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信息
2023年,《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年)》正式發布。
內容全文
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 年)
指導單位: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
牽頭編制單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
2023年2月
前 言
《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 年)》(以下簡稱《報告》)全面總結回顧 2021 年以來數字鄉村建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力求讓社會公眾能夠全面準確了解數字鄉村發展給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帶來的新變化,進而成為數字鄉村建設推動者、實踐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參考。
《報告》表明,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路強國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積極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完善實施方案,全方位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實現了良好開局,2021 年全國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達到 39.1%。
一是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村網路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農村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截至2022 年 6 月,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 58.8%,與“十三五”初期相比,城鄉網際網路普及率差距縮小近 15 個百分點。
二是智慧農業建設快速起步。數字育種探索起步,智慧型農機裝備研發套用取得重要進展,智慧大田農場建設多點突破,畜禽養殖數位化與規模化、標準化同步推進,數位技術支撐的多種漁業養殖模式相繼投入生產,2021 年農業生產信息化率為 25.4%。
三是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農村寄遞物流體系不斷完善,農村電商繼續保持鄉村數字經濟“領頭羊”地位,鄉村新業態蓬勃興起,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便利性不斷提升。
四是鄉村數位化治理效能持續提升。“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覆蓋,2021 年全國六類涉農政務服務事項綜合線上辦事率達 68.2%,以數據驅動的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高。
五是鄉村網路文化發展態勢良好。鄉村網路文化陣地不斷夯實,網路文化生活精彩紛呈,中國農民豐收節成風化俗,數位化助推鄉村文化煥發生機。
六是數字惠民服務紮實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網際網路+人社”、線上公共法律與社會救助等服務不斷深化,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服務的村級綜合服務站點共 48.3 萬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 86.0%。
七是智慧綠色鄉村建設邁出堅實步伐。農業綠色生產信息化監管能力全面提升,鄉村生態保護監管效能明顯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信息化得到創新套用。
八是數字鄉村發展環境持續最佳化。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協同推進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標準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試點示範效應日益凸顯。經過三年多的持續推動,“數字革命”正在農村這片廣闊沃土引發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加快農— 3 —業農村現代化持續提供新的動能。
《報告》主體內容涵蓋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部署的十個方面重點任務,梳理了《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畫(2022—2025年)》《“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2022 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等工作落實情況,努力做到內容全面,同時突出年度性重點工作。根據 2022 年中央一號檔案部署要求,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委託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在多年開展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監測評價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完善指標體系,試行開展了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評價(以下簡稱評價),其成果為《報告》的編制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為便於讀者查詢了解,同時以附屬檔案的方式發布《2021 年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評價基本結論和主要數據》。《報告》還吸收採用了數字鄉村發展統籌協調機製成員單位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舉措和成效等有關材料。《報告》由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和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組織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和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等有關單位專家共同編制。
目 錄
一、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1
(一)鄉村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1
(二)鄉村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2
二、智慧農業建設快速起步..................................................................... 2
(一)種業數位化探索起步..................................................................... 3
(二)種植業數位化多點突破................................................................. 3
(三)畜牧業數位化成效凸顯................................................................. 4
(四)漁業數位化穩步推進..................................................................... 5
(五)農墾數位化領先發展..................................................................... 5
(六)智慧型農機裝備研發套用不斷突破.................................................6
(七)農業農村管理數位化轉型局面初步形成.....................................7
三、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7
(一)農村電商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7
(二)鄉村新業態蓬勃興起..................................................................... 8
(三)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快速發展......................................................... 9
四、鄉村數位化治理效能持續提升.......................................................10
(一)農村黨務村務財務網上公開基本實現.......................................10
(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覆蓋.................................10
(三)鄉村基層綜合治理水平不斷提高...............................................11
(四)鄉村智慧應急能力明顯增強....................................................... 12
