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十講

《中國歷史地理十講》是2019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歷史地理十講
  • 作者: 鄒逸麟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914456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歷史地理學研究方面的論文十篇,列為十講,內容大致如下:(一)我國歷史時期水系主要是黃河、運河的開鑿、變遷、興廢的歷史過程;(二)我國歷史時期水環境變化及其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互動關係;(三)兩三千年來我國環境變遷的歷史地理背景。通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我國環境變化的歷史背景和兩難的處境,從而汲取歷史教訓,避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

圖書目錄

前言
一、《我國環境變化的歷史過程及其特點初探》 1-18
(2002年5月30日發表於《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10期全文摘錄,《秘書工作》(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編)。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第333-343頁)
二、《明清時期北部農牧過渡帶的推移和氣候寒暖變化》19-46
(1995年1月25日發表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第302-319頁)
三、《歷史時期華北大平原湖沼變化述略》 47-82
(1985年1月完成,1987年5月發表於《歷史地理》第五輯,頁25-39。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第246-269頁)
四、《江淮平原的人文》83-114
(1993年3月收入謝覺民主編《自然·文化·人地關係:人文地理筆談》(科學出版社)。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第356-376頁)
五、《黃河下遊河道變遷及其影響概述》 115-143
(1980年8月,刊於《復旦學報》(歷史地理專輯,上海人民出版社)。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第1-20頁)
附:《歷代正史<河渠志>淺析》144-164
(發表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續編》第562-575頁)
六、《北宋黃河下游橫隴北流諸道考》165-185
(1976年初稿,1979年改定,1981年9月發表於《文史》第12輯。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第25-38頁)
附:《北宋黃河東北流之爭與朋黨政治》186-218
(2008年8月刊於《華學》第九、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續編》第66-89頁)
七、《從地理環境考察我國運河的歷史作用》219-248
(發表於《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3期。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第226-245頁)
八、《唐宋汴河淤塞的原因及其過程》249-280
(1962年9月發表於《復旦大學學報》1962年第1期。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第87-107頁)
九、《山東運河歷史地理問題初探》281-326
(1978年冬初稿、1979年冬改定,1981年11月刊於《歷史地理》創刊號,頁80-98。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第150-183頁)
十、《淮河下游南北運口變遷和城鎮興衰》327-
(1985年8月初稿、1986年6月二稿,1988年9月發表於《歷史地理》第六輯,頁57-72。收入《椿廬史地論稿》第184-208頁)

作者簡介

鄒逸麟:男,1935年8月31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195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   鄒逸麟   鄒逸麟   歷史系。同年秋分配至中國科學歷史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   1957年初,隨譚其驤教授來上海參加《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纂工作。1962年轉入復旦大學歷史系任助教,1978任講師。1980年晉升為副教授。   1982年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1984年國家教委特批為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88年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1992、1997年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第三、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993、1998年被選為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被聘為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   1996年辭去研究所所長職務,同年被復旦大學聘為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首席教授。1998年繼聘為首席教授。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歷史地理》主編、上海社聯委員、上海史志學會會長、上海地名學會副會長、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民盟中央委員、上海市副主委、復旦大學主委。講授有《歷史地理學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等講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