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漢文化

東北漢文化是東北地區的主體文化。漢政權在東北有時可以斷檔,東北漢文化始終沒有斷檔,而且居於東北的各民族以及各民族政權,無不接受東北漢文化的滋養,而成長壯大,乃至入主中原或半入主中原。東北漢文化也接受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精華。東北漢文化對“東北亞”以及對全中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漢文化
  • 定義:東北地區的主體文化
長久以來,人們對文化意義上的東北缺乏足夠的認知,甚至人云亦云地將東北視為文化貧瘠之地。然而,一系列的考古發現已經充分證明,東北不僅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更是中華文化的祖源之一。為了打破誤讀東北的慣性思維,東北史學專家、吉林藝術學院教授田子馥潛心研究東北文化發展歷程,耗時數年完成了學術界不多見的以東北漢文化史為研究對象的專著《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該書以考古新發現作為視角,對遼西紅山文化、本溪廟後山文化、興隆窪文化等進行了細緻梳理,列舉出“史前東北文化區”的十三個中國“第一”,用翔實的史料論證了東北文化的恢弘厚重、源遠流長。2月22日,田子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深入闡述了他的研究所得。“東陲無文”之類的說法是源自一些慣性思維,這些思維遮蔽了東北文化的真實面貌……“史前東北文化區”的結論,如同“大聲呼喚”,是史前東北文化的歷史覺醒,有助於喚醒和恢復東北人的大東北史學觀田子馥在 《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的開篇中這樣寫道:“清朝有位御用文人曾經說過:‘我站在山海關城門樓上向東方一看,東三省白氣沖天,沒有一點文氣。’他是說,北大荒荒涼一片,被稱作‘東陲無文’。”早在2002年,田子馥策劃《中國長白山文化》一書時,便產生了深入研究東北漢文化史的想法。為此,他詳讀了郭沫若、傅斯年、金毓黻、張博泉、張碧波等學者的著作,翻閱了大量考古資料,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在田子馥看來,“東陲無文”之類的說法是源自一些慣性思維,這些思維遮蔽了東北文化的真實面貌。所謂的“遮蔽”,具體內容是:“其一,東北是多民族集聚的地區,只見民族不見文化;其二,東北只有遼金元清的民族政權,不見漢文化的支撐力量;其三,只見山海關以外的東北;其四,只見歷史文獻,不見考古新發現;其五,日本人稱‘滿洲乃化外之地’,導出東北漢人非土著,漢文化乃‘移民文化’之論,等等。還有,自周到西漢形成的‘一點四方’的慣性思維。”一系列考古新發現打破了上述慣性思維。20世紀80年代以來,眾多考古學家以考古成果重新揭示出大東北的歷史。田子馥說:“蘇秉琦、郭大順、田廣林、林禨等一大批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通過對考古遺存的反覆研究,提出了‘史前東北文化區’的概念。”對於這一概念,郭大順曾概括說:“東北文化區是與中原文化區和東南沿海文化區並立的史前三大考古文化區系之一,其地域範圍包括中國的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在內的廣大東北亞地區。這一區域既屬於廣義上的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文化區的一部分,但又與整個北方文化區有所區別。”“以發達的原始農業為特徵的晚期紅山文化,代表了當時中國北方地區早期農耕文明的最高水平。到了紅山文化晚期,西遼河地區的社會發展走到了文明社會的邊緣,進入到‘古國’階段,從而為中華國家的創建,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郭大順還指出,查海遺址出土的玉器讓學界認識到玉器在東北地區出現甚早,是東北史前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域特點,確立了與中原、東南沿海並立的東北文化區,大大提升了東北地區在中華大地史前時期的地位。田子馥認為,考古學家關於“史前東北文化區”的結論,如同“大聲呼喚”,是史前東北文化的歷史覺醒。他說:“這聲呼喚不僅有助於喚醒和恢復東北人的大東北史學觀,而且也有助於喚醒和改變歷史學家們的 ‘一點四方’的古老觀念。它的現實意義在於,可以釐清人們由於歷史模糊所造成的慣性思維,重新確認東北漢文化的歷史地位。”“史前東北文化區”概念的提出有充分依據:女神雕像、玉豬龍、玉禮、村落、古國等十三個中國“第一”,對於重新確認中國東北的歷史地位有重要意義……東北不僅不是“化外之地”,而且是“第一源頭”之地“史前東北文化區”概念的提出有充分依據。田子馥將其總結為十三個“第一”:第一,東北是人類起源地之一。