五、鄉村網路文化發展態勢良好...........................................................13
(一)鄉村網路文化陣地不斷夯實....................................................... 13
(二)鄉村網路文化生活精彩紛呈....................................................... 13
(三)數位化助推鄉村文化煥發生機...................................................14
六、數字惠民服務紮實推進................................................................... 15
(一)“網際網路+教育”服務不斷深化..................................................... 15
(二)“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持續提升............................................. 16
(三)“網際網路+人社”服務逐步覆蓋..................................................... 16
(四)公共法律與社會救助線上服務加快普及...................................17
(五)“三農”信息服務更加便捷深化................................................... 17
七、智慧綠色鄉村建設邁出堅實步伐...................................................18
(一)農業綠色生產信息化監管能力全面提升...................................18
(二)鄉村生態保護監管效能明顯提高...............................................19
(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信息化創新套用...........................................20
八、數字鄉村發展環境持續最佳化...........................................................20
(一)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21
(二)協同推進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21
(三)標準體系建設加快推進............................................................... 22
(四)數字鄉村試點示範效應日益凸顯...............................................22
附屬檔案:2021 年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評價基本結論和主要數據............. 24
2021 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十四五”規劃開始實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踏上新征程。一年多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路強國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推動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效、智慧農業形成新氣象、農村數字經濟實現新突破、鄉村數字治理邁上新台階、鄉村網路文化展現新風貌、數字惠民服務滿足新期待、智慧綠色鄉村贏得新機遇。總的來看,數字鄉村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村網路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農村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鄉村融合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農村公路、水利、電網、農產品冷鏈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位化改造正全方位推進。
(一)鄉村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農村網路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截至 2021 年底,全國行政村通寬頻比例達到 100%,通光纖、通 4G 比例均超過 99%,基本實現農村城市“同網同速”。5G 加速向農村延伸,截至 2022 年8 月,全國已累計建成並開通 5G 基站 196.8 萬個,5G 網路覆蓋所有地級市城區、縣城城區和 96%的鄉鎮鎮區,實現“縣縣通5G”。面向農村脫貧戶持續給予 5 折及以下基礎通信服務資費優惠,已惠及農村脫貧戶超過 2800 萬戶,累計讓利超過 88 億元。2021 年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接入網際網路行動電話 229 部,比上年增長 4.4%。截至 2022 年 6 月,農村網民規模達 2.93 億,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 58.8%,是“十三五”初期的兩倍,城鄉網際網路普及率差距縮小近 15 個百分點。
(二)鄉村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各地和有關部門大力推進農村公路、水利、電網、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數位化改造,鄉村融合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村公路數位化管理不斷完善,2021 年已完成 446.6 萬公里農村公路電子地圖數據更新工作,並同步製作專項地圖,全景、直觀展示全國農村公路路網分布情況。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在重點水利工程先行先試,智慧水利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截至 2021年底,全國縣級以上水利部門套用智慧型監控的各類信息採集點達24.53 萬處,其中 66.4%已納入集控平台;截至 2022 年 6 月,已有 2766 個縣共 53.04 萬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立了電子台賬。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深入推進,2021 年全國農村地區供電可靠率達到 99.8%。支撐農產品上行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截至2022 年底,3 年共支持約 3.6 萬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 6.9 萬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新增庫容 1800萬噸以上。
二、智慧農業建設快速起步農業產業數位化進程加快,數字育種探索起步,智慧型農機裝備研發套用取得重要進展,智慧大田農場建設多點突破,畜禽養殖數位化與規模化、標準化同步推進,數位技術支撐的多種漁業養殖模式相繼投入生產,2021 年農業生產信息化率為 25.4%。
(一)種業數位化探索起步隨著種業振興行動的推進實施,生物育種與現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大數據、人工智慧開始套用於基因型檢測、分子標記、表型處理、數據管理等方面,推動育種從常規育種向分子育種、設計育種轉變,正在成為輔助育種、提高育種效率的重要手段。基於種業大數據平台,建成運行全球首個農作物品種 DNA 指紋庫公共平台“全國種子檢驗與認證信息系統”,開發上線國家農作物種子追溯管理信息系統和全國種業投訴舉報平台,通過整合品種試驗測試、管理和種子生產經營等信息,促進品種身份信息開放共享,實現“一品種、一名稱、一標樣、一指紋”的追溯管理。種子生產經營備案率顯著提升,截至 2022 年 8 月,備案用戶數量較上年增長 21.1%,有力支撐了種業監管執法的有效開展。
(二)種植業數位化多點突破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衛星遙感、北斗導航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種植業生產中加快套用,精準播種、變數施肥、智慧灌溉、環境控制、植保無人機等技術和裝備開始大面積推廣。評價顯示,2021 年全國大田種植信息化率為 21.8%,其中,小麥、稻穀、棉花三個農作物的生產信息化率相對較高,分別為 39.6%、— 4 —37.7%和 36.3%,玉米相對較低,為 26.9%;2021 年全國設施栽培信息化率為 25.3%,比上年增長 1.8 個百分點。無人或少人農場在安徽蕪湖、北大荒建三江、廣東佛山、內蒙古興安盟等地落地見效。安徽蕪湖智慧稻米生產試點將水稻生產過程劃分為播種、插秧、分櫱等 13 個環節,並細化出品種選擇、土地平整、氮肥用量等 49 個智慧決策點,構建起“智慧農藝+智慧型農機”雙輪驅動技術體系,實現了耕種管收全過程信息感知、定量決策、智慧型作業,2022 年試驗面積已擴大到 15 萬畝,試驗結果顯示,畝均增產 14.3%、節約氮肥 32.5%、節約磷肥 16.8%、減藥 38.0%、畝均增收 500 元左右。
(三)畜牧業數位化成效凸顯畜禽養殖數位化與規模化、標準化同步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畜禽養殖全過程得到廣泛、深度套用,在傳統三大農業行業中處於領先水平。評價顯示,2021 年全國畜禽養殖信息化率達 34.0%,其中,生豬和家禽養殖信息化率分別為 36.9%和 36.4%。畜牧業綜合信息平台、飼料和生鮮乳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已實現對全國 18 萬餘個規模豬場、4200 多個生鮮乳收購站、5800 多輛運輸車、300 余個牧場、1.3 萬家左右持有飼料生產許可證企業的全面監管,畜牧業預測預警、市場調控、疫病防控、質量監管水平明顯提升。近年來,數位技術集成套用日益成為規模養殖場的標配,通過套用無人環控平台、自動巡檢報警系統、智慧型飼餵系統等,勞動生產率提高 30%以上,每頭出欄生豬降低成本 150 元左右。
