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是隸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全國建築行業最大的綜合性研究和開發機構。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為成立於1953年的建築技術研究所,原隸屬於建設部。1956年5月1日,將“建築技術研究所”改為由建設部技術司領導的“建築科學研究院”。2000年由科研事業單位轉制為科技型企業。

截至2016年11月,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設有10餘個科研開發機構,下設14個全資或控股二級子公司,形成了集科研開發、科技服務、綜合設計、規劃、勘察、建設工程質量與產品檢測、高新技術及產品研發生產、工程承包為一體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截至2016年11月,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在職員工59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800餘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1800餘名,研究員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餘名,各類註冊執業資格人員1100餘名。1978年至2016年,已培養博士生84名、碩士生264名。

2013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經全年新簽契約額63.41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1.54億元;淨資產收益率15.47%;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115.45%。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外文名稱: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 總部地點:中國北京
  • 成立時間:1953年
  • 經營範圍:建築結構、工程抗震、地基基礎
  • 公司性質:國有企業
  • 公司口號:奉獻社會、追求領先、提升品質、和諧發展
  • 年營業額:51.54億元(2013年)
  • 員工數:5900餘人(2016年)
  • 主管部門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 現任院長王俊
  • 地址:北京市北三環東路30號
歷史沿革,應運而生,艱苦創業,恢復重建,改革春風,企業規模,人員編制,組織體系,合作交流,企業成就,科研成果,期刊成果,人才培養,資質證書,社會責任,文化傳統,核心價值,形象標誌,文化活動,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應運而生

1953年,是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畫的起始之年,大規模的建設項目在全國展開。建築工程部為了加強建築材料的試驗研究工作,於1953年10月,決定以建築工程部設計院的建築材料試驗室為基礎籌備建立研究所,當時僅有副所長1人和40名職工,其中工程師僅3名。辦公地址由北京東四山老胡同搬到西郊百萬莊。
1953年12月16日,建築工程部決定正式成立“建築技術研究所”。
1954年7月,建築技術研究所的職工隊伍發展到70人。在設備缺乏、技術人員不足、又無經驗的情況下,除接受委託試驗任務外,開始進行科研工作。同年,建築工程部華東設計公司所屬材料試驗所併入建築技術研究所,並將華東設計公司與南京工學院合辦的“中國建築研究室”移交建築技術研究所,改名為“建築技術研究所與南京工學院合辦中國建築研究室”。
1955年初,機構、人員不斷充實,增至170人,開展了14項專題研究工作,辦公地點由西郊百萬莊遷到北郊安外小黃莊。
1956年5月1日,將“建築技術研究所”改為由部技術司領導的“建築科學研究院”,此時全院人數為463人,其中工程師20人。

艱苦創業

1956年10月,建築工程部將該院改為由建築工程部直接領導,並將原建築組織與機械化施工研究所併入該院。
1957年,該院的各項工作開始步入正軌,方針任務日益明確。設有9個研究室,研究專題發展到39個。同年年底,國家建委相關研究機構併入該院。此時,院的總人數增至968人,工程師增至79人。還先後聘請了三位蘇聯專家來院進行技術援助。
1958年,院所屬機構進一步充實和發展,設有加筋混凝土結構室、綜合結構室、建築材料室、地基基礎室、城鄉規劃室、工業與民用建築室、建築理論與歷史室、建築物理室、採暖通風室、施工組織室、建築經濟室、市政工程研究所等12個研究室(所)。到1960年底,全院人數2800餘人,達到了該院人數的高峰。
1965年5月,建築工程部報請國家科委批准,決定將該院與部科技局合併,作為管理機構,對外用科技局和該院兩個單位名義,統一管理部的科學技術工作。該院設有8個研究所。
1965年以後,為支援三線建設,從該院調出200人,包括抽調100多人支援西南建築科學研究所、西北建築科學研究所、南市政工程研究所。這些人員成為當地的技術骨幹,有力地推動了西南、西北地區的建築科研工作。同時還抽調50人組建建材部地方材料研究所。
1966年,施工機具研究所遷往西安。並歸口管理西南、西北、中南建築科學研究所。

