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代文化藝術:通賞中國歷代詞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頁數:217頁
- 開本:16
- 作者:沈文凡 李瑩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長春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概說
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北宋·晏幾道
虞美人(湖山信是東南美)/北宋·蘇軾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北宋·蘇軾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北宋·蘇軾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宋·李清照
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宋·李清照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宋·李清照
沁園春(斗酒彘肩)/南宋·劉過
望海潮(雲雷天塹)/金·鄧千江
鷓鴣引(短短羅桂淡淡妝)/元·王惲
太常引(故人送我出陽關)/元·劉燕哥
念奴嬌(牧羝沙磧)/清·吳兆騫
金縷曲(季子平安否)/清·顧貞觀
(我亦飄零久)/清·顧貞觀
金縷曲(德也狂生耳)/清·納蘭性德
踏莎行(倚柳題箋)/清·納蘭性德
臨江仙(別後閒情何所寄)/清·納蘭性德
第二節宦海遷謫詞
概說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唐·劉禹錫
(鸚鵡洲頭浪風沙)/唐·劉禹錫
(莫道讒言如浪深)/唐·劉禹錫
(流水淘沙不暫停)/唐·劉禹錫
憶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北宋·蘇軾
滿庭芳(歸去來兮)/北宋·蘇軾
念奴嬌(斷虹霽雨)/北宋·黃庭堅
虞美人(天涯也有江南信)/北宋·黃庭堅
千秋歲(水邊沙外)/北宋·秦觀
踏莎行(霧失樓台)/北宋·秦觀
卜運算元(驛外斷橋邊)/南宋·陸游
南鄉子(歸夢寄吳檣)/南宋·陸游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南宋·陸游
摸魚兒(更能消)/南宋·辛棄疾
清平樂(茅檐低小)/南宋。辛棄疾
鷓鴣天(宦海風波記昔年)/明·楊慎
青玉案(清秋滿目臨淄水)/清·朱彝尊
第三節四時節序詞
概說
憶江南(春去也)/唐。劉禹錫
清平樂(別來春半)/南唐·李煜
迎新春(嶰管變青律)/北宋·柳永
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北宋·柳永
應天長(殘蟬漸絕)/北宋·柳永
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北宋·張先
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北宋·晏殊
踏莎行(小徑紅稀)/北宋·晏殊
木蘭花(東城漸覺風光好)/北宋·宋祁
御帶花(青春何處風光好)/北宋·歐陽修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北宋·歐陽修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北宋·晏幾道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北宋·蘇軾
南鄉子(綠水滿池塘)/北宋·李之儀
清平樂(春歸何處)/北宋·黃庭堅
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北宋—秦觀
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北宋·秦觀
水龍吟(問春何苦匆匆)/北宋·晁補之
滿庭芳(風老鶯雛)/北宋·周邦彥