(四)漁業數位化穩步推進養殖水體信息線上監測、精準飼餵、智慧型增氧、疾病預警與遠程診斷等數位技術與裝備在漁業行業不斷推廣套用,數位技術支撐的工廠化養殖、稻蝦養殖、魚菜共生模式相繼投入生產,漁業生產信息化穩步推進。評價顯示,2021 年全國水產養殖信息化率為 16.6%,其中,蟹類、蝦類、魚類和貝類的生產信息化率分別為 23.6%、21.6%、20.9%和 6.0%。沿海省份持續開展海洋漁船北斗和天通衛星終端等裝備建設,深入推進“插卡式 AIS”更新換代和漁業“寬頻入海”。依託漁船動態監控管理系統建成海洋漁船動態船位信息全國“一張圖”,形成了完備的“漁船+船港+船員、近海+遠洋”捕撈業資料庫,開展伏季休漁期漁船疑似違規作業、疑似跨海區作業等識別分析,伏季休漁管理、漁船監管等工作得到有力支撐。江蘇南京浦口區通過生產、流通、消費全環節數位化,打造青蝦訂單生產、透明供應、信任消費的產業體系,節省養殖人工成本 15%以上,節約倉儲加工物流配送成本 20%以上,養殖收益增加 15%以上。
(五)農墾數位化領先發展各地農墾集團、國有農場依託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企業化優勢,在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數位技術創新套用,種植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全鏈條數位化轉型明顯加快。全農墾系統共裝備北斗導航設備 8300 台套以上,導航作業面積超過 6000 萬畝。黑龍江墾區建成七星、創業、二道河、紅衛、勤得利、勝利 6 個智慧(無人化)農場群,累計改裝升級水旱田無人駕駛及輔助駕駛機具 6288 台,示範作業面積 608 萬畝,畝均增產 3%-5%。2021 年北大荒數字經濟增加值達 87.38億元,數位技術成為推動北大荒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廣東農墾集團建成“環境控制+精準飼餵+遠程監控+移動巡檢”數位化示範豬場,配置 600 套單頭母豬精準飼餵系統等,生豬生產效率明顯提升,每頭生豬平均養殖成本降低 47.32 元。
(六)智慧型農機裝備研發套用不斷突破六行采棉機實現全鏈突破,國內首台 5G+氫燃料電動拖拉機、8-12Kg/s 多功能聯合收穫機、無人駕駛輪邊電動拖拉機等研製成功。農機北斗終端定位導航的兩類主流產品精度從 2018 年的 5 米和 10 米分別提升到目前的 2 米和 5 米。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功能已從直線行走升級為自動避障、自主停車、自主線路規劃。目前已有超過 60 萬台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配置了基於北斗定位的作業監測和智慧型控制終端,其中安裝有輔助自動駕駛系統的拖拉機超 10 萬台。數據平台匯集了 49 萬台農機北斗終端的 200 億條農機綜合數據,實現了全國農機作業數據實時採集、動態展示。2021 年全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 12.1 萬架、年作業 10.7 億畝次。數位技術和智慧型裝備在農產品分級包裝、貯藏加工、物流配送等環節得到推廣套用。
(七)農業農村管理數位化轉型局面初步形成農業農村部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政務數據共享、農業農村大數據等平台基本建成,農業農村數據資源不斷豐富。全國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持續完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線”)劃定成果已上圖入庫。全國數字農田建設“一張圖”、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平台、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平台等基本建成,為相關工作高效開展提供支撐。“空、天、地”立體化新型農作物對地調查體系初步建立,可以準確獲取主要農作物的播種面積、空間分布、作物長勢等數據。大豆、蘋果等 8 類 15 個品種的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試點穩步推進,生豬產品信息數據平台上線運行,發布生豬全產業鏈數據。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建立,農產品市場分析研判能力明顯提升。數位化監管模式不斷創新,探索利用數位技術支撐耕地用途管制、制種基地監管、宅基地改革試點等工作。
三、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村經濟提質增效,激發鄉村旅遊、休閒農業、民宿經濟等鄉村新業態蓬勃興起,農村電商繼續保持鄉村數字經濟“領頭羊”地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便利性不斷提升。
(一)農村電商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農村電商雙向流通格局得到鞏固提升,直播電商、社區電商等新型電商模式不斷創新發展,農村電商繼續保持鄉村數字經濟“領頭羊”地位,在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更好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數商興農”工程深入實施,首屆“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農村電商人才類)順利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數商興農”專場促銷活動等紮實推進,有力促進了產銷對接和農村電商發展。2022 年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達 2.17 萬億元,比上年增長 3.6%。農村電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截至 2022 年 7 月,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累計支持 1489 個縣,支持建設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 2600 個。快遞服務不斷向鄉村基層延伸,“快遞進村”比例超過 80%,2021 年農村地區收投快遞包裹總量達 370 億件。截至 2021 年底,36.3%的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通過電商開展銷售,利用電商銷售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 10.8%。電子商務助力脫貧地區農產品銷售,為防止規模性返貧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 2022 年底,“832平台”入駐脫貧地區供應商超 2 萬家,2022 年交易額超過 136.5億元,同比增長 20%。
(二)鄉村新業態蓬勃興起隨著光纖和 4G 網路在行政村的全覆蓋,網際網路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助力鄉村旅遊、休閒農業、民宿經濟加快發展。截至 2022年 9 月,農業農村部通過官方網站發布推介鄉村休閒旅遊精品景點線路 70 余次,覆蓋全國 31 個省(區、市)148 個縣(市、區)— 9 —的 211 條鄉村休閒旅遊線路;利用“想去鄉游”小程式推介鄉村休閒旅遊精品線路 681 條,涵蓋 2500 多個精品景點等優質資源。鄉村地名信息服務提升行動深入推進,截至 2022 年 8 月,網際網路地圖新增鄉村地名達 414.2 萬條,超 200 萬個鄉村、超 2 億人受益。返鄉入鄉創業就業快速增長,2021 年我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達 1120 萬人,較上年增長 10.9%,其中一半以上採用了網際網路技術。市場主體數字鄉村業務快速拓展,電信運營商、網際網路企業、金融機構、農業服務企業等市場主體積極投身鄉村數字經濟,研發相應的平台、系統、產品,推動智慧種養、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業務在農業農村領域不斷拓展。
(三)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快速發展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套用,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不斷提升。移動支付業務較快增長,截至 2022 年 6月,我國農村地區網路支付用戶規模達到 2.27 億。2021 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的農村地區移動支付業務分別達 173.7 億筆、5765.6 億筆,同比分別增長 22.2%、23.5%。銀行保險機構最佳化傳統金融業務運作模式,提供適合網際網路場景使用的多元化高效金融服務,增加對廣大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供給。“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打造了“主體直報需求、農擔公司提供擔保、銀行信貸支持”的高效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截至 2022 年 4 月,已完成授信 27496 筆,授信金額突破200 億元。
四、鄉村數位化治理效能持續提升“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覆蓋,鄉村數位化治理模式不斷湧現,鄉村智慧應急能力明顯增強,信息化成為提高鄉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支撐。