恢復重建

1966年,該院的科技工作方興未艾,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文化大革命的開始,使該院的科研工作受到了極大影響,該院的科研工作僅限於國防工程、“三線建設”和少量的科研項目。當時,該院參加的核試驗項目是一項鮮為人知的絕密任務。
1964年底至1971年底,根據建築工程部的部署,由該院負責,有關高等院校(同濟大學、哈爾濱建工學院、重慶建工學院)及設計單位參加,共同承擔了由黨中央直接領導的核子彈、氫彈爆炸現場試驗項目中有關核爆炸效應試驗任務。
1969年,機構下放中,該院機關搬遷到河南省武陟縣。絕大部分科技人員都下放到河南修武縣參加農業勞動,那些多年從事科研工作,對該院的發展做出貢獻的老專家也不例外。後期除留下少數人外,大多數被分配到各省市和基層施工單位,改行轉業。
1970年8月,國務院進行改革,精簡機構,軍代表宣布撤銷原在京事業單位,同時重新組建國家建委建築科學研究院(簡稱新機構。
1973年,恢復原建築科研部分的主要研究單位建制時,經國家建委報國務院批准,從該院下放的人員中陸續調回了一些技術骨幹,重新開展研究工作。
1977年12月,為了加強建築機械和施工技術的研究,國家建委決定,將施工機具技術研究所重新劃歸該院管理,並改名為建築機械化研究所,所址設在河北省廊坊。
1979年6月,國務院機構設定調整,成立國家建工總局。該院隸屬國家建工總局,並經國家科委批准,正式命名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1973年到1983年,該院開始進入調整恢復階段。1973年,原該院北郊的職工從西郊返回北郊恢復科研工作。儘管這期間院機構變化頻繁,隸屬關係多變。
20世紀70年代中期,根據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該院重點研究開發的高層建築結構體系,對該國大中城市興建大量高層建築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1975年2月,遼寧省海城地震後,該院籌建工程抗震研究所,專門開展強地震運動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後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建立了38個強震觀測台站;在北京地區40km直徑範圍內建立了強震遙測台網及數據處理系統;建立了國內外強震資料庫。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該院參與了唐山重建中的規劃方案和抗震研究。

改革春風

1983年4月,為了適應該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發布“關於調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組織機構的通知”,決定按業務性質將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調整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的四個直屬單位,即: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築技術發展中心、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建築設計院和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綜合勘察院。該院由建築結構所、地基所、抗震所、混凝土所、空調所、建築物理所、建築機械化所(設於河北省廊坊市)等研究所組成,院部辦公地址由北京市車公莊大街19號遷至安外小黃莊路9號。
1983年,重新調整後的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設立了建築結構、地基基礎、工程抗震、空氣調節、混凝土、建築物理、建築機械化以及電子計算中心等研究所和建築機具廠。
1984年,在中央經濟體制改革和建築業體制全面改革的推動下,該院開始了科研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
1984年,在完成國家和部委下達的重點科研任務的前提下,承擔了橫向契約(指科研以外的科技成果轉化契約)258項,工程套用收入達175萬元。
1985年3月,黨中央制定並頒布了《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對科研體制、方針、政策提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內容。
1985年,院的改革是從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簡稱“四技”)開始的。通過建立科研生產聯合體,以推行有償契約制和課題承包制為突破口,探索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途徑。
1988年,在三年探索、實踐的基礎上,院經過認真調研,適時調整發展戰略,提出了加強全方位技術開發,組織主要力量投入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方針,採取積極開拓業務範圍、組織科研人員深入國家重點工程,主動送技術上門等措施,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的步伐。到1990年,院技術開發交易額已名列北京市第10位,完成產值2764萬元。1991年以後,院領導認真總結了全方位開發的經驗,進一步提出了“科研、設計、施工”一體化和“技、工、貿”一體化的運行機制,把工作重點轉向發展規模經營,努力在發揮院的整體優勢上下功夫,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年產值從1991年的3000餘萬元到1996年的3億元,實現了又一次跨越。
1994年院主樓落成後,職能部門和大部分研究所遷入新主樓。
1995年,該院作為唯一的部屬研究單位,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作了題為“深化機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經驗介紹。
2000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套用開發型科研院所轉制為科技型企業的科技體制改革戰略部署,2000年10月1日,該院由科研事業單位轉製成為中央直屬的科技型企業。

