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分為五編,共20章。第一編從農村和城市經濟等關鍵領域討論改革開放的起步。第二編從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企業改革、外向型經濟發展等方面敘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歷程。第三編討論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改革在內重要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第四編從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和“
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敘述新時代的全面對外開放。第五編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期背景下,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性成就,並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改革開放進行展望。
作品目錄
第一編 改革開放起步 | 第二編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第三編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 |
---|
第一章 農村經濟改革 第二章 城市和巨觀經濟改革 第三章 對外開放 | 第四章 外向型經濟發展 第五章 勞動力轉移與就業體制改革 第六章 國企制度創新與資本市場發育 第七章 土地制度改革 第八章 探索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 | 第九章 經濟建設和體制改革 第十章 政治建設和體制改革 第十一章 文化建設和體制改革 第十二章 社會建設和民生事業 第十三章 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 第十四章 國防和軍隊改革 第十五章 黨的建設及其制度改革 |
第四編 新時代全面對外開放 | 第五編 兩個“一百年目標”的交匯 |
---|
第十六章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和實施 第十七章 全球化逆風下的主動開放 第十八章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第十九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第二十章 打贏脫貧攻堅戰 |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實行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造成了勞動和生產積極性不足、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經濟結構失調等諸多弊端。特別是一系列政治運動干擾了經濟建設的正常進行,使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前30年裡中國經濟落後於世界的發展潮流,未能實現對已開發國家的趕超,仍然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這一時期的“
大躍進”和十年“
文化大革命”對國民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害,最終使這一時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甚微。到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全國農村有約2.5億人口未能解決溫飽問題,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
改革開放的歷程與成就最終證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中國,只有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前提下實行改革開放才能夠消除貧困。於1978年始,經濟體制改革率先從農村起步,通過調動勞動和生產的積極性顯著增加了農產品產量和農民收入,降低了貧困發生率;隨後改革推進到城市部門,通過價格改革和發育市場、搞活國有企業和發展非公有經濟,加快了經濟成長速度;與此同時,對外開放以多種方式漸進地得到推進。上述改革開放措施,針對計畫經濟體制弊端,從改善微觀激勵機制入手,進而賦予企業和農戶自主配置生產要素的權利,在不斷消除阻礙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流動的體制障礙的條件下,資源重新配置帶來效率的改進,也通過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擴大貿易,把資源比較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力。在改革開放40餘年中,中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顯現出歷史性跨越的特點,實現了進入世界科技前沿行列的飛躍。
該書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把中國共產黨與世界上其他政黨區別開來的試金石。世界發展經驗和教訓表明,經濟成長、技術變遷和經濟全球化,總體上無疑都具有做大蛋糕的作用,卻並不能自動產生分好蛋糕的效果,即不存在所謂收入分配的“
涓流效應”。西方政治家出於選票動機,採取民粹主義的政策,在競選中往往對福利和民生競相承諾,當選後要么口惠而實不至,或者乾脆無法兌現諾言;要么導致過度福利化,既傷害激勵機制又難以持續。只有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體制機制建設和政策體系安排,堅持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有機統一,才能打破這個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兩難。
從毛澤東主席到鄧小平同志,在不同的年代都強調中國應該對於人類做出比較多的貢獻。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習近平同志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被寫入多個聯合國檔案。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兩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一系列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中國為人類社會發展、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該書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2021年度重大科研成果。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謝伏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主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巨觀經濟政策、公共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