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救災外交:1949-2016

中國救災外交:1949-2016

《中國救災外交:1949-2016》是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救災外交:1949-2016
  • 作者:何章銀 
  • 譯者:王茵 馬明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04月 (1版1次)
  • 頁數:375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80358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救災外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國際救災合作,以期應對災害威脅,減輕災害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救災外交同樣可以重塑國家形象,改善國際關係。救災外交也將影響國際關係(國際合作與國際衝突),成功的救災外交將促進國際合作,改善國際關係,失敗的救災外交將導致國際衝突,引發國際危機。
中國自1980年開始接受國際援助,中國救災外交蹣跚前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國際減災十年”為契機,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救災;進入21世紀,中國救災外交取得巨大進步,特別是以2004年印度洋海嘯、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為契機,中國展開了全方位救災外交。
本書從中國救災外交的歷史考察、現狀評估和未來展望展開論述。中國救災外交形式多樣,主要包括聲援慰問、協商合作、救災演習與救災支援。中國救災外交參與機制涵蓋從聯合國機制、區域機制(亞洲機制)、次區域機制(東亞機制與上合機制)、三邊機制(包括中俄印三國機制與中日韓三國機制)到雙邊機制等多種機制。中國救災外交的實施提升了中國國家形象,加深了中國同周邊國家的合作,拓寬了中國全球外交視野;但也還存在法律機制不健全、技術裝備不完善與政治因素的干擾幾方面的障礙。為了更好地推進救災外交,中國需要創造合適的條件,包括理論的發展、機制的建設與硬體的完善等。在救災外交策略方面,要以救災合作為契機,搭建溝通平台、改善國際關係、提升國家實力(特別是軟實力)。因此,中國救災外交應積極主動有為,尋求救災外交話語權,在全球範圍內謀劃布局。

作者簡介

何章銀,男,湖北十堰人,法學博士,長江大學法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國際救災合作與救災外交等領域的研究。
在《太平洋學報》《社會主義研究》等雜誌發表了《救災外交的特點和功能探析》《東亞救災合作機制建構的動因、特點及阻力研究》等多篇論文。
主要參與的項目有: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的中國東南周邊地區安全機制構建研究”、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亞太地區救災合作機制建設對策研究”、2015年民政部委託項目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