企業規模

人員編制

根據2016年11月中國建研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在職員工59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800餘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1800餘名,研究員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餘名,各類註冊執業資格人員1100餘名,形成了研究、工程、管理各系列較完備的人才體系。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8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建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10人,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4人,國家千人計畫專家2人。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李引擎(專職)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人):張維岳王亞勇

組織體系

  • 綜述
根據2016年11月中國建研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設有建築結構研究所、建築抗震研究所、建築材料研究所、地基基礎研究所、建築環境與節能研究院、建築機械化研究院、建築防火研究所、建築設計院、研發中心等10餘個科研開發機構,下設14個全資或控股二級子公司,形成了集科研開發、科技服務、綜合設計、規劃、勘察、建設工程質量與產品檢測、高新技術及產品研發生產、工程承包為一體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 職能部門
職能部門:院辦公室、科學技術處、標準規範處、企業發展處、人事處、財務處、黨委辦公室、紀檢監察審計處、工會、離退休管理辦公室、後勤部
  • 院全資或控股公司
院全資或控股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築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建研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建築機械化研究院
  • 事業部
事業部:建築設計院、建築環境與節能研究院、建築工程檢測中心、建築防火研究所
  • 外埠機構
外埠機構:深圳分院、上海分院、西南分院、、天津分院、海南分院、廈門分院、西北分院、蘭州分院。
  • 研究機構
研究機構:建築結構研究所、地基基礎研究所、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建築環境與節能研究院、建築設計院、建築材料研究所、建築防火研究所、院建築工程檢測中心、院研發中心、院認證中心、院培訓中心、城鄉規劃院
  • 國家(部)級中心
國家(部)級中心:國家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空調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電梯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化學建材測試中心(建工測試部)、國家太陽能熱水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國家建築節能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設部防災研究中心、建設部供熱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築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部建築工程標準技術歸口單位、建設部空調淨化設備標準技術歸口單位、建設部機械設備與車輛標準技術歸口單位
  • 其他機構
其他機構:建築安全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房屋建築強制性標準諮詢委員會、全國混凝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電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升降工作平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建築施工機械與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暖通空調及淨化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建築幕牆門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建築節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合作交流

