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過程
修訂背景
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有三萬五千種
高等植物,約占世界總數10%,若以國家論,則名列巴西和哥倫比亞之後,位列世界第三。另外,由於學科發展及歷史原因,中國植物名稱變化較大,同物異名、同名異物和同物多名的現象相當普遍。據統計,截至2018年全中國植物拉丁學名超過11萬筆,平均每種植物3個名稱,即半數以上名稱為異名。
植物名稱與分類代碼是研究、管理與開發利用植物資源的重要基礎。《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GB/T 14467-1993)發布已經20多年了(截至2018年)。這20多年來,中國植物分類學取得長足進展,積累了大量資料,增加了大量高等植物新品種、新名稱和新分類信息。高等植物名稱與分類代碼的標準化是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這樣複雜多變的名稱體系給植物名稱的信息採集、分類、存儲、管理與交換帶來極大的困難。在科技平台建設中,進一步體會到原標準老化現象嚴重,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需要,必須予以修訂。
編制進程
擬定標準工作項目,對標準修訂前期工作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分析,對修訂標準進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證。根據植物分類學發展概況分析1993版《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與《
中國植物志》之間植物名錄區別,查明數據空缺,進一步明確修訂工作的方向和重點,包括標準修訂的總體結構及技術內容。在此基礎上,提出《標準化項目建議書》和《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草案),完成標準立項申請。
2015年,國家標準《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被列入國家標準委國家標準制、修訂計畫,計畫號為20151613-T-469。標準項目由全國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353)提出並歸口。
標準立項後,成立了以
洪德元院士為組長的編制專家顧問組,和以中科院植物所為核心,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以及院內外多家植物領域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參加的《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標準起草組,並制訂了工作方案和工作計畫。
工作組成員按照統一部署,以新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植物資料庫作為標準底庫,分別進行資料查詢、核實和名錄補充工作,研究分類編碼的原則與方法,並進行起草。
該標準信息量大,協調範圍廣、技術難度大,特別是在沒有標準補助經費的情況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等起草單位克服困難,大力推進該標準的起草工作。在起草過程中,標準起草組多次組織召開專家研討會,對標準總體結構及技術內容深入研究,修訂完善了中國植物的分類編碼體系。
2021年10月11日,《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GB/T 14467-2021)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
2022年5月1日,《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GB/T 14467-2021)實施。
制定依據
國家標準《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GB/T 14467-2021)以《中國植物志》(1959-2004,八十卷)及其修訂英文版《Flora Of China》(1994-2013,二十五卷)、《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網路版及印刷版,2008)等最新文獻為依據,對中國植物分類體系進行了全面梳理、整合,並經中國國內多位植物學專家審核補充,共收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野生植物、常見和重要栽培植物及歸化種植物共477科、4026屬、36628種,另有4757種含種下等級(變種或亞種)。原始資料截至2017年12月,個別物種資料截至2021年2月。按學術界使用習慣,新發表物種可以有三年至五年的“等待(人選)期”(“冷靜期”“覆核期”),然後再予以收錄、使用和傳播。各類群均按新的分類系統排列。其中苔蘚植物採用Cox等(2010)和Soderstrom1等(2016)系統;蕨類植物採用PPG I;裸子植物按Christenhusz等(2011)系統排列;被子植物按APG IV系統排列。
修訂情況
《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GB/T 14467-2021)代替《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GB/T 14467-1993),與《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GB/T 14467-1993)相比,除結構調整和編輯性改動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
增加了“術語和定義”;
更改了分類系統,將門類列入中國植物的分類體系;
更改了編碼位數組成,增加了代碼結構,將植物門列入代碼。
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人:覃海寧、趙莉娜、劉冰、朱虹、魯兆莉、劉慧圓、李奕、謝丹、薛納新、韓國霞、王雙。
標準目次
前言 | |
---|
引言 | |
---|
1 範圍 | |
---|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 |
---|
3 術語和定義 | |
---|
4 分類原則和方法 | |
---|
5 編碼方法 | |
---|
6 代碼表 | |
---|
A 苔蘚植物門 | |
---|
B 蕨類植物門 | |
---|
C 裸子植物門 | |
---|
D 被子植物門 | |
---|
附錄A(資料性)科級名稱新舊代碼增刪表 | |
---|
參考文獻 | |
---|
索引 | |
---|
漢語拼音索引 | |
---|
拉丁學名索引 | |
---|
內容範圍
《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GB/T 14467-2021)規定了中國植物物種的分類與代碼:
中國植物分類的分類原則;
中國植物的分類代碼的編碼方法和代碼;
中國植物分類的中文名稱;
中國植物分類的拉丁名稱。
《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GB/T 14467-2021)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高等植物信息採集、分類、存儲、管理與交換。
外界評價
“一套實時更新和權威標準的物種名稱系統是實現植物信息共享的關鍵,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基礎。自《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1993)發布以來的二十年時間裡,中國植物名稱系統發生很大變化,發表了大量涉及新分類群、新名稱和名稱變更的分類學論著。《中國高等植物名稱與代碼》即是在組織國內近百位植物學專家系統分析近期分類學文獻的基礎上,構建一套涵蓋全國野生植物物種的名錄系統,並配以層次分明的代碼系統。新代碼的完成制定將替代1993舊代碼,為從事科研、教育和信息共享等相關行業用戶提供一套及時反應我國植物分類學科研究最新成果的植物標準名錄及系統代碼,供植物學及生態學等相關學科使用,並為農業、林業、檢疫等相關管理部門信息系統平台建設提供標準化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意義價值
《中國植物分類與代碼》(GB/T 14467-2021)的修訂,可以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國植物分類編碼標準體系,有利於提高植物分類的準確性和國際可比性, 便於實現植物信息資源共享和交換,有利於加強中國野生植物類目的管理和監督以及中國植物資源的多樣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