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生介紹說,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化遺產都是人類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不同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
內容簡介
自長城、故宮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以來,我國已申報成功世界遺產30處,成為僅次於西班牙和義大利的世界遺產第三大國。這些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作為世界遺產大國,我國的世界遺產又有什麼特色呢?筆者就此採訪了我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羅哲文先生。
中國文化遺產的特色主要有4方面: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古蹟遺存。從歷史文化看,幾千年來、幾十萬年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一直傳承不斷,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古國是難以相比的。自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遺址、春秋戰國時期的萬里長城到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上下幾十萬年。還有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山東曲阜的孔林、孔府、孔廟。再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多民族文化,如布達拉宮、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就是多民族代表性的傑作。此外,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彩塑、秦始皇陵兵馬俑均是世界著名的文化珍寶。
中國同時又是一個疆域遼闊、河山錦繡的國家,因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非常豐富。自然遺產中的黃龍、九寨溝、武陵源等獨特的地質、地形、動植物和優美的自然景觀都是世界少有的。如泰山、武當山古建築群、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正反映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特色。在世界上其他國家中是罕見的。而作為近年1993年才開始列入名錄的文化景觀,我國也被批准以“自然與人類共同的作品”結合的十分巧妙的廬山列入了名錄。至此,可以說我國已被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的全部內容文化、自然、文化與自然雙重、文化景觀幾個方面都已經齊全了。這也是其他國家所罕見的。
在遺產保護方面,根據中國的物質文化特點而產生的傳統保護方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保護文化遺產的特色非常突出。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哪一個民族的世界遺產保護都應根據本國、本地區、本民族的實際情況和它們自身的特色來保護遺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我國文物保護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新中國成立後相繼制定並實施一系列法律法規。特別在運用新的科學技術保護文物古蹟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地震考古、水文考古、水下考古、遙感考古、數位化技術、納米技術的套用等不斷引用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
在保護和利用的問題上,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創造了一個鮮明的特色,體現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係,二者之間不能分割的理論,也有發展、認識的過程。最初在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法中,只要是從保護方面來制定的,不談利用或少談利用。後來才慢慢認識到不僅保護,還要利用的。在中國新修訂公布的文物保護法中,把“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寫入了法律之中,這在世界文物保護法中是個創舉。利用的原則、方法、技術都非常複雜,利用好了可促進保護,利用不好會造成對遺產的損壞。“十六字”方針把“利用”加上“合理”二字,既解決了保和用的關係,又提了如何利用不致造成破壞,更好地促進有效保護問題。
中國文化遺產的特色主要有4方面: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古蹟遺存。從歷史文化看,幾千年來、幾十萬年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一直傳承不斷,可以說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古國是難以相比的。自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遺址、春秋戰國時期的萬里長城到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上下幾十萬年。還有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山東曲阜的孔林、孔府、孔廟。再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多民族文化,如布達拉宮、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就是多民族代表性的傑作。此外,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彩塑、秦始皇陵兵馬俑均是世界著名的文化珍寶。
中國同時又是一個疆域遼闊、河山錦繡的國家,因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非常豐富。自然遺產中的黃龍、九寨溝、武陵源等獨特的地質、地形、動植物和優美的自然景觀都是世界少有的。如泰山、武當山古建築群、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正反映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特色。在世界上其他國家中是罕見的。而作為近年1993年才開始列入名錄的文化景觀,我國也被批准以“自然與人類共同的作品”結合的十分巧妙的廬山列入了名錄。至此,可以說我國已被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的全部內容文化、自然、文化與自然雙重、文化景觀幾個方面都已經齊全了。這也是其他國家所罕見的。
在遺產保護方面,根據中國的物質文化特點而產生的傳統保護方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保護文化遺產的特色非常突出。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哪一個民族的世界遺產保護都應根據本國、本地區、本民族的實際情況和它們自身的特色來保護遺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我國文物保護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新中國成立後相繼制定並實施一系列法律法規。特別在運用新的科學技術保護文物古蹟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地震考古、水文考古、水下考古、遙感考古、數位化技術、納米技術的套用等不斷引用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
在保護和利用的問題上,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創造了一個鮮明的特色,體現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係,二者之間不能分割的理論,也有發展、認識的過程。最初在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法中,只要是從保護方面來制定的,不談利用或少談利用。後來才慢慢認識到不僅保護,還要利用的。在中國新修訂公布的文物保護法中,把“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寫入了法律之中,這在世界文物保護法中是個創舉。利用的原則、方法、技術都非常複雜,利用好了可促進保護,利用不好會造成對遺產的損壞。“十六字”方針把“利用”加上“合理”二字,既解決了保和用的關係,又提了如何利用不致造成破壞,更好地促進有效保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