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趙家天下:宋史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趙家天下:宋史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趙家天下:宋史
  • 出版社: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
  • 頁數:182頁
  • 開本:16
  • 品牌:安徽人民出版社
  • 作者:蔡東藩
  • 出版日期:2010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2037699, 978721203769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趙家天下:宋史(2)(典藏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蕭山臨浦鎮人。光緒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中省優貢生。1910年朝考以優入選,翌年春赴福建以知縣候補。辛亥革命後,應好友之邀,到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任編輯,修撰《高等國小論說文范》、《中等新論說文范》、《清史概論》等書。從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蔡東藩寫成歷朝通俗通義,有《前漢通俗演義》、《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部分)。全書共1040回、600餘萬字,記述了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該書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原則;在體裁上突出“文以載事,即以道情”的特點,並且自寫正文,自寫批註,自寫評述。

圖書目錄

第一回 議新法創設條例司 讞疑獄狡脫謀夫案
第二回 韓使相諫君論弊政 朱明府尋母竭孝思
第三回 棄邊城撫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閒遊
第四回 藉父威豎子成名 逞兵謀番渠被虜
第五回 流民圖為國請命 分水嶺割地畀遼
第六回 奉使命率軍征交趾 蒙慈恩減罪謫黃州
第七回 伐西夏李憲喪師城永樂徐禧陷歿
第八回 立幼主高后垂簾 拜首相溫公殉國
第九回 分三黨廷臣構釁 備六禮冊後正儀
第十回 囑後事賢后升遐 紹先朝奸臣煽禍
第十一回 寵妾廢妻皇綱倒置 崇邪黜正黨獄迭興
第十二回 拓邊防謀定製勝 竊後位喜極生悲
第十三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閹言再用奸慝
第十四回 端禮門立碑誣正士 河湟路遣將復西蕃
第十五回 應供奉朱動承差 得奧援蔡京復相
第十六回 巧排擠毒死輔臣 喜招徠載歸異族
第十七回 信道教詭說遇天神 築離宮微行探春色
第十八回 挾妓縱歡歌樓被澤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
第十九回 造雄邦恃強稱帝 通遠使約金攻遼
第二十回 幫源峒方臘揭竿 梁山泊宋江結寨
第二十一回 知海州收降及時雨 破杭城計出智多星
第二十二回 入深岩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師
第二十三回 誇功銘石艮岳成山 覆國喪身孱遼絕祀
第二十四回 啟外釁胡人南下 定內禪上皇東奔
第二十五回 遵敵約城下乞盟 滿惡貫途中授首
第二十六回 議和議戰朝局紛爭 誤國誤家京城失守
第二十七回 墮奸謀閻宮被劫 立異姓二帝蒙塵
第二十八回 承遺祚藩王登極 發逆案奸賊伏誅
第二十九回 宗留守力疾捐軀 信王榛敗亡失跡
第三十回 招寇侮驚馳御駕 脅禪位激動義師
第三十一回 韓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舉南侵
第三十二回 巾幗英雄桴鼓助戰 鬚眉豪氣舞劍吟詞
第三十三回 趙立中炮失楚州 劉豫降虜稱齊帝
第三十四回 破劇盜將帥齊驅 敗強虜弟兄著績

