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 定義: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經過合作化的道路,把分散的個體手工業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的過程
中國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即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簡介 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
手工業生產合作是對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形式。1950年7月召開的中華全國合作工作者第一次代表會議,明確了組織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目的是,聯合起來,湊集股金,建立自己的供銷機構,去推銷自己的產品,購買原料和其他生產資料,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1951年和1952年,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先後兩次召開全國手工業...
絕大多數手工業者也加入了手工業集體經濟組織。這標誌著1956年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基本完成。黨和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已經建立起來。採用多種形式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一條獨創性經驗,黨開創了...
《組織、技術與效率:浙江省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研究》是2020年10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麟。內容簡介 本文以浙江省檔案館館藏檔案和地方文獻為主要資料,對浙江省1953—1956年期間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背景、過程及結果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在手工業基礎設施落後、資金短缺等客觀因素制約下,將個體手...
在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面,中國共產黨採用了與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相同的基本原則,並根據個體手工業的特點,採取了由手工業勞動者從供銷方面組織起來的供銷合作小組,發展到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到完全的社會主義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循序漸進的步驟和形式(見中國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
明代中葉後,官府手工業漸趨衰落,民間手工業不斷發展。清代前期,民營礦場及木場中吸收大批破產農民勞動,而絲織、冶鐵、制瓷等行業中的一些生產者不再直接與消費者往來,產品由商販運往國內外市場銷售。辛亥革命以後,民間手工業有一定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間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走合作化的道路。
1956年2月16日,國家計委提出《國民經濟十五年遠景規劃綱要》,要求“到1967年,完成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完成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完成對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階級和產生階級的根源;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使國家強盛,使人民生活富裕。” 這是一個宏偉的目標,但脫離中國實際甚遠。第二,...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以前,一般都存在多種經濟成分,既有個體私有制,又有資本主義私有制。這兩者是有原則區別的,因此改造時必須採取不同的政策。中國資本主義的改造是採取和平贖買的方式實現的,而對於個體經濟,則採取互助合作的方式達到改造的目的。就改造的外延而言,包括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漁業...
四十多年來,總社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有關手工業和集體經濟的方針政策,在促進手工業合作化和幫助城鎮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手工業合作化時期,貫徹執行黨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政策,協助政府領導和組織完成了手工業合作化的歷史任務,促進了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此後一段時間,由於受...
中共江西省委關於當前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工作的指示(1956年1月28日)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關於深入地開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宣傳教育工作的意見(1956年2月3日)中共江西省委批轉省委十人小組召開的區黨委、地、市委對資改造五人小組長座談會關於當前我省對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工作中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
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的過渡,所以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所在,但前文提到的社會主義改造需要經過一些階段。因為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需要具備一系列必要條件。1 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2 全體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新人。3 全體社會成員的...
《中國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是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薛暮橋。內容簡介 中國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書名。薛暮橋等著。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全面論述中國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著作。共分四章。從國營經濟的發展、農業及手工業的改造、資本主義的改造,一直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大躍進,...
②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採取外交上不承認、經濟上禁運、軍事上威脅的政策,而蘇聯對中國建設進行大量支援,從而促使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歷史經驗 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第二,採取積極引導...
三大改造和一五計畫 1952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澤東的建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在過渡時期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大聯歡 《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大聯歡》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導演的一部紀錄片電影。劇情簡介 1956年1月15日,北京市20萬人會集到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聯歡大會。北京市市長彭真講話。農民、手工業者和工商業者在天安門廣場表演節目。
從1953年開始,中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三大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到1956年,中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建設與失誤 主條目: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中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取得了巨大的...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渡時期總路線又稱“一化三改”或“一體兩翼”。1952年9月,毛澤東提出“中國怎樣從現在...
我國在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也對個體手工業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與城鄉人民生活有密切關係,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的比重。新中國建立初期,全國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工人據估計約有1500萬至2000萬人,直接賴以維持生活的,在5000萬人以上。這表明它仍然是—個龐大的就業群體。另據統計,1949年,中國全部工業...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國的發展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抗美援朝渴望結束;土地改革的任務已在全國範圍內基本完成。特點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特點是 “一化三改”、“一體兩翼”。也就是說總路線的主體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兩翼是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條總路線...
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經過了從供銷小組、分散生產聯合經營等低級形式到手工業合作社的高級形式、從小規模的手工業合作社到規模較大的手工業合作社的發展過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經過了從加工訂貨、統購包銷到部分的公私合營再到全行業的公私合營的發展過程。同時,三大改造又是相互聯繫配合起來進行...
集體所有制是部分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形式之一。中國最早是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而建立起的集體所有制經濟。集體所有制指生產資料歸一定範圍的勞動民眾共同所有,它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一種形式。與國有制相比,集體所有制的不同特徵主要是生產資料公有的範圍不同。
以重工業為核心是這一時期工業化的鮮明特色,由於中國的工業化基礎十分薄弱,蘇聯式的工業化道路能幫助中國在較短時期內快速建立全面工業化的基礎,將中國由自給自足的農業國轉變為現代化的工業國,此外,新政權急需發展的國防工業也需要重工業的支持。在社會主義改造方面,一五計畫規定:要建立對農業、手工業、私營工...
根據上述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逐步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規定,關於用經濟計畫指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改造、使生產力不斷提高的規定,關於優先發展國營經濟、鼓勵和指導資本主義經濟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規定,並不是空談,而是我們正在實現著的活生生的事實。全國的勞動人民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
其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前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