(一)農村黨務村務財務網上公開基本實現各地為切實保障農民民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持續推進農村黨務、村務、財務網上公開。評價顯示,2021年全國“三務”網上公開行政村覆蓋率達 78.4%,較上年提升 6.3個百分點,黨務、村務、財務分別為 79.9%、79.0%、76.1%。全國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完成升級改造,黨員教育平台基本實現全媒體覆蓋,“網際網路+黨建”成為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和民眾指尖上的“充電站”。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信息系統已覆蓋 48.9 萬個村委會、11.7 萬個居委會,實現行政村(社區)的基礎信息和統計數據“一口報”。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台上線試運行,已匯聚全國農村承包地、集體土地、集體賬面資產、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數據。農村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建設穩步推進,已有 105 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區)建設了宅基地資料庫。全國農村房屋綜合信息管理平台和農村房屋基礎信息資料庫啟動建設。
(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覆蓋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在農村的支撐能力和服務效能不斷提升,截至目前,全國已建設 355 個縣級政務服務平台,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已實現縣級行政區域 100%覆蓋、鄉鎮覆蓋率達96.1%,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加速推進,農民民眾的滿意度、獲得感不斷提升。評價顯示,2021 年全國縣域社會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勞動就業、農村土地流轉、宅基地管理和涉農補貼等六類涉農政務服務事項綜合線上辦事率達 68.2%。不少地方在推進“積分制”“清單制”的過程中,積極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和信息化手段,促進積分管理精準化、精細化、及時化,增強清單管理規範化、透明化、便捷化。健康碼在農村地區開通運行,實現了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等涉疫情數據共享,為有效實施鄉村精準防控、農民工有序流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鄉村基層綜合治理水平不斷提高“網際網路+基層社會治理”行動深入實施,各地積極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數據資源建設和開放共享,實行行政村(社區)和格線數據綜合採集、一次採集、多方利用,不斷探索將格線中的“人網”與大數據編成的“雲網”相結合,以數據驅動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高,農民民眾的安全感明顯增強。評價顯示,2021年公共安全視頻圖像套用系統行政村覆蓋率達到 80.4%,比上年提高 3.4 個百分點。特別是在農村水域安裝水位臨界報警監控和全景監控,在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防範溺水意外事故等方面成效明顯。依託兒童福利管理信息系統,摸清農村地區關愛服務對象底數,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6 月共採集 75.5 萬留守兒童信息,農村地區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精準化程度進一步提升。依法打擊農村地區電信網路詐欺和網際網路金融詐欺違法犯罪行為,深入推進各類專項行動,重點打擊涉及村鎮銀行、“三農”信貸以及 P2P 網貸平台、非法網路支付等網際網路金融犯罪,針對農村留守人員防範詐欺能力較差的問題,強化預警勸阻,完善受騙資金緊急攔截,最大限度避免農村民眾財產遭受損失。
(四)鄉村智慧應急能力明顯增強農業重大自然災害和動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設不斷加強,監測預警水平持續提升。氣象信息預警和農情信息調度系統在應對2021 年秋冬種期間洪澇災害、2022 年長江流域氣象乾旱中發揮重要作用。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數位化監測預警系統不斷完善,已對接省級平台 22 個、物聯網設備 4000 多台,為有效發現和防治小麥條鏽病、稻飛虱、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家動物疫病防治信息系統新增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監測和報告功能。偏遠地區水利設施通信應急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21 年底,全國縣級以上水利部門共配套各類衛星設備 3018 台(套)、衛星電話 7574 部、無人機 1718 架,同時通過自建通信網路,彌補了公用通信網不能覆蓋水利套用場景的短板。林草防火預警系統最佳化升級,陸續接入河北、內蒙古、黑龍江等重點地區防火監控系統,森林草原火災監測範圍持續擴大,預警能力持續增強。老少邊及欠發達地區縣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工程深入實施,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回響效率明顯提升。評價顯示,2021 年全國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行政村覆蓋率達到 79.7%。
五、鄉村網路文化發展態勢良好鄉村網路文化陣地不斷夯實,網路文化生活精彩紛呈,數位技術助推農耕文化得到進一步挖掘和弘揚。
(一)鄉村網路文化陣地不斷夯實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大力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截至 2022 年 8 月,全國已建成運行 2585 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共開辦廣播頻道 1443 套、電視頻道 1682 套,有效傳播黨和政府聲音,講好鄉村振興故事。2021 和 2022 年,中央財政每年補助地方 3 億元支持公共文化雲建設項目、1.4 億元支持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為中西部脫貧縣(團場)建設“公共文化雲基層智慧型服務端”,豐富農村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以鄉、村兩級為重點,鼓勵公共圖書館通過 APP、小程式、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台提供移動圖書館服務。“掃黃打非”“清朗”等專項整治行動深入推進,累計處置涉及違法違規信息傳播網站 8.3 萬個,有效遏制了農村地區網際網路違法違規信息的傳播,為農村居民特別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的網路環境。
(二)鄉村網路文化生活精彩紛呈網際網路成為大家參與、體驗中國農民豐收節的重要渠道,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打造首台沉浸式網路豐收節晚會《2022 網路豐晚》。“三農”題材優質內容走俏城鄉,中國農民電影節已成功舉辦 5 屆,《山海情》《幸福到萬家》等鄉村振興主題電視劇、《美— 14 —美鄉村》《家在青山綠水間——更好的日子》等紀錄片閃耀螢屏。第三屆“縣鄉長說唱移風易俗”節目在央視頻移動網、騰訊看點等多個平台同步播出,觀看人次超過 1090 萬。“鄉村網紅”培育計畫啟動實施,採用微綜藝形式發掘、培育了一批優秀鄉村新型文化人才,推介了鄉村文化和旅遊資源,打造了《村裡有個寶》《鄉約》等品牌。“網際網路+”民眾文化活動蓬勃興起,2022 年元旦春節期間,國家公共文化雲平台推出線上“村晚”專題,直播各地精選“村晚”127 場,線上參與人次達 1.48 億。貴州台江縣台盤村村民自發組織的“六月六”苗族吃新節籃球賽火爆出圈,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村 BA”,相關網路直播及短視頻全網傳播,線上觀眾超過 1 億人次。