六醜(正單衣試酒)/北宋·周邦彥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宋·李清照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宋—李清照
行香子(草際鳴蛩)/宋—李清照
採桑子(十年塵土湖州夢)/金·王寂
青草碧(幾番風雨西城陌)/金·完顏琦
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南宋·吳文英
祝英台近(剪紅情)/南宋·吳文英
木蘭花慢(問花花不語)/元·梁曾
青玉案(春寒惻惻春陰薄)/元·顧德輝
風流子(誰教春去也)/明·李雯
山花子(楊柳迷離曉霧中)/明·陳子龍
菩薩蠻(蕭蕭幾葉風兼雨)/清·納蘭性德
相見歡(年年負卻花期)/清·張惠言
水調歌頭(長鏡白木柄)/清·張惠言
卜運算元(燕子不曾來)/清·蔣春霖
第四節詠物寄情詞
概說
臨江仙(岸闊臨江底見沙)/敦煌曲子詞
長相思(汴水流)/唐·白居易
調笑令(胡馬)/唐—韋應物
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唐·韋莊
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棄久)/南唐·馮延已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南唐·李煜
望江南(江南蝶)/北宋·歐陽修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北宋·蘇軾
聲聲慢(開元盛日)/南宋·辛棄疾
念奴嬌(少年握槊)/南宋·辛棄疾
喜遷鶯(暑風涼月)/南宋·辛棄疾
歸朝歡(我笑共工緣底怒)/南宋·辛棄疾
粉蝶兒(昨日春如)/南宋·辛棄疾
暗香疏影/南宋·姜夔
暗香(舊時月色)
疏影(苔枝綴玉)
水龍吟(曉霜初著青林)/南宋·王沂孫
鷓鴣天(秀樾橫塘十里香)/金·蔡松年
摸魚兒(恨人間)/金·元好問
水調歌頭(微風轉城凸)/清·王鵬運
第五節傷時念亂詞
概說
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唐·韋莊
荷葉杯(記得那年花下)/唐·韋莊
清平樂(春愁南陌)/唐·韋莊
喜遷鶯(曉月墜)/南唐·李煜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南唐·李煜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南唐·李煜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南唐·李煜
西河(佳麗地)/北宋·周邦彥
永遇樂(千古江山)/南宋·辛棄疾
念奴嬌(我來弔古)/南宋。辛棄疾
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澆)/南宋·蔣捷
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南宋·蔣捷
木蘭花慢(擁都門冠蓋)/金·元好問
木蘭花慢(賦招魂九辯)/金·元好問
滿江紅(雨後荒園)/金·段克己
水調歌頭(亂雲低薄暮)/金·段克己
臨江仙(走遍人間無一事)/金·段成己
水調歌頭(南郊舊壇在)/元·白樸
紫萸香慢(恨沙蓬)/清·屈大均
鷓鴣天(往事驚心碧玉簫)/清·顧貞觀
第六節羈旅懷人詞
概說
鵲踏枝(叵耐靈鵲多謾語)/敦煌曲子詞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唐·李白
夢江南(梳洗罷)/唐·溫庭筠
夢江南(千萬恨)/唐—溫庭筠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唐·溫庭筠
更漏子(玉爐香)/唐·溫庭筠
女冠子(四月十七)/唐·韋莊
生查子(春山煙欲收)/五代·牛希濟
訴衷情(永夜拋人何處去)/五代·顧復
謁金門(風乍起)/南唐·馮延巳
長相思(一重山)/南唐·李煜
長相思(吳山青)/北宋·林逋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北宋·柳永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北宋·柳永