2013年,該院與日本、韓國、越南、印度等研究機構簽署了“亞洲熱泵蓄熱科技聯盟”合作協定書。與德國巴斯夫聚氨酯特種產品(中國)有限公司簽訂了“附有貼面材料的聚氨酯硬泡保溫板及系統性能研究”技術合作協定。與美國因諾維耐諾公司簽訂了“改性膨脹珍珠岩板的製備及套用”技術合作協定。
與俄羅斯建築科學研究中心、英國建築研究院集團、法國建築科學技術中心、德國建築技術研究院、美國可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新加坡建屋發展局、韓國建築技術研究院、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綠建委等科研機構就地基基礎技術、綠色建築評價體系、軟體研發、捷運防排煙系統、建築領域監測技術等進行了交流與合作。
主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提升建築節能標準邁向零能耗建築國際研討會”、第5次建築門窗遮陽係數測試方法國際研討會。作為中國國家代表參加了國際能源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結構混凝土協會、國際照明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的執委會會議、工作會議、年會和技術交流會議。
  • 加入的國際組織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加入的國際組織
序號
國際組織名稱
任職
1
國際預應力混凝土協會(FederationInternationaldelaPrecontrainte)
副主席
2
CIBW73工作委員會
成員
3
歐洲—國際混凝土協會(CEB)
榮譽會員
4
國際薄殼及空間結構協會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ShellandSpacialStructures
執委
5
ISO/TAG8
成員
6
國際建築師協會
理事
7
國際高層及居住建築協會
指導小組成員、會員
8
國際照明委員會採光技術委員會
執行委員
9
國際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協會
會員
10
國際製冷學會
委員會委員
11
國際標準化組織電梯、自動扶梯及自動人行道技術委員會
P成員國
12
亞洲火災科學學會
理事
13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工業發展組織
14
國際標準化委員會(ISO)
會員
15
國際結構與材料試驗協會(ReunionInternationaledesLaboratoiresetdessaodesMateriaux)
會員
  • 國外主要合作夥伴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的國外主要合作夥伴
序號
合作單位名稱
1
芬蘭技術研究院(VTT)
2
法國道橋研究院(LCPC)
3
法國國家建築科學技術中心(CSTB)
4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工業、研究機構(CSIRO)製造與基礎設施技術研究所(CMIT)
5
日本國土交通省建築研究所(BRI)
6
英國建築研究院(BRE)
7
韓國建築技術研究院(KICT)
8
越南建築技術研究院(IBST)
9
以色列國家建築研究院
10
新加坡建屋發展署(HDB)
11
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JICA)
12
日本東京大學
13
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
14
美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15
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
16
加拿大康庫迪大學
17
義大利全國抗震小組(GNDT)
18
義大利帕維亞大學(PaviaUniversity)
19
瑞典建築研究委員會BFR
20
挪威特隆漢姆大學
21
匈牙利建研院
22
波蘭建築機械化與採石研究所
23
羅馬尼亞中央土木工程設計研究院
24
朝鮮科學院建設建
材分院
25
俄羅斯建築科學研究中心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研究所
26
前蘇聯國家建委的建築研究單位(地基和地下構築物科學研究院、建築物理科學研究院、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研究院、中央工業建築物與構築物研究院、中央住宅定型與實驗性設計科學研究院、中央建築結構科學研究院、全蘇建築科技進步與情報研究院)

企業成就

科研成果

2013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在研科研項目397項,其中國家級90項,省部級65項。通過驗收和結題的其他各類科研項目103項,其中國家和省部級項目29項。全年共申請專利58項,獲得授權的專利45項,其中發明專利13項。2013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在編標準規範制修訂項目110項,其中國家標準53項,行業標準57項。
2013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經濟效益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全年新簽契約額63.41億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1.54億元;淨資產收益率15.47%;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115.45%。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部分科研獲獎
序號
完成單位
項目名稱
第一完成人
完成年份
獲獎情況
1
中國建築技術開發總公司
項目成本管理研究
李明高
1997
1998院青年科技成果二等獎
2
中國建築技術開發總公司
瀋陽夏宮水上世界工程綜合技術
鐘益村
1995
1995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3
中國建築技術開發總公司
QTJ4—25砌塊成型機
劉晉得
1993
1994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4
中國建築技術開發總公司
康樂宮嬉水樂園大跨度膠合木結構工程
張天舒
1990
1991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5
中國建築技術開發總公司
新型鋼框膠合板模板
施炳華
1989
1990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6
建築裝修研究所
水性防霉乳膠塗料
石玉梅
2001
建研院科技三等獎
7
建築裝修研究所
潮濕基面隔離劑套用施工技術
沈亦丁
1998
建研院科技三等獎
8
建築裝修研究所
水泥地面自流平材料套用研究
孫新鐵
1997
院青年科技二等獎
9
建築裝修研究所
建築飾面質量通病治理技術研究
劉建華、石玉梅
1996
建研院科技三等獎
10
建築裝修研究所
JX400混凝土界面處理劑、JX492聚合物水泥型瓷磚膠粘劑的研究
孫心鐵
1993
院青年科技二等獎
11
建築裝修研究所
濕固化型防水塗層產品及施工技術的研究