文摘

你尚知守法么?秀笑道:“館選不可為,經筵獨不可預么?”安石被他一詰,半晌才說道:“朝臣方謂我多用私人,若你又入值經筵,恐益滋物議了。”你尚知顧名么?秀又道:“阿父這般顧忌,所以新法不能遽行。”安石又躊躇多時,方道:“你所做的策議,及《老子訓解》,都藏著否?”勞應道:“都尚藏著。”安石道:“你去取了出來,我有用處。”秀遂至中書室中,取出藏稿,攜呈安石。安石叫過家人,令付手民鏤版,印刷成書,廉價出售。未免損價。都下相率購誦,輾轉間流人大內,連神宗亦得瞧著,頗為嘆賞。鄧綰、曾布,正想討好安石,遂乘機力薦,說秀如何大才,如何積學,差不多是當代英豪,一時無兩。於是神宗召秀入見,秀奏對時,無非說是力行新法,漸致富強。神宗自然合意,遂授太子中允,及崇政殿說書。秀生平崇拜商鞅,嘗謂不誅異議,法不得行,至是入侍講筵,往往附會經說,引申臆見,神宗益為所惑。競創置京城邏卒,遇有謗議時政,不問貴賤,一律拘禁。都人見此禁令,更敢怒不敢言。
安石遂請行市易法,委任戶部判官呂嘉問為提舉。家賊變為國賊。繼行保馬法,令曾布妥定條規,遍行諸路。又繼行方田法,自京東路開辦,逐漸推行。用巨野縣尉王曼為指教官。樞密使文彥博,副使吳充,上言保馬法不便施行,均未見從。樞密都承旨李評,又詆毀免役法,並奏罷閣門官吏,安石說他擅作威福,必欲加罪。神宗雖然照允,許久不見詔命。且因利州判官鮮于優,上書指陳時事,隱斥安石,神宗竟擢他為轉運副使。安石入問神宗,神宗言:“優長文學,所以超遷。”並出原奏相示,安石不敢再言。利州不請青苗錢,安石遣使詰責,優復稱:“民不願借,如何強貸?”安石無法,遂想出一個辭職的法兒,面奏神宗,情願外調。神宗道:“自古君臣,如卿與朕,相知極少,朕本鄙鈍,素乏知識,自卿入翰林,始聞道德學術,心稍開悟。天下事方有頭緒,卿奈何言去?”安石仍然固辭。神宗又道:“卿得毋為李評事,與朕有嫌?朕自知制誥知卿,屬卿天下事,如呂誨比卿為少正卯、盧杞,朕且不信,此外尚有何人,敢來惑朕?”安石乃退。次日,又齎表人請,神宗未曾展覽,即將原表交還,固令就職。安石才照常視事。乃創議開邊,三路並進。一路是招討峒蠻,命中書檢正官章悖,為湖北察訪使,經制蠻方。一路是招討瀘夷,命戎州通判熊本,為梓、夔察訪使,措置夷事。一路便是洮河安撫使王韶,招討西羌,進兵吐蕃諸部落。這三路中惟羌人狡悍,不易收服,所有蠻夷兩路,沒甚利害,官兵一至,當即斂跡。安石遂據為己功,仿佛是內安外攘,手造昇平,這也足令人發噱呢。
小子逐路敘明,先易後難,請看官察閱!西南多山,土民雜處,歷代視為化外,呼作蠻夷,不置官吏。惟令各處酋長,部落土人,使自鎮撫。

序言

後儒之讀《宋史》者,嘗以繁蕪為病。夫宋史固繁且蕪矣,然遼、金二史,則又有譏其疏略者。夫《遼史》百十六卷,《金史》百三十五卷,較諸四百九十六卷之《宋史》,固有繁簡之殊。然亦非窮累年之目力,未必盡能詳閱也。柯氏作《宋史新編》凡二百卷,薛氏《宋元通鑑》百五十七卷,王氏《宋元資治通鑑》六十四卷,陳氏《宋史紀事本末》百有九卷,皆並遼、金二史於《宋史》中,悉心編訂,各有心得。或此詳而彼略,或此略而彼詳,通儒尚有闕如之憾。問諸近今之一孔士,有並卷帙而未盡晰者,遑問其遍覽否也。他如遺乘雜出,記載宋事,東一鱗,西一爪,多或數帝,少僅一王,欲會通兩宋政教之得失,及區別兩宋史籍之優劣者,不得不博搜而悉閱之。然豈所望於詹詹小儒乎?若夫宋代小說,亦不一而足,大約荒唐者多,確鑿者少:龍虎爭雄,並無其事,狸貓換主,尤屬子虛;狄青本面涅之徒,貌何足羨?龐籍非懷奸之相,毀出不經;岳氏後人,不聞朝中選帥,金邦太子,曷嘗胯下喪身?種種謬談,不勝枚舉。而後世則以訛傳訛,將無作有,勸善不足,導欺有餘。為問先民之輯諸書者,亦何苦為此憑虛捏造,以誣古而欺今乎?此則鄙人之所大惑不解者也。夫以官書之辭煩義奧,不暇閱,亦不易閱,乃托為小說演成俚詞,以供普通社會之覽觀,不可謂非通俗教育之助。顧俚言之則可,而妄言之亦奚其可乎?鄙人不敏,曾輯元、明、清三朝演義,以供諸世,世人不嫌其陋,反從而歡迎之。乃更溯南北兩宋,舉三百二十年之事實,編成演義共百回,其間治亂興亡,賢奸善惡,非敢謂悉舉無遺,而於宏綱巨目,則固已一一揭櫫,無脫漏焉。且官稗並采,務擇其信而有徵者,筆之於書。至若虛無惝恍之談,則概不闌入,閱者取而觀之,其或有實事求是之感乎!書成,聊志數語,用作弁言。中華民國十一年元月古越蔡東帆自識於臨江書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