(三)數位化助推鄉村文化煥發生機數位技術促進農耕文明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得到持續挖掘和釋放。非遺記錄工程利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以口述片、項目實踐片、傳承教學片等形式,記錄和保存包括農村地區在內的 489 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獨特技藝和文化記憶。中國傳統村落非遺資源數位化持續推進,將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鄉村文化形態納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整體性保護範圍,2021 和 2022 年重點支持了 364 箇中國傳統村落的非遺資源保護數位化工作。截至 2022 年 6 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已收集整理 6819 個傳統村落基本信息,建設完成 658 個村落單館,形成了涵蓋全景漫遊、圖文、影音、實景模型等多種數據類型的傳統村落資料庫;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數字博物館二期建設已完成遼寧、貴州、安徽、湖南 4 個省份的基礎信息收集。六、數字惠民服務紮實推進隨著數字鄉村建設的穩步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網際網路+人社”、線上公共法律與社會救助等服務不斷向農村地區下沉覆蓋,農村數字惠民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一)“網際網路+教育”服務不斷深化教育公平邁出更大步伐,海量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網際網路從城市傳送到廣袤鄉村,進入農村中國小,截至 2022 年 8 月,全國義務教育學校聯網率已達 100%,基本實現出口頻寬 100M 以上,99.6%的中國小擁有多媒體教室。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上線運行,發布基礎教育資源 3.4 萬條,職業教育線上課程 2.2 萬門,給廣大農村地區送去了免費優質教育資源,中西部許多農村邊遠地區利用平台資源實施“雙師課堂”,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中國教育電視台通過電視頻道承擔國小各年級全部課程,解決網路信號薄弱的偏遠地區學生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渠道問題,以“電視+教育”方式推進鄉村數字教育發展。網路扶智工程攻堅行動持續開展,在 160 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舉辦教育廳局長和中國小校長教育信息化專題培訓班。愛心企業和公益基金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村地區線上教育事業,2021 年海南利用受捐電視教育專用直播衛星終端,已實現全省 570 個教學點的 1505— 16 —間教室全覆蓋,惠及 2.4 萬名學生和 3500 余名教師。
(二)“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持續提升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截至 2022 年 9 月,全國所有省份、85%的地市、69%的區縣已建立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積極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遠程醫療服務網路,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截至 2022 年 9 月,遠程醫療服務平台已覆蓋所有的地市和 90%以上的區縣。依託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台,醫保政務服務事項已實現“跨省通辦”,農村居民在異地也可便捷辦理醫保相關業務,實現無卡結算、全國通用。通過部門間數據共享,可精準識別農村低收入人員,及時核查比對參保狀況,準確監測醫保待遇享受和醫療費用負擔情況,及時預警因病返貧致貧風險。
(三)“網際網路+人社”服務逐步覆蓋積極探索以社保卡為載體的居民服務“一卡通”方式,套用領域不斷擴大,服務流程持續最佳化。截至 2022 年 6 月,全國電子社保卡領用人數達 6.19 億,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實現快速推廣套用,為農村居民提供了參保登記、社保繳費及查詢、待遇認證及領取等多項便民服務,目前全國 31 個省(區、市)均可通過社保卡發放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各地積極搭建就業創業和職業培訓、新職業線上學習等平台,雲招聘、遠程面試、直播帶崗等方式有效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與用工崗位的對接。通過手機信令大數據監測分析,動態掌握農民工就業分布、流動、返鄉創業等情況。依託全國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實現農村留守老人信息統一管理和服務。防止返貧監測信息系統不斷完善,監測的及時性、精準性持續提高,2022年以來中西部省份新識別監測對象 68.11 萬人,其中 98.5%已落實幫扶,5208 人已消除返貧風險。
(四)公共法律與社會救助線上服務加快普及深入推進“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活動,在行政村、社區普遍設立法律援助聯絡站點,推行網上申請法律援助、視頻法律諮詢等遠程服務方式,提升農村地區“智慧法援”服務能力。已有 20多個省份開發套用了智慧型移動調解系統,為農村居民提供智慧型諮詢、線上申請、線上調解等線上解紛服務。“網際網路+村(居)法律顧問”工作持續推進,全國近 53 萬個行政村實現了法律顧問全覆蓋,建立法律顧問微信群 20 多萬個,鄉村法律顧問、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線上為農村民眾和村“兩委”提供法律諮詢、法律援助、法治宣傳、法律顧問等服務。山東淄博打造的智慧法庭平台延伸到重點村居,開通了自助辦理聯繫法官、法律諮詢、網上立案、線上調解、巡迴審判等業務,村民有了糾紛會首先找智慧法庭平台解決。
(五)“三農”信息服務更加便捷深化評價顯示,截至 2021 年底,全國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或支撐開展黨務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事業服務的村級綜合服務站點共 48.3 萬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 86.0%。截至 2021 年底,全國共建成運營益農信息社 46.7 萬個,累計提供各類信息服務9.8 億人次。農技服務從田間地頭走到雲端線上,12316 熱線電話、全國農業科教雲平台等為農服務方式不斷創新,截至 2022年 8 月,全國農業科教雲平台註冊用戶超過 1300 萬,累計訪問超過 35 億次,日均服務超過 400 萬人次,線上提問解答率保持在 92%以上。據監測,2021 年全國接受信息化農技推廣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數量總計 223.3萬個。依託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開展家庭農場“一碼通”管理服務,已為首批約 3000 個家庭農場賦唯一標識數字碼,為家庭農場產品銷售、貸款保險等提供便利。國家科技特派員信息管理服務系統建設紮實開展,科技特派員的支撐保障和管理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七、智慧綠色鄉村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現代信息技術在智慧綠色鄉村建設中的作用進一步發揮,農業綠色生產信息化監管能力全面提升,鄉村生態保護監管效能明顯提高,數位化技術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提供創新解決方案,鄉村綠色化數位化正在實現協同發展。
(一)農業綠色生產信息化監管能力全面提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已實現與 31 個省級平台及農墾平台的對接互通,截至 2022 年 6 月,已有 46.5 萬家生產經營主體完成註冊,“陽光農安”在 5 個省份開展試點,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日益完善。評價顯示,2021 年全國實現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農產品產值占比達 24.7%,較上年提升 2.6 個百分點。農藥、獸藥和化肥等農資信息化管理全面深入推進。截至 2022 年 8 月,中國農藥數字監督管理平台實現全國農藥產品“一瓶一碼”100%可追溯。國家獸藥產品追溯系統已有 3136 家監管單位註冊使用,1700 多家獸藥生產企業和 5.3 萬餘家經營企業已完成相關數據入網上報。中國農資質量安全追溯平台累計發放農資產品追溯碼 12.4 億個,查詢人次超過 8000 萬。農業面源污染和灌溉用水監測得到全面加強,截至 2022 年 6 月,全國共監測 3882 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斷面,在 28 個省份共監測 1653 個灌溉規模在 10 萬畝以上農田灌區的灌溉用水斷面/點位。
(二)鄉村生態保護監管效能明顯提高依託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項目,建成運行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監管分系統,實現全國縣級行政單位、所有行政村監管全覆蓋。持續開展環境空氣、地表水監測,截至 2022 年 6 月,已在31 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監測 3005 個村莊的環境空氣品質、4688 個縣域農村地表水水質斷面/點位。全國流域面積 50-1000 平方公里河流管理範圍劃定成果數據上圖基本完成,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長江十年禁漁、長江流域非法矮圍、長江經濟帶湖泊圍墾、黃河幹流和重要支流岸線利用等項目常態化監管、整治中得到廣泛套用。林草生態網路感知系統建成包括 5 大類目、1215 個數據層(集)的基礎資料庫,接入林草生態綜合監測、雲南亞洲象預警監測等 47 個部省成熟業務系統。綜合應— 20 —用衛星遙感、無人機、高清視頻等技術加強對農作物秸稈焚燒火點的監控預警,重點支持東北四省區建設秸稈禁燒管控平台,秸稈焚燒信息化監管能力逐步增強。
