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建築/中華文化百科

中國歷代建築/中華文化百科

《中國歷代建築》從淵源、宮殿陵寢都城長城、園林、寺觀壇廟橋樑等九個方面對我國古代建築歷史沿革、表現形式、外在特徵、代表作品等做了一些詳細而又具體的描述。既寫了它的悠久歷史,又寫了它的獨特風格;既描述了它的外在形式,又揭示了它的文化內涵;既讚美了它的藝術成就,又批判了它的封建糟粕;既融會了內容的廣泛性、知識性,又注意到了內容的趣味性和科學性,使讀者能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歷程及幾種具體的表現形式有一個全面的概括的了解,從而萌發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提高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大國家而努力奮鬥。 《中國歷代建築》由謝春山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代建築/中華文化百科
  • 出版社:遼海出版社
  • 頁數:152頁
  • 開本:16
  • 作者:謝春山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511431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建築》是作者(謝春山)在多年教學與科研的基礎上,撰著了這部有關歷代建築的、適合具有國中等文化水平讀者閱讀的普及讀物。作者從建築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占的絕對性地位,通過對每個時期獨到、精緻的建築的敘述,闡釋著中國歷史上每個時期建築最深層次的時代特徵。

圖書目錄

引言
一、中華瑰寶古代建築
(一)古代建築的發展
(二)古代建築的特點
二、金碧輝煌帝王宮殿
(一)古代宮殿建築的發展
(二)古代宮殿建築的布局與特點
(三)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
三、靈魂家園陵寢古墓
(一)古代陵寢建築的發展
(二)明十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
四、紅塵倒影梵字仙宮
(一)佛教建築
(二)道教建築
(三)伊斯蘭教建築
五、蒼生祈願壇廟祠堂
(一)壇
(二)廟
六、巧奪天工中華園林
(一)古代園林建築的發展
(二)古代園林建築的特點與分類
(三)古代園林建築的構成要素
(四)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
七、上下千年長城萬里
(一)歷代長城修築概述
(二)明長城的建築結構與防禦體系
(三)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
(四)國之瑰寶民族豐碑
八、源遠流長華夏古城
(一)古代城市建築的發展
(二)古代城市的建築設施
(三)元明清時的北京城
九、大地彩虹神州古橋
(一)古代橋樑建築的發展
(二)古代橋樑建築的類型與特點
(三)趙州橋和盧溝橋