夜半樂(凍雲黯淡天氣)/北宋·柳永
傾懷(鶩落霜洲)/北宋·柳永
雨霖鈴(寒蟬淒切)/北宋·柳永
採蓮令(月華收)/北宋·柳永
蘇幕遮(碧雲天)/北宋·范仲淹
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北宋·范仲淹
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北宋·張先
千秋歲(數聲鵜鳩)/北宋·張先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北宋·晏殊
踏莎行(候館梅殘)/北宋·歐陽修
玉樓春(別後不知君遠近)/北宋·歐陽修
生查子(去年元夜時)/北宋·歐陽修
卜運算元(水是眼波橫)/北宋·王觀
南鄉子(回首亂山橫)/北宋·蘇軾
卜運算元(我住長江頭)/北宋·李之儀
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北宋·晏幾道
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北宋·晏幾道
少年游(離多最是)/北宋。晏幾道
鷓鴣天(醉拍春衫惜舊香)/北宋·晏幾道
滿庭芳(山抹微雲)/北宋·秦觀
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北宋·秦觀
八六子(倚危亭)/北宋·秦觀
蘇幕遮(燎沉香)/北宋·周邦彥
憶秦娥(臨高閣)/宋·李清照
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南宋·辛棄疾
滿江紅(敲碎離愁)/南宋·辛棄疾
點絳唇(燕雁無心)/南宋·姜夔
長亭怨慢(漸吹盡)/南宋·姜夔
踏莎行(情似遊絲)/南宋·周紫芝
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南宋·周紫芝
採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宋·呂本中
唐多令(何處合成愁)/南宋·吳文英
一萼紅(步深幽)/南宋·周密
點絳唇(滿眼韶華)/明·陳子龍
桂殿秋(思往事)/清·朱彝尊
木蘭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見)/清·納蘭性德
南鄉子(一葉碧雲輕)/清·馮煦
蘇武慢(愁入雲遙)/清·況周頤
蝶戀花(記得珠簾初卷處)/清·康有為
點絳唇(屏卻相思)/清·王國維
第七節邊塞征戍詞
概說
轉應曲(邊草)/唐·戴叔倫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北宋·范仲淹
望海潮(地雄河嶽)/金·折元禮
江月晃重山(塞上秋風鼓角)/金·元好問
南柯子(驛館吹蘆葉)/清·毛奇齡
長亭怨(記燒燭)/清·屈大均
長相思(山一程)/清·納蘭性德
第八節悼亡傷逝詞
概說
南歌子(天上星河轉)/宋·李清照
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南宋·吳文英
南鄉子(淚咽卻無聲)/清·納蘭性德
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清·納蘭性德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清·納蘭性德
山花子(欲話心情夢已闌)/清·納蘭性德
滿江紅(風帽塵衫)/清·王鵬運
鷓鴣天(野水斜橋又一時)/清·朱祖謀
第九節懷古詠史詞
概說
念奴嬌(大江東去)/北宋·蘇軾
喜遷鶯(邊城寒早)/南宋·李綱
三奠子(上楚山高處)/金·高憲
大江東去(秋光一片)/金·趙秉文
賣花聲(衰柳白門灣)/清·朱彝尊
滿庭芳(太華垂旒)/清·曹貞吉
第十節夢雲飄緲詞
概說
女冠子(昨夜夜半)/唐—韋莊
踏莎行(綠徑穿花)/北宋·晏幾道
踏莎行(燕燕輕盈)/宋·姜夔
雨中花慢(一葉凌波)/南宋·張孝祥
踏莎行(潤玉籠綃)/南宋·昊文英
夜遊宮(窗外捎溪雨響)/南宋·吳文英
人月圓(驚回一枕當年夢)/元·倪瓚
第十一節婚姻愛情詞
概說
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願)/敦煌曲子詞
望江南(莫攀我),敦煌曲子詞
