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詞簡史

中國歌詞簡史

《中國歌詞簡史》是2008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以光。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近現代和當代歌詞的發展歷程。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歌詞簡史
  • 作者劉以光
  • ISBN:9787561529010
  • 類別:歷史
  • 頁數:319
  • 定價:25rmb
  •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8-01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用紙:膠版紙
  • 字數:263000
  • 商品編碼:1003837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精彩書摘,

內容簡介

《中國歌詞簡史》是第一部全面、概要記述中國古代、近現代和當代歌詞發展史的專著。它將引領讀者從中國歌詞藝術長河的源頭泛舟而下,縱覽歌詞藝術興衰盛微、發展嬗變的歷史;賞析宛若繁星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優秀詞作;領略詞壇名家的才情風采。作者在寫史的同時,還注重對歌詞美學與歌詞創作規律的探討與研究,使這部專著更具學術價值。由於書中在引用各個歷史時期的歌詞代表作時,均全篇照錄,故也可作為一本歌詞精品選集予以品讀。這部歌詞史,對於詞曲作者、音樂院校的師生以及廣大歌曲藝術愛好者都將有所裨益。
·查看全部>>

作者簡介

劉以光,原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院長。長期從事美學、藝術教育學和音樂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任國家教委“七·五”重點科研項目《藝術教育學》的副主編。現為中華美學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清末民初時期的歌詞
第一節 民歌
第二節 學堂樂歌的產生與傳播
一、新音樂的啟蒙
二、學堂樂歌的產生與傳播
三、沈心工、李叔同的歌詞創作

第二章

“五四”時期的歌詞
第一節 新詩運動
一、白話詩的誕生
二、新詩的建設與發展
三、新詩運動對歌詞藝術的影響
第二節 詩人的歌詞創作
一、劉大白、劉半農、郭沫若的歌詞創作
二、合唱歌曲的歌詞創作
三、藝術歌曲的歌詞創作
第三節 工農兵歌曲的歌詞創作
第四節 兒童歌舞的歌詞創作

第三章

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歌詞
第一節 革命根據地的歌詞創作
一、反映人民鬥爭生活的歌謠
二、革命根據地的情歌
三、紅軍歌曲
四、革命根據地民歌歌詞的藝術特點
第二節 國民黨政權區域的歌詞創作
一、田漢的歌詞創作
二、左翼音樂運動的歌詞創作
三、“詞人派”作家的歌詞創作

第四章

抗日戰爭時期的歌詞
第一節 國民黨政權區域抗日救亡歌詠運動
一、抗日救亡歌曲創作的熱潮
二、塞克、麥新的歌詞創作
第二節 延安和抗日根據地的歌詞創作
一、陝北的民間文藝與秧歌運動
二、光未然與《黃河大合唱》
三、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據地的歌詞創作

第五章

解放戰爭時期的歌詞
第一節 國民黨政權區域的歌詞創作
第二節解放區和解放軍的歌詞創作

第六章

建國初期至60年代前期的歌詞
第一節50年代前期的歌詞創作
第二節 50年代後期與60年代前期的歌詞創作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歌詞

第八章

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歌詞
第一節 歌詞創作的絢麗春天
第二節 通俗歌曲大潮的湧起
一、港台流行歌曲的傳播及影響
二、大陸通俗歌曲歌詞創作的繁榮
三、由通俗歌詞歌曲創作的發展引起的思考

第九章

歌詞創作隊伍的發展壯大
第一節 詞壇旗手喬羽
第二節 煥發藝術青春的歌詞作家
第三節 群星璀璨的部隊歌詞作家
第四節 崛起的歌詞創作新人
第五節 歌詞藝術的理論建設
一、關於通俗歌曲問題的討論
二、關於對歌詞作家、作品的評論
三、關於歌詞姓“詩”還是姓“歌”的爭論
四、關於歌詞藝術創作規律和美學問題的探索參考著作、文集與資料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清末民初時期的歌詞
第二節 學堂樂歌的產生與傳播
“晚清揭開中國近代史的篇章以後,音樂文學中的詩詞作品主要沿著兩條線發展。一條線是在城、鎮市民音樂生活中起作用的小曲和戲曲、曲藝唱詞;另一條線是伴隨著‘新學’而興起的‘學堂樂歌’歌詞……前者在歌詞形式上屬傳統形式,後者在歌詞形式上屬當時的新形式;‘五四’以後,這種新形式又曾逐漸形成為中國歌曲的新傳統;約至本世紀40年代,通過新秧歌運動的深入發展,這兩條線匯合起來,終於形成我國近代音樂文化的更進一步的新傳統。但在清末那時,這兩條線卻很少互相滲透的情況,而是各守畛域地各自發展著。”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加劇,激起人民的強烈反抗,抗捐、抗稅和反侵略鬥爭此起彼伏。抵禦外侮、改革自強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1898年,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救亡圖存”的口號,主張效法日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文明,廢除科舉,興辦新學,在新辦的學堂里開設“樂歌”課成為其中的重要訴求。全國各地建立許多新式學堂,新式學堂開設的音樂課(當時稱唱歌或樂歌)或為學堂歌唱而編創的歌曲就是“學堂樂歌”。學堂樂歌的產生和西方音樂文化的傳人及新音樂的啟蒙、發展分不開。
一、新音樂的啟蒙
明清以來,西方音樂文化大量傳人,逐步發展形成有別於傳統音樂的新音樂,新音樂成為清末和近代中國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方音樂文化與中國發生關係,可以追溯到元代。元憲宗西征大食等國,曾獲得歐洲的七十二弦琵琶(疑為撞弦古鋼琴),後又得回回國所獻的古制管風琴(興隆笙)。該樂器經過改制,曾在宮廷里使用很長時間。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傳人聖詠歌曲以及西洋樂理、五線譜等知識。清康熙時印行《律呂正義續編》,更促進了西方音樂文化在中國社會的傳播。太平天國採用西方基督教音樂編創宗教性歌曲,在民眾中廣為傳唱。晚清,教會學校里又普遍開設西洋音樂課程,清廷新軍中也有了軍樂隊。總的看來,鴉片戰爭後西方音樂文化的進入始終伴隨著侵略,內容以宗教音樂為主。戊戌變法後,進步的知識分子紛紛出國留學,一些人帶回系統的西方音樂文化,促進了中國新的音樂文化的發展。西方進步的音樂文化(尤其是藝術歌曲和作曲知識、技術)的介紹傳播,對中國的歌曲創作產生重要影響,做好必要的準備。有了這些鋪墊,使用白話的自由體新詩一出現,掌握了新的作曲技巧的曲作者才能為之譜歌。歌詞與歌曲創作由“倚聲填詞”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依詞譜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