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是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田子馥。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
- 作者:田子馥
- 譯者:馮春鳳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03月 (1版1次)
- 頁數:319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52331
《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是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田子馥。
《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是一本2022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田子馥。內容簡介這部專著以考古新發現的全新視角,對東北地區的遼西紅山文化、本溪廟後山文化、興隆窪文化等經過梳理,發現史前東北文化區有13項全國第一,被...
東北漢文化對“東北亞”以及對全中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東北冠帶服飾是指出土的燕國、秦漢、公孫氏、魏晉、北燕、高句麗、唐、渤海、遼、明時期東北漢族、高句麗等冠帶民族(穿冠帶服飾,用漢式文字)所穿的傳統服飾。歷史上東北漢族自稱“遼海”,“燕丹遺風”,“丁管苗裔”,“書劍雙美”,“時衰世弊,識真者少...
“東陲無文”之類的說法是源自一些慣性思維,這些思維遮蔽了東北文化的真實面貌……“史前東北文化區”的結論,如同“大聲呼喚”,是史前東北文化的歷史覺醒,有助於喚醒和恢復東北人的大東北史學觀田子馥在 《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的開篇中這樣寫道:“清朝有位御用文人曾經說過:‘我站在山海關城門樓上向東方一看...
漢滿農耕文化區位於遼寧北部到黑龍江北部的廣大區域內,包括黑、吉、遼三省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民族文化區。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區位於東北地區西部,包括內蒙古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及黑、吉、遼三省西部的部分地區.是東北地區第二大民族文化區 北方漁獵文化區位於漢滿農耕文化區和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區之間,...
東北古代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匈奴人曾自稱為“胡”。《漢書·匈奴傳》載,孤鹿姑單于致武帝書曰:“南\n\n東北古代民族有大漢,北有強胡。簡介 中國古代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匈奴人曾自稱為“胡”。《漢書·匈奴傳》載,孤鹿姑單于致武帝書曰:“南 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東北史綱》是1931年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傅斯年,主要講述了東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之一 時代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此時傅斯年正於北平(今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併兼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在民族危亡之際,面對日寇鐵蹄肆意踐踏我國東北地區,以及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文化大區和經濟大區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 0 東北地區指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內蒙古東五盟市構成的區域,簡稱東北。 [15]土地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9851萬。 [13] 東北地區,古稱冀青二州、營平二州、遼東、遼海、關外,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東北”一詞,起源較早。《周禮·職方氏》:“...
沿中國東北至西南邊界,在西晉時有鮮卑、匈奴、羌、氐、羯五大外族,合稱“五胡”。這五大民族在魏晉時先後有部分族群內徙。西晉末中國大亂,原有內附民族開始侵擾華人社會。到北魏逐漸兼併華北,特別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的改革之後才開始逐漸恢復社會經濟生產。這種情況在隋唐時得到了延續,中亞等地民族大量...
符合這個指標的主要朝貢國有新羅(朝鮮南部)、渤海國(朝鮮北部及中國東北東部)、倭國(日本)。這個以外,沒有引入律令制的國家如高句麗、百濟也應納入漢字文化圈的範圍。北宋以後,高麗取代新羅,並加入了新成立的大越國(越南)。宋遼時期 南詔及後續的大理國,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漢化程度,從漢籍資料較難推測...
”現存古宛城東北角一部分,呈曲尺形,城基高出地面 5-7米,長約1400米,系夯土構築。在斷崖處尚可看到明顯的夯窩。城基外為護城河遺蹟。經過文物鑽探又發現西北角及西部城牆基址局部。在古宛城北部今南陽市瓦房莊的漢代冶鐵遺址東西長 600米,南北寬2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遺址經1959 年發掘發現熔爐基址17座,...
1997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02年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2005年入選“中央直接掌握聯繫的高層次人才”和湖北省宣傳文化戰線首屆“五個一批”人才。長期致力於中國經濟史、中國法制史和中國城市史研究,公開出版學術專著《楚國經濟史》等10部(含合著),主編或參與撰寫《長江文化研究文庫》...
5.效法漢俗的第一步 二 “滿漢一家”與“國語騎射”1.最初的較量 2.民族的交融 3.提倡尊孔崇儒 4.褒獎忠孝節義 5.《大義覺迷錄》與文字獄 6.八旗子弟的教育 7.滿洲共同體的穩定 8.“國語騎射”政策的提出 三 滿漢風俗的流變 1. 北京城的風俗 2.東北的漢族流人與流民 3.各地駐防八旗的滿漢...
則印度佛教思想,正於初唐之世而告統一中國之成功。是以舉中國之所固有者而盡絕之也。此治中國文化史者所萬不可忽視之一大變也。佛法東來,本在季漢之世,僧徒多來自西域,初亦不能盛行。唐窺基法師《唯識述記序》:在昔周星色,至道郁而未揚。漢日通暉,像教宣而遐被。多睹蔥右之英,罕聞天竺之秀。音...
作為中國七大江河之一,遼河素是溝通東北與中原的重要水道。其水上大規模航運早在魏晉之際就頻有發生,遼金元以後,史載遼河運輸已屢見不鮮。到明代,中央及鹽引商人等為遼東駐軍輸送糧餉等軍需以及遼東往關內回運軍士遺骸等,亦均以海河聯運來實現。清以前,往來遼河的船隻絕大多數是為著救濟東北軍民而來,且往往是...
五嶽自然景觀風格各異,文化積澱聲名顯赫。五嶽文化本身就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彰顯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厚重。大量歷代帝王祭祀封禪的岳廟,佛教和道教修建的佛院和道觀,增添了五嶽的威嚴與神秘。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認為高山“峻極於天”,對其加以崇拜,即稱“岳”。對山封“岳”,...
高句麗發源於中國東北,是中國的地方政權。其中以穢族、扶餘族、漢族為主,以及少數漢化了的鮮卑族。《三國史記》記載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鴨綠江南的樂浪郡發動進攻,一度占據。七年後,東漢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據《三國史記》東川王本紀記載,東川王二十一年(247年),“王以丸都城...
後經兼併、爭戰,形成諸夏統一趨勢,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與華夏融合,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前221年秦兼併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關於漢民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在1954~1956年間,...
滿族到了今天仍主要聚居於中國東北、華北一帶,散居全國。文化 文學 進入中原後,搶劫到大批漢族圖書,一批漢族文人前來歸附,使女真文化發展起來。女真貴族自幼學習漢族語 文和各種文化知識,朝廷還採用駢體文寫詔諭和奏章。唐、宋詩詞,也是金朝宮廷文學的主要形式。女真貴族完顏躊,能詩善畫,他在《思歸詩》中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誠表示,朱書文字比甲骨文還早了1500年[4]。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這樣評價:“陶寺文化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的根基...
茂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興平市東北,東西為橫亘百里的“五陵原”。西距興平市12千米,東距鹹陽市15千米。其北面遠依九嵕山,南面遙屏終南山。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茂陵於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後元二年(前087年)間...
2、政權封建化加速:遷都洛陽以後,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箇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