思帝鄉(春日游)/唐·韋莊
定風波(自春來)/北宋·柳永
晝夜樂(洞房記得初相遇)/北宋·柳永
訴衷情(清晨簾幕卷輕霜)/北宋·歐陽修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北宋·蘇軾
鵲橋仙(纖雲弄巧)/北宋·泰觀
釵頭鳳(紅酥手)/南宋·陸游
高陽台(橋影流虹)/清·朱彝尊
第十二節歷代閨怨詞
概說
菩薩蠻(翠翹金縷雙鸂鶒)/唐·溫庭筠
點絳唇(寂寞深閨)/宋·李清照
念奴嬌(蕭條庭院)/宋·李清照
鷓鴣天(雪照山城玉指寒)/金·劉著
謁金門(雙喜鵲)/金·王庭筠
點絳唇(一夜東風)/元·曾允元
蝶戀花(儂是江南遊冶子)/元·趙孟頰
蝶戀花(新制羅衣珠絡縫)/明·楊基
南歌子(門掩瑤琴靜)/明·葉小鸞
玉樓春(梅花過了仍風雨)/清·鄭文焯
後記
後記
宛老致力於詞學研究七十年,其《詞學概論》(上海古籍1987年版、中華書局2009年版)從詞學的體製法度、韻律詞話等方面對詞體進行細緻而精闢的論述。先生亦擅填詞,與夏承燾先生和唐圭璋先生並稱“當代詞壇三老”,有《晚晴軒詩詞選》等傳世。劉學鍇先生和余恕誠先生是李商隱研究的著名學者,兼擅詞學研究。劉學鍇先生有《溫庭筠全集校注》一書,將溫庭筠詞自《花間集》中輯出並進行校注和箋釋。余先生曾與丁放師兄合著《唐宋詞概說》,對晚唐五代和兩宋詞家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和分析。
光陰如流水,而師長們的教誨猶在耳邊,這也正是促成我完成這部書稿的動因。《通賞中國歷代詞》從詞體、詞材和詞史等角度觀照作家作品,以詞論和詞心為出發點,以批評和闡釋為目標。這部書稿的完成建立在廣博的文史常識、敏銳的文學感受、恰當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表述形式的基礎之上。我們從人文情懷出發,秉持善意的態度去理解文本中的複雜心理和矛盾情感,用真誠而準確的語言表達藝術感受,力求揭示古典詩詞中的藝術營構真諦和現實人生真相。
錢鐘書先生說:“古典誠然是過去的東西,但是我們的興趣和研究是現代的,不但承認過去東西的存在並且認識到過去東西里的現實意義。”中國詞史上的名家代不乏人,這部書稿力圖通過橫向的題材概說和縱向的名作鑑賞來進行沿波溯源的追索,以期充實我們的文化記憶和文學感受,從而深入體會詞體的性靈之美。
長春出版社王占通副社長,藹然長者,學富五車,真正的學者、出版家;謝冰玉主任,才靚之女,業務水平著實令人敬佩。弟子李瑩博士,代景麗、王慷、胡洋、楊辰宇碩士,態度認真。在本書撰著期間,孟楊、曹磊、陳大遠、鄒曉春、全崴、周非非、孟祥娟、王春明、王贄馨、彭飛、聶垚、范氏義雲、孫千淇、沈思澄、武禹含、丁暉、於悅、左紅傑、劉文宙、馬雁晶、蔡雨彤、焦炯炯、劉姝瑾等同學,都在資料蒐集、體例設計和校對等方面做出了貢獻。有此合作,甚為愉快。是為後記。 謹以這部書稿向我的師長們表示感謝和敬意!
序言
長久長效的教育、教益,非文學藝術莫屬。其向善向美的崇高道義,卻是以社會成員自甘情願、欣然領受的個體行為來實現的。她使人們亂中有支撐,忙裡得從容,消閒時節有理想含慰藉。儘管學界時或有“文學邊緣化”“後文學時代”和“文學死了”的眾聲喧譁,此於文學藝術自身難通款曲,西方哲學大佬黑格爾使用“三段論式”進行邏輯推演,宣判了文學藝術的死刑,時至今日不得執行。歷史上大家大師誤論誤判是常有的事兒,鮮活的生活證明:只要有人類存在,文學就不能消亡。她呵護弱小,佑袒不幸,全力守望著心靈純美,啟迪人們對美的欣賞和追求。從其生產考稽,打壓、支持全不奏效,誇飾、貶抑,幾無意義,文學以其不可思議的獨特魅力,展示著生靈的真善美。
“通賞”斷限“歷代”(以古代為主),析為A、B兩大系列,A部含楹聯、詩、詞、書畫、小說,B部則有神話、傳奇、說唱文學、民間文學、雜劇戲曲等:一種體裁樣式的通賞文學控制在30萬字以內,約由上、下兩編組成,上編簡明交代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下編分門別類進行賞析,精選精賞的撰述原則貫徹到底。
