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集權與分權》是陶希聖所著作品,出自於《陶希聖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歷史上的集權與分權
- 作者:陶希聖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陶希聖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編者:陳峰
《中國歷史上的集權與分權》是陶希聖所著作品,出自於《陶希聖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中國歷史上的集權與分權》是陶希聖所著作品,出自於《陶希聖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者簡介陶希聖(1899—1988),湖北黃岡人。1922年北京大學法科畢業。1924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1927年初,任中央軍事...
蓋集權與分權以相對而存立,必有分權於地方者,而後其集權於中央者乃得超然於地方性質之外。若一切集權於中央,不使有地方分權者存在,則中央性質與地方性質,仍含混不明,地方性質轉得竄入於中央政務中以益張其勢力。我國歷史上帝皇...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與中國的封建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作為封建國家的管理體制,其承擔著兩方面的國家職能:一方面壓迫、剝削、鎮壓人民,另一方面也起著組織公共事務的職能。其歷史作用是:鞏固了國家統一,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範化。中央集權脈絡:西周(分封制、宗法...
中國先秦社會、中央集權社會歷代政權的地方行政區劃、地方政權機構及其職官設定等制度。中國古代地方制度可分為分封、郡縣、州郡、道路、行省五個時期。其制度既相互繼承,又各有發展。西周實行分封制,地方長官分為諸侯和大夫兩級。春秋禮崩...
君主專制政體指以古代君王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它脫胎於原始社會後期的父權制。宗教祭祀與軍事征伐是君主專制的頭等大事,即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代中國的“王”字,有兩種解釋。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參通天地為王;二...
分權君主制決策體制是指地方分權牽制君主地位和權力的一種決策體制,是中央集權制尚未形成的君主制度。發展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自禹傳子啟建立夏朝後,便開始了王位世襲制的君權政治局面,以夏王為中心的官僚決策機構逐步建立起來。商朝時期...
1840年鴉片戰爭後,封建軍制開始全面崩潰,清朝八旗、綠營兵為勇營和新軍取代。新軍和近代海軍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軍制向近代軍制的過渡。封建軍制的特點 概況 封建軍制的特點封建軍制的核心是與君主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相配合的軍事集權制,...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是以皇權至高無上為核心,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貫穿始終。根本目的 鞏固統治,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穩定 發展演變 1、萌芽(戰國):商鞅建立縣制,百官服從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2、確立(...
漢王朝在漢初地方分權的背景下走的是中央集權化不斷加強的 道路,唐王朝則在初期高度中央集權的背景下走的是地方分權化趨勢不斷增強的道路。漢朝和唐朝在中國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華夏族由漢朝起逐漸被稱...
郡縣制,是中國古代實行的中央集權體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的總稱。是分封制之後出現的地方管理行政制度。郡縣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處在中央的管轄之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
漢初恢復封建制,同時又施行郡縣制,使郡國雜處,以相牽制,對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中國歷史上自三國開始直至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各個時期國家行政區劃管理上不同程度實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體;各個朝代政權...
在歷經2000多年的奴隸制社會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誕生了。秦的誕生對於中國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前255年至前222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的末期。當時存在著許多獨立的小國,...
刺史制度是漢武帝在秦御史監郡和漢初丞相史出刺基礎上的獨創,是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產物。漢代刺史制度的形成、發展與演變都有著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變與兩漢政治休戚相關。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東漢政權瓦解的一...
誠然,就中國的歷史環境、具體條件而言,中央集權比地方分權的合理性與進步性明顯多一些。隋唐以降,中央集權逐漸取代地方分權割據,也表明了這種優勝劣汰的歷史選擇。但極端的中央集權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對地方政府“無所分畫”和“無所...
此外,在這一權力結構中,也缺乏縱向的分權機制。也就是說,君主擁有不可分割、不可轉讓的最高權力,不容許其他任何人染指。因而在這一權力結構中的君主和臣民的關係就是一種統治與被統治、強權與服從的關係。中國古代集權專制制度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