亦丁
1993
建研院科技三等獎
12
建築裝修研究所
化學建材測試及檢測技術
丁林寶
1991
建研院科技三等獎
13
建築裝修研究所
中高檔內牆建築塗料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
陳嘉楨
1990
建研院科技二等獎、上海市星火計畫二等獎
14
建築裝修研究所
KH—5彈性建築塗料
胡希華
1990
建研院科技三等獎
15
建築裝修研究所
丙烯酸聚氨酯建築罩面塗料的研製
薛玉林
1989
院青年科技二等獎
參考資料:

期刊成果

  • 《建築科學》
建築科學》創刊於1985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學術期刊,為月刊。
  • 《工程質量》
工程質量》雜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築業協會工程質量管理分會和國家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共同主辦。新廣總局首批認定的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為月刊。被住建部評為優秀期刊、是中國各大電子期刊資料庫核心期刊。
  • 《建築機械》
建築機械》雜誌是建設部主管、北京建築機械化研究院主辦的中國建築工程機械行業綜合性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建設部優秀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用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在國內同類期刊中發行量名列前茅。
  • 《建築機械化》
建築機械化》雜誌創刊於1980年,是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用戶工作委員會、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施工機械化分會和中國質量協會工程機械分會的會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建設部優秀期刊,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為月刊,在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建築機械化》雜誌是介紹工程機械、建設機械、機械化施工及行業信息的綜合性科技期刊,是國內同類刊物中創刊時間早、發行範圍廣、實用性強、影響力大的權威性期刊。
  • 《中國電梯》
中國電梯》雜誌是中國電梯協會會刊,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機械化分院主辦。主要報導國內外有關電梯、機械式停車場設備行業及其相關行業的科學理論、實踐研究成果、新技術,以及行業管理、行銷、資訊、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中國電梯》雜誌1990年創刊,自2003年起由月刊改為半月刊。截止到2009年8月15日,雜誌已出版了300期。多次獲得建設部與河北省優秀科技期刊獎。雜誌與美國、義大利、德國、日本、韓國、英國、巴西、西班牙、土耳其等10餘本國外雜誌建立了通訊雜誌關係。
  •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
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主管,中國建築學會和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共同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地震工程刊物。是工程抗震和地震工程專業綜合性科技期刊。
  • 《土木建築工程信息技術》
《土木建築工程信息技術》(季刊)是中國科協主管、中國工程圖學學會主辦的國家一級刊物,2009、年9、月創刊。、《土木建築工程信息技術》設定“技術研究”、“開發實踐”、“走進工程”、“套用交流”、“行業發展”、“BIM講堂”等欄目。

人才培養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是全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具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建築技術科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碩士研究生第一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基礎課,第二年返回該院跟隨導師完成課題及畢業論文;博士研究生在清華大學等高校選修課程。
2012年,教育部批准我院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為聯合培養博士生的合作單位。2012年,根據教育部下達的專項計畫,該院分別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每年招收土木工程學科領域的聯合培養博士生若干名。聯合培養博士生的生源優先從相關高校的直博生、碩轉博生源中選拔。
2003年經國家人事部和全國博士後管委會批准,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設立土木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後流動站依託該院岩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和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四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結合院承擔的重大科研項目開展科研工作,培養土木工程領域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
根據2016年中國建研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博士生導師27人和碩士生導師80餘人;1978年至2016年,已培養博士生84名、碩士生264名。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專業設定
一級學科
級學科
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博士、碩士)
1、地基基礎技術;2、樁基礎技術;3、地基處理技術;4、地下空間技術
結構工程(博士、碩士)
1、混凝土結構及預應力技術;2、高層建築結構3、大跨與特種結構;4、結構分析與計算機仿真
供熱、供燃氣、通風空調工程(博士、碩士)
1、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2、建築環境設備與系統;3、淨化空調與室內空氣品質
1、工程抗震;2、風工程;3、建築防火;4、建築安全評估與改造技術
建築技術科學(碩士)
1、建築熱工;2、建築光學;3、建築聲學
參考資料:

