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是1996年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
- 作者:趙岡
- 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801351043
《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是1996年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岡。
《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是1996年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岡。...
中國歷史時期氣候和植被的變遷,氣候變遷 根據近十幾年來地理和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得知全新世中期曾出現過世界性氣候回暖時期,在中國大致相當仰韶文化時期,故亦稱為“仰韶溫暖期”,距今8000~3000年。從3000年前開始出現了氣溫下降的趨勢,一直持續到現代,而其間又穿插有若干次以世紀為期的氣溫回升和復降。沿革 ①...
《中國古代環境資源法律探研》是劉海鷗創作的法律史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5月。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發展與傳統生態文化的延綿有著直接關係。傳承和弘揚傳統生態智慧、生態思想,賦予其現代內涵,吸收其合理成分,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培養當代生態文化有重要意義。在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下,該書通過對中國古代環境資源...
《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是2007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利華。內容簡介 全書收入論文蘭十篇,從環境史研究的絮構與理論方法,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水利與國計民生、災病與環境、自然與環境的關係等五個方面,涉及歷史上的土地墾殖,農作結構,遊牧生產、城鎮發展,水資源和水利建設,山林...
《生態環境與明清社會經濟》是2004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鈔曉鴻。內容介紹 近10餘年來,我留心於明清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史研究,略有收穫。現將部分研究心得彙編出版,以便學術交流與方家批評。本書由兩部分組成:上卷是關於生態環境與明清社會變遷,涉及學術動態、區域研究、史料與全國性的總體分析;下卷是明清以來的...
在總體上,中國文化,特別是古代中國文化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農耕文化或農業文化。但就自然環境而言,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中國西部和北部地區主要是草原分布地帶,因此,這些地區也就成為了以草原畜牧業經濟為主的區域。一般認為,自我國東北大興安嶺東麓—遼河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東緣及青藏高原以西的廣大地區...
水系環境 東京夢華 清明上河 定都之議 宋代文化 宋代經濟 宋學精神 宋詞二萬 回河之爭 氣候趨寒 東移南遷 文明光芒 宋代黃河文明中心轉移的思考 第八章 黃河文明發展的軌跡 何以沒有再返 氣候變遷與文明發展 黃河泛濫與文明中心 蒙元文化 丹心照汗青 文明北上 中華文明發展 黃河文明的歷史分期 中華文明起源的分布...
客觀地論述了清代西北自發的生態理念和環境保護措施。作者寫作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於希望通過對區域生態環境變遷的研究能引起學者們對中國環境變遷通史的關注,進而將環境變遷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能夠對當今的西部大開發有指導意義。(資料來源: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提供)本書是一部歷史學研究領域中對生態環境變遷進行...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現為歷史學院、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歷史學院副院長、中國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負責人。主要學術兼職: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唐史學會理事,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南開學報》“生態環境史研究”欄目特約主持人、《中國農史》和《中國社會歷史評論》...
《清代至民國雲貴高原的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變遷》是貴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清代至民國時期雲貴高原的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變遷,是西南地區歷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書通過新方法的使用和新史料的發掘,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清代至民國時期的開發政策、土地墾殖、礦業開採、外來作物的傳入...
《唐宋開封生態環境研究》是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遂營。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中國歷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開封生態環境的變遷為研究對象,從氣侯、水文、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城市建設與規劃、城市公共封的生態環境,得出初步結論:唐床開封的整體生態環境基本處於良性循環狀態,這種狀態為唐床開封的...
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與中國的經濟成長和改革開放進程有著密切的聯繫。當前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進入了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視窗期。本書旨在總結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 年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歷史進程,提煉生態環境保護的成就和經驗,探析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以期為美麗中國...
這種地理上的界線,在歷史時期由於民族活動和地理環境的變化,有過較大的變遷。這種變遷又為中國地理形勢(東、南臨海,西部為青藏高原)所決定,主要發生在北部地區。歷史介紹 歷史上中國北部農牧界線的變遷,大體上應從戰國時代說起。戰國以前,從春秋上溯至三代,在黃河流域的各諸侯國之間,雜居著許多被稱為戎、狄...
