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月)

1956年,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農民、手工業勞動民眾個體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轉變成為勞動民眾集體所有的公有制。資本家所有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基本上轉變為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加上國營經濟在有計畫經濟建設中的巨大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全民所有制和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這兩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已經居於絕對統治的地位。反映到各種經濟成分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上,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基本上屬於社會主義性質的公私合營經濟合計為92.9%,占國民收入的絕大多數。在農村,基本上實現土地公有,全國96.3%的農戶加入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起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絕大多數手工業者也加入了手工業集體經濟組織。這標誌著1956年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基本完成。黨和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已經建立起來。採用多種形式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一條獨創性經驗,黨開創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社會主義改造的結果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工農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人民民主政權更加鞏固,並由此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基於那時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尤其是各社會主義國家都普遍接受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後期也出現一些缺點和偏差。對於出現的這些問題和偏差,黨在實際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有所覺察,並在1956年黨的八大前後提出一些比較符合實際的調整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