東北地區人類活動遺址相當多,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第二,中國第一尊女神鵰塑發現於東北。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遼西牛河梁發現了技術水平極高的彩塑女神雕像,還有大型祭壇和積石冢。這樣的女神雕像和大型祭壇,堪稱全國第一,專家們鑑定為5500年前的遺物,稱之為中華“共祖”。第三,中華第一龍發現於東北。在牛河梁發現女神雕像的同時,還發現了玉豬龍,這是其他地區不曾出現的“中華第一龍”。郭大順說“龍起遼河源”。第四,中華第一禮出現在東北。東北地區又是“玉禮”的先祖。牛河梁、東山嘴、四家子等遺址以“壇、廟、冢”為代表的大型禮儀建築群體的發現,證明早在紅山文化時期,玉禮就已經出現於中國東北地區,而禮制的發生,正是文明社會區別於原始社會的根本標誌。第五,中國第一個以禮相賀的民族在東北。有文獻記載,周武王克殷,東北肅慎人以所用“眓矢石纈”之禮來賀。這說明,肅慎人早於周人生活在東北,其社會文明已進入禮儀交際的階段。第六,中華遠古第一村落在東北。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敖漢旗發掘出8000年前的村落。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這是“上萬年的文明發端”,紅山文化的時間要比仰韶文化早得多。第七,中國原始的第一古國在東北。蘇秉琦認為,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組織是原生型的古國形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原生型的方國形態,這種原生形態的早期國家,對於後來的“三代”國家,具有重要的影響。第八,中華古代炎黃始祖先期活動在東北。有關炎黃史跡和先商、先燕史跡的考察在東北。牛河梁出土的文物,也為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傳說找到了實物依據。第九,殷人起源在東北。有專家認為,紅山地區是殷人的發源地。第十,燕北長城先期建在東北。第十一,中國古代先期文字最早出現在東北。第十二,上古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在東北。第十三,中國第一個實踐《洪範九疇》之地在東北。“這十三個‘第一’或稱考古界先期的研究成果,對於重新架構中國遠古和上古歷史的時空框架,重新認識中華國家、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形成,特別是重新確認中國東北的歷史地位有重要意義。”田子馥說,“我們由此可以了解,東北不僅不是‘化外之地’,而且是‘第一源頭’之地。”振興東北,不僅是經濟的振興,也是文化的振興。而文化振興的前提就是要對東北的歷史文化有全面、深入、充分、客觀的認識對於《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一書的研究成果,著名文史專家、吉林大學教授邴正感嘆說:“自遠古時代開始,東北就是中華民族誕生、成長的搖籃,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漢族誕生、成長的搖籃。在歷史上,東北民族六次南下,影響並統治中國長達1400餘年。可以說,東北各民族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為古代中國的繁榮和強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同時,邴正也表示:“近代以來,隨著帝國主義勢力入侵中國東北,國外一些學者提出漢族不是東北的原住民,是來自中原的外來民族的觀點。這些觀點模糊了視聽,是為殖民侵略張目。而事實是,漢族自古以來就是東北地區的主體民族。長期的考古發現證明,東北漢文化不僅影響了東北各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作為文化傳播的一個橋頭堡,也深刻影響了中原文化和東北亞各國的文化。”由此可見,從古至今,東北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舉足輕重。邴正認為,“田子馥的研究較為全面系統地論證了‘東北有文’,論證了東北漢文化,對深入探索中華文化發展與傳播,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振興東北,不僅是經濟的振興,也是文化的振興。而文化振興的前提就是要對東北的歷史文化有全面、深入、充分、客觀的認識。在此意義上,田子馥的研究——《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 為強化東北人對東北地區歷史文化的自信、為消除人們對東北歷史文化的誤讀,都提供了有益的史料與理論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