(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信息化創新套用信息化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計畫深入實施,目前全國已有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啟動農村人居環境問題“隨手拍”活動,在“全國農村人居環境”微信公眾號上設定“隨手拍”專欄,民眾可進入專欄上傳圖文反映困難問題和意見建議。在 30 個省份監測超過 1 萬個農村“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和 6.4 萬個日處理能力 20 噸及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含人工濕地)出水水質,農村安全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浙江嘉興南湖區創新建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大數據智慧型化“垃非”系統,運用大數據分析、智慧型裝備互聯、智慧型評審等技術手段,實現了生活垃圾從分類投放到資源化回收全流程數位化監管。江西建成農村人居環境“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助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實行數位化全流程管護,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八、數字鄉村發展環境持續最佳化數字鄉村建設的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協同推進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標準體系建設加快推進,試點示範效應日益凸顯,數字鄉村發展環境持續最佳化。
(一)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黨中央、國務院著眼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立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1 年以來,從法律、規劃、行動計畫等多個層面不斷強化完善數字鄉村政策制度體系。在法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國家鼓勵農業信息化建設”“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在規劃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等,都對數字鄉村建設作出進一步部署。在行動計畫層面,《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特別是 2021 年和 2022 年的中央一號檔案繼續對數字鄉村建設作出部署安排。同時,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後印發《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畫(2022-2025年)》《“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等,對數字鄉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政策舉措作了進一步細化完善。各地相繼出台了配套規劃和實施方案,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二)協同推進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2021 年,中央網信辦會同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等 43 個部門(單位),建立了數字鄉村發展統籌協調機制,不少省份、地市、縣區黨委政府也相應組建了推進機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數字鄉村發展工作體系。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內設信息化機構建設得到顯著加強,評價顯示,2021年全國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內設信息化機構覆蓋率達 92.6%,比上年提升 14.6 個百分點。按照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資源配置原則,各地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數字鄉村,財政資金“四兩撥千金”的撬動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三)標準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發布實施,為營造標準支撐和引領數字鄉村發展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基礎。數字鄉村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加快推進,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則,2021年以來,在農機北斗套用、農業物聯網套用服務、農業地理信息系統、農業產業數位化建設、生產信息監測等領域相繼發布實施了 10 項國家標準和 24 項行業標準。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數字鄉村標準研究組,2022 年發布了第一批 18 項研究課題立項名單。
(四)數字鄉村試點示範效應日益凸顯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穩步推進,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完成 2 年試點周期建設,試點終期評估工作正有序推進。浙江、江蘇、山東、江西、安徽、遼寧、四川、廣西等 20 個地區同步開展省級試點示範工作,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數字鄉村建設新模式、新路徑。試點地區充分發揮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作用,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和資源整合,在整體規劃設計、制度機制創新、技術融合套用、發展環境營造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做法經驗。比如,打造出了“透明農場”“數字花卉”“電商+網紅”等鄉村產業數位化發展典型套用場景,開展了數字鄉村“一張圖”等智治新模式實踐探索,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教育、人社向基層和鄉村不斷延伸,為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有益借鑑。黨的二十大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強調要加快建設網路強國、數字中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等,同時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數字鄉村作為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又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未來五年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也必將開創數字鄉村發展的新局面。我們要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路強國的重要思想,紮實推動數字鄉村開創新局面,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新動能。
附屬檔案2021年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評價基本結論和主要數據
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委託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在連續三年開展的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監測評價工作基礎上,試行開展了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評價工作。本次評價數據採取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自願填報,市(地、州)、省(區、市)農業農村市場信息化部門逐級審核把關的方式獲得,共收集到 2708 個縣(市、區)2021 年的基礎指標數據。經審核、清洗,納入本次評價的有效樣本縣(市、區)為 2660 個,基本覆蓋全國所有涉農縣域,其中東部地區1759 個、中部地區 853 個、西部地區 1048 個,覆蓋 49.7 萬個行政村(含農村社區)。評價指標如表 1 所示。
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等11 個省份;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 8 個省份;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 12 個省份。
表 1 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試行)
一、全國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超過 39%2021 年全國數字鄉村發展水平2達到 39.1%,其中東部地區為 42.9%,中部地區為 42.5%,西部地區為 33.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12 個省份,如表 2 所示。
表 2 數字鄉村發展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3
二、農業生產信息化加快發展農業生產信息化率由大田種植信息化率、設施栽培信息化率、畜禽養殖信息化率和水產養殖信息化率構成,權重根據各行業產值占比動態調整。2021 年全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為 25.4%,較上年增長了 2.9 個百分點。分區域看,東、中、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分別為 29.2%、33.4%、19.1%。分省份看,如表3 所示,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13 個省份。
