笨人是怎么守拙的 在掌控與失控之間——漢代的五個特別行政區 | 《漢書》告誡我們的 漢代的一國兩制 劉邦發現文化的亮光之後 罪己詔 冒頓單于與呂后的一次互通國書 “和親”與“倒懸” 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路 與絲綢之路相關的物產 以絲綢之路為罪證的一樁宮廷命案 酷吏的隱患 在養羊大戶與帝王之間 髒唐臭漢 全民舉報 算緡和告緡 這一仗,劉邦輸了150年 《食貨志》里的一筆良心賬 尊儒術,是漢代的主旋律 “五經”:漢代的大眾讀物 在漢代,文學意味著什麼 《史記》與《漢書》的體例之功 | 中國愛情的舊款式講法 禮儀之邦的底線 多留神 冬至這一天 黃羊解 熱不自熱,寒不自寒 被懷念的是漸漸遠離我們的 長安城散步 先生與先醒 耳朵麻痹了 參話頭 士與倡優 民變,還是政變 老政治的痛點 神通 如果歷史學家集體閉嘴 有多少種覺悟叫迷悟 我參加空港新城域內道路命名的經過和一點認識 |
|
作品鑑賞
《中國歷史的體溫》主要篇章以《漢書》《史記》為參考對象,對漢代的人與事進行了一番打量。其一是董仲舒,漢武帝劉徹與他,以通信的方式三問三答,“天人三策”的過程中,兩人相互試探、彼此尊重,董仲舒深諳“直言有諱”的職場情商,與上司進行了一場高質量對話。作者穆濤在寫作相關章節時,曾尋訪位於西安城北策村的董仲舒墓,古今兩位讀書人在此有了一次無形的交集,穆濤用該書罕見的大段感性文字表達了對董仲舒的看法。其二是劉濞,劉邦在冊封他這位侄子時,忍不住說了一句“一看你就天生帶著謀反的小樣兒”(“若狀有反相”——《史記·吳王濞列傳》),穆濤也在書中寫到“劉濞不太具備一個政治人物的基本素質,性格外露,腦子不夠清醒,執拗任性,甚至還有點一根筋”,但傻人有蠻勁,劉濞在封地仗著銅礦與海鹽資源,大肆偷鑄銅錢、生產海鹽,把自己和吳國老百姓的小日子搞得有聲有色。劉濞的一生是被懷疑的一生,他後來發動“七國之亂”,更像是賭氣行為,但確實這個人志大才疏,劉邦對他的懷疑與鄙視,是正確的。其三是劉邦,劉邦的故事有許多,但他為老父親劉煓所做的一件事,還是足見其性格特徵。劉煓當了太上皇,還是悶悶不樂,劉邦問及原因,才知道父親是想念老家了——按穆濤的說法是,對“農家樂”生活念念不忘。於是劉邦在今天西安臨潼的東北方向,按照沛郡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的樣子,原樣複製了一個,後來被稱為“新豐”城邑,“家鄉父老搬過來後,不僅人,連犬羊雞鴨都走不錯家門”。穆濤對這些人與事的描寫,讓人忍俊不禁。有一種幽默是深藏不露的,它不見於詞句,也不顯露於“脫口秀”式的表達,而在於選擇的角度和敘述的方式。通過《中國歷史的體溫》中有關人物的描寫,可以觀察和感受到歷史人物作為普通人的一面,董仲舒的“文化人范兒”,劉濞的“歡樂喜劇人形象”,劉邦“可以說他沒文化,但他是個大孝子”……當歷史人物散發出“人味兒”,他們不但自身具備了溫度,也讓承載著他們故事的書頁有了溫度,如此,當讀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觸碰歷史的時候,便不會產生被燙到或冰到的感覺了。
《中國歷史的體溫》中除了寫到人,筆觸揮灑令人印象同樣深刻的,當屬對節氣與自然的描寫。作者用著迷般的寫法,去詮釋端午節為何是古代的“國家防疫日”,此章節信息量之大,以及寫作態度之端詳,讓這部分內容擁有一股攝人的儀式感,同樣,董仲舒對於雨雹形成的講解,融合了政治、文化、風水、地理等諸多要素,邏輯道理渾然天成,用網路上流行的說法是,充滿了“科技與狠活”;對於“主氣與客氣”的解讀,開門見山,條理分明,主氣好理解——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便是主理一年四時的基本氣象,客氣便複雜了,方方面面,涉及到古代天文學範疇以及古代哲學的軸心地帶,中國人對天地細緻入微的觀察,均可在主氣與客氣那裡找到對應與落腳點。
《中國歷史的體溫》書名自帶份量與重量,但散文家書寫歷史,通常會用一片開闊之地來承載歷史的份量與重量,歷史學家可以用散文家的筆調來寫歷史,散文家自然也可以用歷史學家的口吻寫歷史,兩種身份的交叉與跨界,均會帶來閱讀感受的化學反應。《中國歷史的體溫》作為一本散文家之書,在讓人領略“大散文”之美的同時,更多值得探尋的,是藏於幽微細節之處對普遍規律與人性稟賦的洞察,那是作者與讀者建立聯繫的秘密通道。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3年3月2日,該書入圍“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1-2月)。
作品評價
《中國歷史的體溫》這本書中有穆濤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很多的語言有他的獨創性,書中對漢文化的研究,可以說打通了歷史和現實的通道,書中有許多古為今用的言論,有對巨觀歷史的引用,也有微觀評論和敘述。這本書實現了“大散文”寫作跨越,是一本值得讀者認真研讀的好書。(蘇州大學文學院講席教授王堯評)
穆濤以散文家的思維寫歷史,盡顯開闊與大氣。“大散文”的“大”是指為時代而鳴。穆濤的散文多立足於中國古代文學傳統。《中國歷史的體溫》以典籍為底本,對照當今,思考現實,幽默風趣地闡釋傳統文化,展示深植於中國人內里的文化氣質和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作者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是虔誠而認真的,沒有標新立異的批判與獵奇,這正是源於他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研究,知其博大而滿懷敬意。作者用筆老到卻又充滿活力,不乏生趣。因此,讀這本書,不會有蒼白浮躁之感,也不會感到晦澀難懂,正如作者所說,“讀史治史不是念舊,旨在維新”。
(《文藝報》評)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穆濤,《美文》雜誌常務副主編。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專委會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著有《中國人的大局觀》《明日在往事中》《俯仰由他》《看左手》《先前的風氣》《肉眼看文壇》《放心集》《散文觀察》,文學訪談《平凹之路》,點評本《土門》等作品。曾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十九屆百花文學獎,《先前的風氣》入選2014年中國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