文摘

一、中華瑰寶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直到明清時期,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創造了許多氣勢雄偉、名垂千古的建築精品和傑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東方文化特徵,它是我們民族聰明智慧和辛勤勞動的結晶,也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豐厚的遺產,是我們的民族瑰寶。
(一)古代建築的發展
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原始人居住的半地穴式建築開始,直到明、清時代建築的高度成熟並走向更加嚴格的定型化和規格化,中國古代建築的產生和發展走過了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過程。舊石器時代,原始人以打制石器為主要工具,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由於使用工具等的限制,人們尚不具備建造居室的能力,只能利用自然條件有選擇地在近水、近獵場的天然山洞中居住,或居住在樹上,過著“穴居”或“巢居”的生活。因此,在舊石器時代還談不上什麼建築。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生產工具有了改進和提高。伴隨著磨製石器和陶器的出現,原始人的生活也由依賴自然的採集、狩獵生活,逐步過渡到改造自然的生產生活,開始出現了原始的農耕和畜牧業。因為有了較穩定的農耕生活和使用較為先進的工具,原始人便可能有目的地去營造生活環境。於是在距今7500年至6800年居住在黃河中游及其附近的原始人,便利用深厚的黃土層,在地上先挖一個圓形或方形的淺坑,然後在坑上修建一個窩棚式的房屋,這就是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築,也是能真正稱得上建築的房屋。這種建築形式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8~9千年的彭頭山文化、裴李崗文化(河南密縣莪溝遺址)、磁山文化、老宮台文化以及西遼河流域的興隆窪文化中均有發現。這些目前所知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築,向我們展示了原始建築最基本的形式,它是氏族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一大進步和創造。
進人新時期時代中期後,中國古代建築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相繼出現了規模較大、布局有序、房屋密集的村落建築,其典型代表是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姜寨遺址、寶雞北首嶺遺址以及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等。從考古發掘來看,這些遺址在布局上都有一個較為相似的特徵:整個村落中心有一個廣場,所有的住房都向著廣場開門並圍繞著廣場;其中有一座或多座處於突出地位的大房子,也面朝廣場。由此可推斷,這種建築布局當是我國最早的氏族社會村落。這時房屋建築形式和技術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和發展。仰韶文化時代的房屋基本上中部都有4根或多根支柱支撐攢尖式或人字坡形屋頂。屋頂以樹枝為骨架,上鋪草泥土,最上覆以茅草或樹葉。牆體亦多採用小木柱上扎結枝條或連以草索,然後再塗一層泥土的辦法,稱為“木骨牆”。同時,在我國南方的沼澤或水網密布地帶也發現了一種“乾欄式”建築,即先把成排的木樁打入地下,地面上留出O.8—1米的高度,上端以榫卯與地梁相接,地梁之上鋪以嚴密拼接的木板,構成平整的居住面。然後在其上立柱、架梁、蓋頂,建起木構架房屋。這種建築方式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吳興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吳江梅堰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多有發現。雖然早期的乾欄式建築還很簡陋和粗糙,但它是與北方半地穴式建築風格顯然不同的另一種建築形式。特別是各種形式的榫卯構件的使用,表明其木工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促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對後世影響頗大。另外,在北方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中發現了與原始宗教有關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遺址,也顯示出新石器時代中期建築藝術有了新的發展。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遺址是龍山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時代出現了兩種新型建築材料,即石灰和土坯。龍山文化時代的“白灰面建築”,多在房屋內的居住面或內牆根處抹上一層石灰面,不但使屋內顯得明淨、美觀,也兼有防潮、防蟲的作用,比仰韶時期的硬土面或紅燒土面是一大進步。白灰面房屋的出現也為內部裝飾開闢了新天地。龍山文化時代已較多地利用土坯來建築牆壁,這種土坯牆比木骨泥牆具有更大的強度和耐久性,更能承載負重,也利於房屋的保暖。這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龍山文化時代建築技術也有了突出的進步,那就是出現了夯築技術。這種新的建築技術,不但用來建築地面,還用來建築房基和牆壁,於是夯土建築普遍出現。正是在新的建築材料和新的建築技術出現的基礎上,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村落建築最終發展成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堡建築。這種城堡遺址在河南登封縣的“王城崗”、淮陽的“平糧台”、郾城郝家台、山東壽光邊線王村、內蒙涼城縣、包頭市阿善等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城堡建築集中了當時的全部建築成就,是龍山文化時期最高水平的建築,是建築藝術上的一個飛躍。P1-3

序言

建築是利用自然界的材料,經過規劃、設計、施工修建而造就的供人類物質生產、生活使用和精神文化享用的具有一定形體的地上物。建築除了具有豐富多彩的外在形體表現外,更具有極為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深刻的文化寓意。作為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外在表現之一,建築集中反映了特定民族特定時代的思想文化特徵和科學技術水平,被稱為“凝固的音樂”和“石頭的史書”。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更有著勤勞、勇敢、智慧並善於創造的人民。千百年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絢麗多彩而又風格獨具的建築藝術。無論是原始社會時期簡陋的居室,還是進入階級社會後歷代所建的宮殿、城市、陵墓、長城、園林、橋樑、宗教建築等,都在建築技術水平上和文化內涵的表達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獨樹一幟的歷史地位。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偉大奇觀;北京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秦始皇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其他如敦煌莫高窟、曲阜孔廟、河北趙縣趙州橋、蘇州園林、承德避暑山莊、武當山明代建築群等都是享譽世界的優秀建築,許多已被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或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水平。
中國古代建築不但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東方文化所特有的魅力,更反映了特定時代、特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狀況,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建築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也是我們應永遠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國之瑰寶。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對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淵源、表現形式和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深刻的了解。為此,本書從淵源、宮殿、陵寢、都城、長城、園林、寺觀、壇廟、橋樑等九個方面對我國古代建築歷史沿革、表現形式、外在特徵、代表作品等做了一些詳細而又具體的描述。既寫了它的悠久歷史,又寫了它的獨特風格;既描述了它的外在形式,又揭示了它的文化內涵;既讚美了它的藝術成就,又批判了它的封建糟粕;既融會了內容的廣泛性、知識性,又注意到了內容的趣味性和科學性,使讀者能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歷程及幾種具體的表現形式有一個全面的概括的了解,從而萌發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提高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大國家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