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擴散效應
- 外文名:spread effect
簡介,物理學意義,經濟學意義,其他信息,
簡介
所謂的“回波效應”是指經濟活動正在擴張的地點和地區將會從其他地區吸引淨人口流入、資本流入和貿易活動,從而加快自身發展,並使其周邊地區發展速度降低;
物理學意義
在物理學中,擴散效應是在極化效應後產生的,指將人、財、物、信息等自然、社會、精神的因素在城市高度凝聚激發出更高的能量後強烈地擴散出去,發生了能量輻射效益,並使自己在空間上得以不斷擴大為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群乃至城市帶。
經濟學意義
岡納·繆爾達爾和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對增長極的運行機製作了補充。繆爾達爾(G.myradal)在其《進退維谷的美國:黑人問題和現代民主》中提出“循環的或積累的因果關係”原理,即“累積的地區增長和下降”理論,並在《經濟理論和不發達地區》(1957年)和《亞洲戲劇:各國貧困問題考察》(1968年)等著述中,使用“回波”和“擴散”概念,說明經濟發達地區(增長極)對其它落後地區的雙重作用和影響,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論以及相應的政策主張,豐富和發展了區域經濟和增長極理論。
繆爾達爾認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各種因素(其中包括產出與收入,生產和生活水平,制度和政策等六大因素)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循環積累的非均衡發展過程。任何一個因素“起始的變化”會引致其它因素相應變化,並促成初始因素的“第二級強化運動”。如此循環往復的累積,導致經濟過程沿初始因素髮展的方向發展,進而提出兩種循環積累因果運動及其正負效應:
一種是發達地區(增長極)對周圍落後地區的阻礙作用或不利影響,即“回波效應”,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向增長極的回流和聚集,產生一種擴大兩大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運動趨勢;
另一種是對周圍落後地區的推動作用或有利影響,即“擴散效應”,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發展階段上從增長極向周圍不發達地區的擴散,從而產生一種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的運動趨勢。
同時,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回波效應總是先於和大於擴散效應,因為一個區域的發展速度一旦超過了平均發展速度,這一地區就獲得了連續積累的競爭優勢,市場的力量通常傾向於增加而不是減少區域經濟差異,即在市場機製作用下,發達地區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對自己有利的因素,而落後地區則不斷積累對自己不利的因素。因此由於循環積累因果的作用使經濟在空間上出現了“地理二元經濟”結構:即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同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