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曲藝》是201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庚,陶鈍,沈彭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戲曲、曲藝
- 作者:張庚、陶鈍、沈彭年
-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 頁數:161 頁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00091240
- 叢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名家文庫
《中國戲曲、曲藝》是201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庚,陶鈍,沈彭年。
另外,也有根據雜劇、傳奇、話本、曲藝等形式改編、移植的。清代地方戲的題材可分為歷史戲、婦女戲、愛情婚姻戲、公案戲、神話戲和詼諧小戲以及無法歸類的戲。其中,歷史戲有《如意鉤》、《清河橋》、《陽平關》等,婦女戲有《花木蘭...
魏良輔,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於江蘇太倉南碼頭。為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崑曲(南曲)始祖。對崑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後人奉為“崑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聖”之稱。湯顯祖 (1550—1616),中國...
戲曲藝術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審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劇藝術等等,作為文化的觀念層面,構成某一種文化特色的價值體系。戲曲對於中國文化,意義尤其重大:不僅一般地形成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而且最終鑄成中國文化的...
同時,廣州、佛山等地結合實際,制定並實施《廣州市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工作方案》《佛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促進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佛山市粵劇曲藝傳承發展計畫(2017—2020年)》等。2018年12月,教育部認定華南理工大學粵劇傳承基地...
華亭曲子戲對研究中國戲劇史,民間小劇種的生成、蛻變及曲藝向戲曲的過渡具有“活化石”的探討價值。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迅速發展,華亭曲子戲受到了嚴峻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多元文化的滲透,信息網路、電視普及,娛樂方式的多樣化,...
常德絲弦是流行於洞庭湖一帶的民間曲藝,以揚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樂器為伴奏樂器,故稱“常德絲弦”。常德絲弦源於明代江、浙一帶流行的時調小曲。明清之際,攜伎往來貿易的商賈將這些時調小曲傳入常德,與常德方言融合,逐漸...
安慶是中國較早接受現代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同時安慶還是享譽世界,極具地方特色的戲劇——黃梅戲的故鄉。程長庚紀念館,位於安慶潛山縣,館內珍藏三百多件珍貴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再現了京劇藝術的發展興盛歷程。此外,還有程...
中國戲曲、曲藝 《中國戲曲、曲藝》是201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庚,陶鈍,沈彭年。
曲藝是中國說唱藝術的總稱。曲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曲種,各地流行的曲藝形式,具有各自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音樂曲調和表演方式,因而構成了品種繁多、藝術特徵各不相同的曲藝曲種。大致可分為:評話類曲種,相聲類曲種,快板類...
南宋,主要演出諸宮調及雜劇,曲藝則數鼓詞。洪邁《夷堅志》載有越地演唱諸宮調的內容。雜劇流行於越州民間,或為祭神而演。王十朋《梅溪集》有"剡之市人,以崇奉東嶽為名,設盜跖以戲先聖"等語。鼓詞為宋時越中主要曲藝形式。陸游...
以及各地會館的先後建立,致使多種南北聲腔劇種也相繼流播四川各地,並且在長期的發展衍變中,與四川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從而促進了四川地方戲曲劇種——川劇的...
但表演者總是以第三人稱的身分來表示自己的態度,而不是以當事人本人的身分(第一人稱)來表現故事,因此.曲藝音樂的藝術表現,主要集中在對基本情緒和敘述有態度的表達上,他在劇情發展過程中比較客觀,感情變化、對比不象戲曲那樣強烈...
曲藝,1992年3月25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與影視學博士,中國內地 青年 導演、男演 員 ,2022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突出貢獻”2015年1月,主演喜劇愛情劇《天使快遞》,從此開始演藝事業...
天門說唱《石磉磴還田》、戲曲《心靈的密碼》,大型花鼓戲《茶緣》等精品多次在全國、全省文藝比賽和行業文藝匯演中獲獎。2010年,我市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稱號,2010年8月,天門市和彭市鎮均榮膺“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
同時,為貫徹文化部《關於加強戲曲、曲藝傳統劇目、曲目的挖掘工作的通知》,由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廣東省曲藝家協會、廣東省文化局共同組織對粵曲“八大曲本”的發掘整理工作,並於1964年出版了其中的《百里奚會妻》。此期間,一批粵刷名...
1954年,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與會的專家學者一致認可了這一名稱,正式把它定名為柳琴戲。文化特徵 唱腔 柳琴戲的音樂唱腔是在花鼓、肘鼓子、四句腔、溜山腔、鑼鼓沖子等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其全部唱腔由...
它傳承一段歷史文化和文物故事,特別是繼承了地方方言在演唱中的文化脈絡,有歷史價值,又有曲藝文化研究考古價值,被稱為是中國秦腔、眉戶戲發展史的重要參照,是西部戲曲史上的一枚“活化石”。娘娘壩李子園小曲的特點 李子園有歷史文化...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是1981年9月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戲曲曲藝詞典類工具書。《中國戲曲曲藝詞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第一部戲曲、曲藝專科辭書, 共收詞目五千六百餘條,近一百萬字。 ...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併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實際上...
曲藝價值 鳳陽花鼓具有開放性特點,它與多種民間藝術緊密相連,還催生了許多民間藝術種類。中國文化藝術便有雅俗之分,在中國戲曲史上,同樣也存在花雅兩部之分。而在這其中,鳳陽花鼓可以稱之為我國民間藝術之中的 “俗”“花”代表。
中國戲曲音樂是在中國民族音樂百花園的土壤中繁衍發展起來的,它與古典歌曲、民歌、曲藝音樂、民族器樂等音樂門類一樣,共同創造出絢麗多彩的中國民族音樂。比起前者,它的內涵及外延,形式與內容,風格與色彩,集中的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
2003年,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文化局為搶救民間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北京歌劇舞劇院、北京曲藝團、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在北京戲曲職業學院開設後備人才大尖班,王樹才同年考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表演專業,專業學習北京琴書的演唱、創作...
曲劇是在河南民間說唱藝術——鼓子曲(洛陽稱“洛陽曲子”,南陽稱“南陽大調曲子”)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劇種的藝術成果形成發展起來的。洛陽曲子與南陽大調曲子原本是一種庭堂、地攤坐唱形式,多是業餘演唱。清朝末年王鳳桐進行革新,將...
北京曲劇,唯一在北京這塊土地上誕生的北京地方戲曲劇種。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十年代初,是由魏喜奎為首的一代老藝術家創立的一個新興的劇種。由單弦牌子曲及北方民間曲調發展而來的戲曲劇種,原稱曲藝劇。發展 1949年4月,北京曲藝藝人...
蘇劇,江蘇省蘇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由花鼓灘簧與南詞、崑曲合流而成,流行於蘇南浙北城鄉。蘇劇其前身蘇灘原名對白南詞,俗稱“打山頭”,是一種圍坐清唱的曲藝形式。1912年對白南詞有了簡單的化裝表演形式,...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菏澤一帶,因其地...
四川曲劇又稱曲藝劇,是重慶市新興的戲曲劇種之一。是建國後由曲藝四川清音和四川揚琴發展形成的新劇種。流行於重慶以及除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藏族自治州以外的四川大部分地區。歷史沿革 40年代末,重慶曲藝藝人喻伯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