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生態環境也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區都趨於惡化,不能因為一些地區人為導致的環境惡化而無視人類合理干預、適度開發對維護生態平衡的積極意義。同時也不能無限誇大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制約,把人類描繪成一個無為的、任憑自然擺布的奴隸,人類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無不是改造、利用大自然的結晶,人類從來...
在學科建設方面,許多院校和科研單位都開始招收歷史地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其中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還是培養歷史地理專業博士生的重要基地。1981年以後《歷史地理》(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歷史地理論叢》(陝西師範大學主辦)和《環境變遷研究》(北京大學主辦)等歷史地理...
中古華北的鹿類動物與生態環境 古代華北水力加工興衰的水環境背景 文化與環境互動作用下的中古經濟與地理變遷 中古華北水資源狀況的初步考察 上古生態環境史研究與傳世文獻利用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 ——歷史學者的解讀和期盼 端午風俗中的人與自然 ——基於社會生態史的新考察 “三才”理論:中國古代社會建設的思想綱領 ...
西部農業開發史是該院順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形勢而增設的研究方向,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中國西部地區農業開發的歷史過程、規律和經驗教訓,兼及歷史時期西部生態環境變遷以及西部民族文化的研究,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提供啟示和借鑑。中外農業交流方向以研究中外農業科技的交流與合作、中外農業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為主要任務。
通過多學科的配合,復原中華文明產生、發展的歷史。名詞信息 中國古代文明探源的重點在文獻記載的“五帝”時期至秦王朝的建立,即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21年。初步擬訂的課題包括:黃帝、炎帝和堯舜禹時期的文化與社會、漢字的起源、夏商周時期環境的變遷、農業和牧業起源、手工業的發展、城市起源、戰爭與文明起源及王權...
論歷史地理學對推進我國古代都城與城市研究酊意義和作用 探析環境變遷、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之關係,推動古都名城研究的深入發展 試論我國古都旅遊資源之特性 發掘古都文化遺產發展古都旅遊事業 論大力推進中國古都旅遊的意義、作用與對策 論中國古都之大遺址保護 漢唐長安地區巨觀地理形勢與微觀地理特徵 西漢關中地區生態環境...
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杭州對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具有一定影響。⑦經濟重心南移是漫長歷史變遷中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當前,在祖國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要注意經濟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之間的保持協調發展,堅定地走可持續發展之道路。
《文明的“雙相” 》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夏明方。內容簡介 本書從災害史與生態史的角度進行切入,分為六個專題對災害與歷史纏繞的“另一個中國”進行闡述。主要圍繞的話題有:災害作為不確定性因素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影響;歷史上的重大自然災害與歷史記憶;神州大地、山水之間的生態環境變遷;...
植被是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綜合相互作用的產物,植物的分布及其生態習性與環境之間的適應關係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在環境因素的變異中,一些植物種消失,另一些植物種出現,這個過程稱為植被演化。特定地區的植被不僅與當地的氣候、土壤、水文等生態環境條件有關,而且與當地的地史丙素有關,同時也受到人為活動和干擾程度的...
孟諸澤是四千前有虞部落的發祥地之一,是夏朝第六代國君少康的復興地,商湯氏族的龍興地。四千年前的孟諸澤,水域面積覆蓋今單縣西南部和曹縣的南部。孟渚澤,上古洪水所成,大禹治水之功顯,後成廣袤濕地,生態豐富,為古有虞部落發祥地,今為休閒觀光勝地,見證歷史變遷與生態之美。形成原因 孟渚澤是由上古...
社會環境 岱海流域主要在涼城縣境內,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南部.隸屬烏蘭察布盟,鄰豐鎮縣,西與呼和浩特市郊區,和林格爾縣毗連,北倚卓資縣,南隔長城與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右玉縣相望。涼城縣歷史悠久。據對老虎山、園子海出土的文物及村落遺址考證,這裡早在距今5000年前就有人類生存繁衍。夏、商、西周時期地屬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