表 3 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
分行業看,畜禽養殖信息化率為 34.0%,繼續在四個行業中保持領先,設施栽培、大田種植、水產養殖的信息化率分別為25.3%、21.8%和 16.6%。分品種看,大田種植方面,在監測的 13 個大田作物品種(類)中,小麥、稻穀、棉花三個大宗作物的生產信息化率相對較高,分別為 39.6%、37.7%和 36.3%,玉米相對較低,為 26.9%。畜禽養殖方面,在監測的 4 個主要畜禽品種(類)中,生豬和家禽養殖的信息化率分別為 36.9%和 36.4%,均高於畜禽養殖行業整體水平。水產養殖方面,在監測的 4 個主要水產品種(類)中,蟹類的生產信息化率最高,為 23.6%;蝦類和魚類則分別為 21.6%和 20.9%,均高於水產養殖行業整體水平;貝類仍相對較低,僅為 6.0%。
三、農產品電子商務蓬勃發展
(一)通過網路銷售的農產品占比達到 14.8%2021 年農產品網路銷售額占農產品銷售總額的 14.8%4。分區域看,東部沿海省份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繼續走在前列,中部和西部地區緊隨其後,東部地區農產品網路銷售額占比為17.7%,中部地區為 15.6%,西部地區為 10.6%。分省份看,如表 4 所示,農產品網路銷售額占比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12 個省份。表 4 農產品網路銷售額占比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省(區、市) 農產品網路銷售額占比(%) 省(區、市) 農產品網路銷售額占比(%)上海 19.4 湖北 21.8江蘇 26.1 湖南 17.6浙江 42.1 廣東 27.5安徽 22.4 陝西 15.8福建 15.8 甘肅 16.3江西 15.3 寧夏 15.0
(二)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為 24.7%隨著國家和地方、公共和自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4農產品網路銷售額指 2021 年通過公共網路交易平台(包括第三方平台、自建網站和直播電商等)實現的農產品及其初級加工製品(指在農業活動中直接獲得的,以及經過加工但未改變其基本自然性狀和化學性質的產品)的銷售額,包括了各種網路銷售方式。農產品網路銷售額占比指農產品網路銷售額占農產品銷售總額的比重。相關數據採取抽樣方式獲得,抽樣範圍為各地區主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平台的持續完善,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套用網際網路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實現了質量安全追溯。2021 年通過接入自建或公共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台,實現質量安全追溯的農產品產值占比為24.7%,較上年提升 2.6 個百分點。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為 31.8%,中部地區為 22.9%,西部地區為 17.1%。分省份看,如表 5 所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10 個省份。表 5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省(區、市)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 省(區、市)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北京 27.5 福建 34.3天津 31.4 湖北 36.6上海 87.3 湖南 28.2江蘇 52.1 廣東 33.5浙江 67.1 西藏 28.3分行業看,如圖 1 所示,畜禽養殖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提升迅速,已經超過設施栽培,達到 33.0%;設施栽培、水產養殖和大田種植分別為 31.6%、23.4%和 19.0%。圖 1 2020-2021 年分行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從縣域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有 921 個,占有效樣本縣(市、區)的 34.6%。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率為 57.2%,前 500 的為 44.0%。
四、鄉村治理數位化高位推進
(一)“三務”網上公開行政村覆蓋率為 78.3%2021 年“三務”網上公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 78.3%,較上年提升 6.2 個百分點。其中,黨務、村務、財務分別為 79.9%、79.0%、76.1%。分區域看,東部地區“三務”網上公開行政村覆蓋率為78.4%,中部地區為 83.8%,西部地區為 72.3%。分省份看,如表 6 所示,“三務”網上公開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7 個省份。表 6 “三務”網上公開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省(區、市) 覆蓋率(%) 省(區、市) 覆蓋率(%)天津 95.3 山東 81.9內蒙古 89.0 湖北 98.7吉林 79.0 湖南 98.9上海 100.0 廣東 94.7江蘇 100.0 重慶 95.4浙江 99.9 四川 80.5安徽 99.5 甘肅 90.0福建 79.7 寧夏 95.0江西 88.9 -- --從縣域看,“三務”網上公開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共有 1855 個,占有效樣本縣(市、區)的 69.7%。其中,1732 個縣(市、區)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三務”網上公開行政村覆蓋率— 30 —為 98.8%,前 500 的為 95.6%。
(二)公共安全視頻圖像套用系統行政村覆蓋率為 80.4%2021 年公共安全視頻圖像套用系統行政村覆蓋率為 80.4%。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為 83.9%,中部地區為 83.4%,西部地區為72.3%。分省份看,如表 7 所示,公共安全視頻圖像套用系統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18 個省份。
表 7 公共安全視頻圖像套用系統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省(區、市) 覆蓋率(%) 省(區、市) 覆蓋率(%)北京 92.5 河南 83.7天津 87.7 湖北 97.3上海 100.0 湖南 88.4江蘇 99.7 廣東 87.2浙江 98.2 廣西 86.4安徽 98.1 重慶 91.2福建 93.0 四川 83.1江西 83.2 貴州 81.0山東 81.7 新疆 82.5從縣域看,公共安全視頻圖像套用系統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共有 1919 個,占有效樣本縣(市、區)的 72.1%。其中,1779 個縣(市、區)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公共安全視頻圖像套用系統行政村覆蓋率為 97.2%,前 500 的為 96.2%。
(三)全國縣域涉農政務服務線上辦事率為 68.2%2021 年全國縣域社會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勞動就業、農村土地流轉、宅基地管理和涉農補貼等六類涉農政務服務事項綜合線上辦事率達 68.2%。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為 72.5%,中部地區為 71.8%,西部地區為 62.3%。分縣域看,全國已有超過 85%的縣(市、區)社會保險業務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業務實現了線上辦理;超過 70%的縣(市、區)勞動就業業務實現了線上辦理。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政務服務線上辦事率為 95.5%,前 500 的為 88.6%。
(四)村級線上議事行政村覆蓋率為 72.3%村級線上議事是指通過“智慧村莊”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微信群、QQ 群等信息化平台對村級事務進行討論或決策,為村級組織落實基層民眾自治制度提供了信息化支撐。2021 年全國村級線上議事行政村覆蓋率為 72.3%。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為 75.9%,中部地區為 75.4%,西部地區為 64.0%。分省份看,如表 8 所示,村級線上議事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14 個省份。
表 8 村級線上議事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
省(區、市) 覆蓋率(%) 省(區、市) 覆蓋率(%)北京 97.1 山東 73.0上海 100.0 湖北 95.7江蘇 99.6 湖南 85.9浙江 95.5 廣東 91.1安徽 97.9 重慶 92.6福建 77.4 四川 73.8江西 75.9 寧夏 75.4從縣域看,村級線上議事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有 1765 個,占有效樣本縣(市、區)的 66.4%。其中,1671 個縣(市、區)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村級線上議事行政村覆蓋率為98.2%,前 500 的為 94.4%。