從根底上說,文學藝術沒有國家民族的疆界,情感的交流,心靈的觸碰,靈犀相通。然而,文學藝術的構成、鑑賞、表達傳述、接受心理等,各民族、諸國度,尤其是中西方之間卻赫然有別。首先是哲學信仰的崇奉和精神深層結構差異。中國傳統的情節結構、矛盾衝突模式,整體上呈現出循環往復的“圓形曲線”,有類於“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息相依,和諧共生——無論怎樣悲愴壯烈,不計如何可歌可泣,結局都歸於“大團圓”。而西方則是一種“垂直交叉”的直線韻律,幾近於“十字架”,平行展延與垂直運動的衝撞,勢必造就毀滅性結局,讀者抑或觀眾在經歷了生與死的心靈顛簸、善與惡的人性決鬥後,心智得以“升華”,道德贏獲提升,悲劇一直是西方最高級質的審美範疇。文化譜系的不同,使中西方的文學藝術各現靈光。
就具體的文學藝術樣式比較,益見各自擁居的優長缺憾。譬如詩歌,西方以“直抒胸臆”見長,中國則主要訴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間接手段,看似表現手法不同,實則文化依本不一。有人稱西方詩歌是“謀殺”,他們激情澎湃、高情千古地讚美歌唱一朵花兒時,花兒已“死”掉了,她已被掐下,或捧於掌,或置於案,或插於瓶,隨著那“啊”的一聲傳來,花兒已被誇張的美意所“謀殺”。而中國的詩人倘或要鐘情禮讚一朵花兒,作者就是那朵花兒,他要代她生根發芽,伸展枝葉,綻蕾開放,動搖於春風,接受雨露陽光的滋潤愛撫,甚或經受風刀霜劍的侵凌,其語言也是委婉含蓄的,往往需要精緻的通鑑通賞來理會其深幽不彰的詩意。誘惑似乎遠不止於此,古代詩論有“詩無達詁”說,一人有一人的心得品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訓釋理解,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判斷”,它永久性地刺激著人們的好奇心,引誘著你一步步走進文學藝術的縱深處。
關於“詩中詩”“藝中藝”的楹聯藝術,亦須藉此提醒記憶。倘或問詢西方乃至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缺乏什麼體裁,回答頗是簡潔,這簡潔的答案里滾動著沉雄的歷史足音。西方文學藝術的園林里品類繁多,葳蕤茂盛,應有盡有,唯少楹聯。她為母語漢語所獨生獨養,是漢文化體系萬千寵愛集於一身的驕子。她與“戴著鐐銬跳舞”的律詩血緣最近,諸多規矩的保障,成就其生長的方圓。她高貴亦平易,可長可短,小大由之;“可箴可銘”,概因世情;“紀勝紀地”,悉由勝意。“語其壯,則鯤海鵬霄;語其細,則蚊睫蝸角”。“詼諧亦寓勸懲,欣戚胥關名教”,“一為創局,頓成巨觀”。在構成形式上,楹聯最突出的特點是修辭格的對舉對偶對仗,上聯下聯營構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圓融世界,“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編字不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通體呈現著宇宙對稱守恆規律,忠實地傳遞著傳統文化的命脈生息,一副佳聯就是一個小宇宙。
小說乃至其前身,一直為人們所寵愛。西方小說催人讀的力量多半在於謎底的篇末揭示。後來興盛一時的“公案”“推理小說”將此推演到極致,當焦急的讀者一路追隨,趕到結局現場,看到了“嫌犯”是“誰”時,常常悵然若失,當讀者翻江倒海般記憶、串聯情節,一遍又一遍地“復盤”時,終覺不甚了了。而中國古代小說,往往一開局即告白結局,在其後的情節發展中,人們所尋覓的是那種導致成敗勝負、團圓結局的因果關聯是什麼,歷史的進步、局限?人性的光輝、暗淡?愛的飽滿、缺失?抑或智慧的蒞臨、缺席……于思十寸里穎悟,於穎悟中浸潤美善。文學藝術的美育功能,善莫大焉,她該是全人類尤其是當下國人的宗教。
將中西文學藝術進行比照,並非厚此薄彼,意使彼此都獲得一個參照系,亦使中國的古代文學藝術之“詩教”功用所呈現出的中國面目愈加俊美宜人。在所有文學藝術體裁中雖只點到詩歌、楹聯、小說,卻也是“韻文”“散文”的典型代表了,余可均作如是觀。讀者可聯繫著自己的喜愛自我安排該叢書閱讀的輕重緩急。令策劃人、出版者充滿自信、備感欣慰的是該叢書所延請的作者都是該領域的飽學之士,性情中人,讀者與作者同賞、“通賞”,實屬一大快事,同賞共勉,“通賞”普濟,忙亦罷,閒亦罷,“達”亦罷,“窮”亦罷,賞吧!人生倘或沒有文學藝術的照撫,日子將會如何的慘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