資質證書

根據2016年中國建研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全資和控股單位先後共取得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工程設計甲級、工程勘察甲級、各類專項設計和施工、工程監理甲級及施工圖設計檔案審查許可證等19種、27項資質,為該院各項技術進入市場提供了必要條件。
工程勘察與設計資質證書:工程勘察專業類岩土工程甲級、建築行業(建築工程)甲級、結構設計事務所甲級、建築行業(建築工程)甲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甲級、風景園林工程設計專項乙級
工程施工與監理資質證書: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壹級、地基與基礎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建築裝修裝飾工程專業承包壹級、鋼結構工程專業承包壹級、機電設備安裝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建築智慧型化工程專業承包壹級、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叄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甲級、房屋建築工程監理甲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承包工程
檢測與評估資質證書:地基基礎工程檢測、主體結構工程現場檢測、建築幕牆工程檢測、鋼結構工程檢測、見證取樣檢測、地質災害評估丙級
城鄉規劃編制資質證書:城鄉規劃編制甲級、城鄉規劃編制甲級
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資質證書: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企業
進出口資質證書: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企業

社會責任

2006年至2012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組織專家赴汶川玉樹地震舟曲土石流災區一線開展房屋應急評估,員工累計向災區捐款300餘萬元,自願交納特殊黨費33萬元;無償捐贈給什邡市實驗室各類儀器設備40餘台(套);汶川地震後,積極開展房屋抗震知識普及。
2013年至2014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組建了郭明義愛心團隊,開展賑災救危、捐資助學、義務植樹、志願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組派專家團隊參與中國援建獅子山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踏勘、設計、關鍵技術研究等工作;開展定點扶貧,派專家幫助山西省偏關縣進行規劃設計工作;向西藏日喀則地區開展“讓春風溫暖你”愛心募捐活動。

文化傳統

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觀:奉獻社會、追求領先、提升品質、和諧發展

形象標誌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主標誌以穩固的三角形為主形,緊密地結合了企業的行業特徵,而CABR的英文縮寫又以一組被維護在三角內建築的形式出現,表現了建研院的企業特點。標誌的徽章形結構更加強化了這些元素,而蔚藍色的主色運用則突出了企業的高技術含量。
院徽院徽

文化活動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為員工搭建展示個人才能的舞台。開展了桌球團體賽、多部門聯合消防演練、職工運動會、展愛心募捐活動、安全應急演練、攝影書畫展、演講比賽、主題徵文比賽、年植樹活動等活動。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院長:王俊
院黨委書記:李洪鳳
黨委副書記:馬建萍
總會計師:湯宏
副院長:許傑峰、王清勤、范聖權、李軍

歷任領導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歷屆領導
時間
院長
黨委書記
2016.04~2016.06
2014.09~2016.04
2009.10~2014.09
2007.04~2009.10
袁振隆
2006.12~2007.04
袁振隆
2006.05~2006.12
袁振隆
2005.09~2006.05
袁振隆
2004.09~2005.09
袁振隆
2002.10~2004.09
袁振隆
2000.11~2002.10
袁振隆
1998.10~2000.11
袁振隆
1997.05~1998.10
1995.03~1997.05
1993.04~1995.03
1992.01~1993.04
1989.02~1992.01
1986.06~1989.02
1985.10~1986.06
徐正忠
1983.05~1985.10
徐正忠
1976~1983.05
袁鏡身
袁鏡身
1973~1975
閆子祥
閆子祥
1971~1972
——
——
1965~1970
喬興北
1956~1965
倪弄畔、汪之力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