(五)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行政村覆蓋率為 79.7%2021 年全國已經建設了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的行政村占比為 79.7%。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為 78.9%,中部地區為 83.5%,西部地區為 76.4%。分省份看,如表 9 所示,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13 個省份。
表 9 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
省(區、市) 覆蓋率(%) 省(區、市) 覆蓋率(%)北京 99.0 湖北 99.6上海 100.0 湖南 94.1江蘇 99.6 廣東 90.4浙江 97.6 重慶 93.5安徽 97.1 四川 82.9福建 91.2 貴州 85.0江西 83.2 -- --從縣域看,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有 1985 個,占有效樣本縣(市、區)的74.6%。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行政村覆蓋率為 98.0%,前 500 的為 96.1%。
五、鄉村信息服務體系持續完善
(一)村級綜合服務站點行政村覆蓋率為 86.0%近年來,各地整合利用現有設施和場地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完善村級綜合服務站點,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或者支撐開展黨務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事業服務。截至 2021 年底,全國已建有村級綜合服務站點的行政村共 42.8 萬個,共建有村級綜合服務站點 48.3 萬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 86.0%。分區域看,東部地區村級綜合服務站點行政村覆蓋率為 87.0%,中部地區為89.1%,西部地區為 81.2%。分省份看,如表 10 所示,村級綜合服務站點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18 個省份。
表 10 村級綜合服務站點行政村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
省(區、市) 覆蓋率(%) 省(區、市) 覆蓋率(%)北京 87.8 湖北 86.0河北 91.2 湖南 96.4吉林 93.8 廣東 91.5上海 100.0 廣西 96.1江蘇 100.0 重慶 95.4浙江 99.2 四川 86.7安徽 98.5 雲南 86.3福建 86.2 甘肅 91.0江西 93.4 寧夏 93.2從縣域看,全國已有 1828 個縣(市、區)實現村級綜合服務站點全覆蓋,占有效樣本縣(市、區)的 68.7%。行政村覆蓋率超過 90%的縣(市、區)有 1969 個,占有效樣本縣(市、區)的 74.0%。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村級綜合服務站點行政村覆蓋率為 95.5%。
(二)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率為 61.3%截至 2021 年底,全國接受信息化農技推廣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數量總計 223.3 萬個,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率為 61.3%。分區域看,東部地區農技推廣— 34 —服務信息化率為 67.5%,中部地區為 60.5%,西部地區為 55.0%。分省份看,如表 11 所示,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 14 個省份。
表 11 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
省(區、市) 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率(%) 省(區、市) 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率(%)內蒙古 63.2 江西 61.7吉林 72.5 湖北 68.2上海 95.5 湖南 66.6江蘇 94.3 廣東 78.5浙江 83.5 重慶 70.8安徽 79.9 甘肅 61.6福建 64.5 寧夏 76.8從縣域看,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縣(市、區)有 1390 個,占有效樣本縣(市、區)的 52.3%。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率為 82.5%,前 500 的為 80.6%。
六、信息化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
(一)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社會資本投入縣均超3000 萬元據測算,2021 年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財政投入占國家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的 1.8%。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各地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數字鄉村,財政資金“四兩撥千金”的撬動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如圖 2 和圖 3 所示,
2021 年全國用於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社會資本投入為 954.6 億元,縣均社會資本投入 3588.8 萬元、鄉村人均投入 135.2 元,分別比上年— 35 —增長 17.2%和 24.0%。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社會資本投入 562.4 億元,占全國社會資本投入的 58.9%,縣均投入 7410.0 萬元,鄉村人均投入 231.8元;中部地區投入 193.8 億元,占全國的 20.3%,縣均投入 2272.0萬元,鄉村人均投入 80.2 元;西部地區投入 198.4 億元,占全國的 20.8%,縣均投入 1893.1 萬元,鄉村人均投入 89.4 元。圖 2 2019-2021 年全國及分地區縣均社會資本投入圖 3 2019-2021 年全國及分地區鄉村人均社會資本投入分省份看,縣均社會資本投入位居全國前 10 名的省份如表 12所示,鄉村人均社會資本投入位居全國前10 名的省份如表13 所示。
(二)全國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內設信息化機構覆蓋率為92.6%2021 年全國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設定了承擔信息化工作的行政科(股)或信息中心(信息站)等事業單位的占比為 92.6%,比上年提升了 14.6 個百分點。具體看,有 83.9%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為所在縣級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機構成員單位,較上年提升 3.1 個百分點;有 80.2%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成立了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機構,較上年提升 4.9 個百分點;有 76.1%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設定了承擔信息化工作的行政科(股),較上年提升3.4 個百分點;有 49.2%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設定了信息中心(信息站)等事業單位,較上年提升 4.1 個百分點。分區域看,東部地區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內設信息化機構覆蓋率為 94.7%,中部地區為 93.3%,西部地區為 90.4%。從縣域看,數字鄉村發展水平全國前 100 的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內設信息化機構覆蓋率為 100%,前 500 的為 98.8%。
內容解讀
《報告》全面總結 2021年以來數字鄉村發展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涵蓋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智慧農業、鄉村新業態新模式、鄉村數位化治理、鄉村網路文化、鄉村數字惠民服務、智慧綠色鄉村、數字鄉村發展環境等8個方面內容,並試行評價各地區數字鄉村發展水平,為數字鄉村建設推動者、實踐者和研究者提供參考。
總體上看,近年來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截至2022年底,5G網路覆蓋所有縣城城區,實現“村村通寬頻”“縣縣通5G”。鄉村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農村電商繼續保持鄉村數字經濟“領頭羊”地位,2022年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達2.17萬億元。從2022年試行開展的數字鄉村發展水平評價結果看,智慧農業建設快速起步,農業生產信息化率提升至25.4%;鄉村數位化治理效能持續提升,全國六類涉農政務服務事項綜合線上辦事率達68.2%;數字惠民服務紮實推進,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服務的村級綜合服務站點增至48.3萬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