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代通俗演義·開疆拓土:清史
- 作者:蔡東藩
- ISBN:7212037850, 9787212037857
- 頁數:177頁
- 出版社: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4月1日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開疆拓土:清史(1)(典藏版)》作者以飽滿的愛國熱情,謳歌了歷朝保衛和振興祖國的英雄人物,鞭撻和抨擊了歷代統治階級的兇殘、荒淫和偽善,還以較大篇幅描繪出舊中國政治黑暗,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慘烈圖景。《中國歷代通俗演義·開疆拓土:清史(1)(典藏版)》在記述歷朝史事和人物時,顯現了許多寶貴的歷史經驗,對資治平亂、休養生息、治學為政之道,書中均有精彩的闡發和獨到的見解,給讀者帶來豐厚的教益與啟示。因此,《中國歷代通俗演義·開疆拓土:清史(1)(典藏版)》是一部進行中國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歷史資料。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蕭山臨浦鎮人。光緒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中省優貢生。1910年朝考以優入選,翌年春赴福建以知縣候補。辛亥革命後,應好友之邀,到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任編輯,修撰《高等國小論說文范》、《中等新論說文范》、《清史概論》等書。從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蔡東藩寫成歷朝通俗通義,有《前漢通俗演義》、《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部分)。全書共1040回、600餘萬字,記述了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該書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原則;在體裁上突出“文以載事,即以道情”的特點,並且自寫正文,自寫批註,自寫評述。
圖書目錄
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
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
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寧遠撫軍奏捷
第七回 為敵作悵滿主人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 四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
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
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
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
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
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
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
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
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回響 失勇將三桂回 軍
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
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
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
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
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冢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
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
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官世宗立嗣
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
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駢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
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準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致敗
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
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寧遠撫軍奏捷
第七回 為敵作悵滿主人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 四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
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
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
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
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征奏凱清將蒙誣
