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和平共處模式

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刊登文章,稱中國的和平共處戰略及其對世界秩序的影響,文章指出,中國不再只是世界秩序的消極接受者,它已成為決定其他國際行為者在外交和防務政策方面做出何種選擇的關鍵因素。北京似乎將本國定位為一個政治方面的全球大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式和平共處模式
訊息背景,世界新秩序,挑戰舊模式,相關連結,

訊息背景

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刊登文章,稱中國的和平共處戰略及其對世界秩序的影響,文章指出,中國不再只是世界秩序的消極接受者,它已成為決定其他國際行為者在外交和防務政策方面做出何種選擇的關鍵因素。北京似乎將本國定位為一個政治方面的全球大國。中國通過最近在國防白皮書中重申的和平共處戰略實現了這一定位。

世界新秩序

推進中國版本世界秩序
這一戰略旨在改變其他國家國際行為的背景但不推動建立一個全新的世界秩序。中國版本的世界秩序建立在修正對現有聯合國體系闡述的基礎之上,提出了絕對主權和不干涉原則。這種和平共處戰略不需要中國擁有美國那樣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因為這種戰略依賴的是中國版本世界秩序的說服力,而不是推動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互動模式。
和平共處戰略突出了在目前的討論中被忽視的有關中國崛起的若干特點。這種討論聚焦於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這些實力在何種程度上增強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國際體系中投放力量的能力。還有,美中關係和對兩國進行比較也是這種討論中無處不在的一個特點。因此,關於中國的發展及其在國際體系中相對位置的三個特點往往被忽視。
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大國的地位擴展了二等強國和小國的行動空間。因為中國賦予它們除與美國結盟之外或取代與美國結盟的戰略夥伴關係,這使它們擁有了額外影響力。二等強國和小國能夠與中美都結盟而不必選邊站。
中國憲法規定,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的交流。這些原則與冷戰時期聯合國體系的規則相符,但北京根據本國在冷戰後的利益和世界觀而對這些原則的意義進行了闡釋。

挑戰舊模式

中國外交模式挑戰西方
在較實際的實施層面,中國式的和平共處涉及其外交關係中的五種行為。第一種行為是,僅在所牽涉的所有政府一致同意的基礎上與其他國家接觸。這與西方支持的一旦發生嚴重侵犯人權行為並危及國際和平穩定、可在未經當事國政權同意的情況下由聯合國批准干涉的做法相反。第二,不鼓勵在國際體系中為衝突管理使用武力。第三,鼓勵各國奉行最適合本國歷史和政治體制的國家發展模式。第四,不對其他政權評頭論足,鼓勵與所有國家合作,以此作為促進所有國家繁榮的最佳途徑。第五,鼓勵世界多元化。
中國政府的2013年國防白皮書———就像以往諸多白皮書和外交政策聲明一樣———將和平共處作為維護其首要安全利益的主要工具。這種一貫性明顯表明,今後中國將繼續把和平共處作為維護國家利益的主要戰略。
從西方角度看,北京提出的世界秩序模式對既有的國家實踐構成了一些挑戰。中國在全球所有地區的經濟網路和政治—戰略關係表明,在遍及全球的美國同盟體制之外,中國式和平共處模式正在形成。中等國家和小國通常歡迎這種與西方模式不同的替代品。這種挑戰促使華盛頓及其盟友集中精力來振興經濟、金融能力以及合作夥伴關係,從而與中國展開競爭。

相關連結

1984年10月1日,鄧小平同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慶祝典禮上說,我國長期實行對外開放,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上一切國家建立發展外交關係和經濟關係。
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再重申,我國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鄧小平同志於1989年10月27日在同泰國總理差猜的談話中說:“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應當作為指導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國際政治準則”。在這之前,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我們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這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但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而且也是國標政治和經濟秩序粗以建立的基礎。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有強大生命力 三十多年來,國際風雲變幻多端。中印、中緬於1954年共同倡導的互相薄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浸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受了歷史的嚴峻考驗,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生命力,產生日益深遠的影響,並已成為指導國際關係的普遍準則,維護世界和平、反對貓權主義的有力武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