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后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
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
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沖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
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回響 失勇將三桂回 軍
第二十四回 兩親王因敗為功 諸藩鎮束手聽命
第二十五回 僭帝號遘疾伏冥誅 集軍威破城殲叛孽
第二十六回 台灣島戰敗降清室 尼布楚訂約屈俄臣
第二十七回 三部內哄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
第二十八回 爭儲位冢嗣被黜 罹文網名士沉冤
第二十九回 聞寇警發兵平藏衛 苦苛政倡亂據台灣
第三十回 暢春園聖祖賓天 乾清官世宗立嗣
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驅除叛酋 頒朱諭慘戮同胞
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駢戮 鴻罹魚網族姓株連
第三十三回 畏虎將準部乞修和 望龍髯苗疆留遺恨
文摘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開場白若莊若諧,寓有深意,讀者莫被瞞過。這聯語是前清時代的官民,每年寫上紅箋,當作新春的門聯,小於從小到大,已記得爛熟了。曾記小子生日,正是前清光緒初年間,當時清朝雖漸漸衰落,然全國二十餘行省,還都是服從清室,不敢抗命。士讀於廬,農耕於野,工居於肆,商販於市,各安生業,共樂承平,仿佛是汪洋帝德,浩蕩皇恩。比今日何如?到小子五六歲時,嘗聽父兄說道:“我國是清國,我輩便是清朝的百姓。”因此小於腦筋中,便印有清朝二字模樣。嗣後父兄令小於人塾,讀了趙錢孫李,念了天地玄黃,漸漸把清朝二字,也都認識。至《學》、《庸》、《論》、《孟》統共讀過,認識的字,差不多有三五千了。塾師教小於道:“書中有數字,須要曉得避諱!”小於全然不懂,便問塾師以何等字樣,應當避諱?塾師寫出玄字,燁字,胤字,弘字,頤字,寧字,指示小子道:“此等字都應缺末筆。”又續寫歷字,寧字,淳字,隨即於歷字,寧字,淳字旁,添寫一歷字,窖字,涫字,指示小於說道:“歷字應以歷字恭代,寧字應以蜜字恭代,淳字應以漓字恭代。”小子仍莫明其妙,直待塾師詳細解釋,方知玄字燁字是清康熙帝名字,胤字是清雍正帝名字,弘字歷字是清乾隆帝名字,頤字是清嘉慶帝名字,寧字、許字、淳字是清道光、鹹豐、同治帝的名字。人名不能亂寫,所以要避諱的。
這等塾師也算難得了。
後來入場考試,益覺功令森嚴,連恭代的字,都不敢寫,方以為大清統一中原,餘威震俗,千秋萬歲,綿延不絕,可以與天同休了。虛寫得妙.誰知世運靡常,興衰無定,內地還稱安靜,海外的風潮,竟日甚一日。安南、緬甸,是中國藩屬,被英、法兩國奪去,且不必說,清朝原是慷慨得很。忽然日本國興兵犯界,清朝遣將抵禦,連戰連敗,沒奈何低首求和,銀子給他二百四十兆兩,又將東南的台灣省、澎湖群島,雙手捧送,日本國方肯干休。
後來入場考試,益覺功令森嚴,連恭代的字,都不敢寫,方以為大清統一中原,餘威震俗,千秋萬歲,綿延不絕,可以與天同休了。虛寫得妙.誰知世運靡常,興衰無定,內地還稱安靜,海外的風潮,竟日甚一日。安南、緬甸,是中國藩屬,被英、法兩國奪去,且不必說,清朝原是慷慨得很。忽然日本國興兵犯界,清朝遣將抵禦,連戰連敗,沒奈何低首求和,銀子給他二百四十兆兩,又將東南的台灣省、澎湖群島,雙手捧送,日本國方肯干休。
序言
革命功成,私史雜出,排斥清廷無遺力,甚且摭拾宮閫事,橫肆譏議,識者喟焉。夫使清室而果無失德也,則垂至億萬斯年可矣,何至鄂軍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時之燕書郢說,則罪且浮於秦政隋煬,秦隋不數載即亡,寧於滿清而獨永命,顧傳至二百數十年之久歟?昔龍門司馬氏作《史記》,蔚成一家言,其目光之卓越,見解之高超,為班范以下諸人所未及,而後世且以謗史譏之;烏有不問是非,不辨善惡,並置政教掌故於不譚,而徒采媒褻鄙俚諸瑣詞,羼雜成編,即詡詡然自稱史筆乎?以此為史,微論其穿鑿失真也,即果有文足征,有獻可考,亦無當於大雅;勸善懲惡不足,鬻奸導淫有餘矣。
鄙人自問無史才,殊不敢妄論史事,但觀夫私家雜錄,流傳市肆,竊不能無慊於心,憬然思有以矯之,又自愧未逮;握槧操觚者有日,始終不獲一編。而孰知時事忽變,帝制復活,籌安請願之聲,不絕於耳,幾為鄙人所不及料。顧亦安知非近人著述,不就其大者立論,胡人犬種,說本不經,衛女狐綏,言多無據;鑒清者但以為若翁華胄,夙無穢聞,南面稱尊,非我莫屬;而攀鱗附翼者,且麇集其旁,爭欲借佐命之功,博封王之賞,幾何不易君主為民主,而仍返前清舊轍也。
竊謂稗官小說,亦史之支流余裔,得與達古者並列;而吾國社會,又多歡迎稗乘,取其易知易解,一目了然,無艱僻淵深之慮。書籍中得一良小說,功殆不在良史下。私心怦怦,爰始屬稿而勉成之。白天命紀元起,至宣統退位止,凡二百九十七年間之事實,擇其關係最大者,編為通俗演義。幾經搜討,幾經考證,巨政固期核實,瑣錄亦必求真;至關於帝王專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懸為炯戒。成書四冊,凡百回,都五六十萬言,非敢妄擬史成以之供普通社會之眼光,或亦國家思想之一助云爾。稿甫就,會文堂迫於付印,未遑修飾,他日再版,容擬重訂,閱者幸勿誚我疏略也。是為序。中華民國五年七月古越蔡東藩自識於臨江書舍。
鄙人自問無史才,殊不敢妄論史事,但觀夫私家雜錄,流傳市肆,竊不能無慊於心,憬然思有以矯之,又自愧未逮;握槧操觚者有日,始終不獲一編。而孰知時事忽變,帝制復活,籌安請願之聲,不絕於耳,幾為鄙人所不及料。顧亦安知非近人著述,不就其大者立論,胡人犬種,說本不經,衛女狐綏,言多無據;鑒清者但以為若翁華胄,夙無穢聞,南面稱尊,非我莫屬;而攀鱗附翼者,且麇集其旁,爭欲借佐命之功,博封王之賞,幾何不易君主為民主,而仍返前清舊轍也。
竊謂稗官小說,亦史之支流余裔,得與達古者並列;而吾國社會,又多歡迎稗乘,取其易知易解,一目了然,無艱僻淵深之慮。書籍中得一良小說,功殆不在良史下。私心怦怦,爰始屬稿而勉成之。白天命紀元起,至宣統退位止,凡二百九十七年間之事實,擇其關係最大者,編為通俗演義。幾經搜討,幾經考證,巨政固期核實,瑣錄亦必求真;至關於帝王專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懸為炯戒。成書四冊,凡百回,都五六十萬言,非敢妄擬史成以之供普通社會之眼光,或亦國家思想之一助云爾。稿甫就,會文堂迫於付印,未遑修飾,他日再版,容擬重訂,閱者幸勿誚我疏略也。是為序。中華民國五年七月古越蔡東藩自識於臨江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