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涵生:木雕》通過對大師本人、親人、徒弟、友人的採訪,了解大師的工作場景、工作用具、個人喜好等工作生括背景,挖掘大師的設計理念、傳統技藝、本人絕活、工藝口決,以圖文並茂、圖文互動的方式,力爭使叢書具有史實紀錄的史料性、文獻性、專業性和理論性等多重價值,揭示工藝美術傳統技藝的真諦。
基本介紹
- 外文名:Masters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Lu Hansheng
- 書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涵生
- 作者:單存德 濮安國
-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4441974
- 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
- 頁數:160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為了搶救大師們的技藝、絕活,並使他們的經驗得到更好地傳承和推廣,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組織並聯合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等編輯出版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系列圖書50本,介紹各行業內有突出成就和貢獻的50位工藝美術大師。每本圖書通過對大師本人、親人、徒弟、友人的採訪,了解大師的工作場景、工作用具、個人喜好等工作生括背景,挖掘大師的設計理念、傳統技藝、本人絕活、工藝口決,以圖文並茂、圖文互動的方式,力爭使叢書具有史實紀錄的史料性、文獻性、專業性和理論性等多重價值,揭示工藝美術傳統技藝的真諦。
這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寶庭)》(單存德編寫)是其中一冊。
這本《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寶庭)》(單存德編寫)是其中一冊。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大師的手藝人生
第一節坎坷人生
第二節大器晚成
第二章大師的技藝與作品
第一節博採眾長厚積薄發
第二節愛崗敬業矢志不渝
第三節作品評述
第四節紅木小件雕刻的類別與技藝
第三章作品欣賞
第四章平凡人生璀璨藝術——大師評價
第一節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記吳麟昆老藝人的藝術生涯
第二節妙在“脫胎換骨”
第三節陸涵生雕刻技藝解析
第四節秀麗飄逸輕清灑脫
第五節陸涵生:紅木雕刻一代大師
第六節難忘陸涵生大師的教誨
第五章大師論藝
第一節師古人與師造化
第二節技法和構圖法則
第六章大師年表
後記單存德
前言
第一章大師的手藝人生
第一節坎坷人生
第二節大器晚成
第二章大師的技藝與作品
第一節博採眾長厚積薄發
第二節愛崗敬業矢志不渝
第三節作品評述
第四節紅木小件雕刻的類別與技藝
第三章作品欣賞
第四章平凡人生璀璨藝術——大師評價
第一節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記吳麟昆老藝人的藝術生涯
第二節妙在“脫胎換骨”
第三節陸涵生雕刻技藝解析
第四節秀麗飄逸輕清灑脫
第五節陸涵生:紅木雕刻一代大師
第六節難忘陸涵生大師的教誨
第五章大師論藝
第一節師古人與師造化
第二節技法和構圖法則
第六章大師年表
後記單存德
後記
由我來執筆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涵生》(木雕)卷是2007年春季的一天,在參加蘇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辦公室召開的“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審會”上,與專家評審濮安國教授邂逅。
濮安國教授是我的老師。那還是我從插隊落戶的農村剛抽調回城不久的1972年,我被所在的工作單位推薦參加蘇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局舉辦的“工藝技藝培訓班”,濮老師給我們上“藝術概論”課。濮老師那淵博的知識、敏銳的思維和清明的文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訓班結束後,我到上海市玉雕廠學習培訓了近兩年,於1975年底回到蘇州的時候,未料到在蘇州市紅木雕刻廠遇見了濮老師,這時濮老師擔任設計室主任,是廠里屈指可數的藝術院校畢業的大學生,而我則是一名雕刻車間的工人。就這樣我們既是師生又是同事,在一起工作了好幾年,讓我有機會時常得到濮老師的指點和教誨。之後,濮老師調離蘇州市紅木雕刻廠,我也去市委組織部委託院校舉辦的“幹部專修科”大專班學習了3年,回廠後擔任了廠里的領導。由於各自工作繁忙,彼此很少見面。2004年,企業改制後,我被聘至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工作,又未料到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評審會上能夠經常與濮老師相遇,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濮老師告訴我,江蘇美術出版社要出一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專集叢書,首批50卷,蘇州市有3卷,雕刻大師陸涵生卷希望由我擔當起來。這幾年,我雖然也寫過一批工藝美術作品的鑑賞文章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研究文章,但要寫這樣至少幾萬字的專著,心裡還是直發怵。要不是濮老師對我的了解和他親自擔任分卷主編,這樣的寫作任務無論如何也落不到我的頭上。再想,我曾長期在蘇州市紅木雕刻廠工作,對陸涵生大師、大師的同事和學生都熟悉,便於採訪和溝通;我自己本身當學徒時學的是雕刻,對紅木雕刻的特點和創作有切身的體會;在市行業協會工作的這幾年,又使我更深入地對工藝美術的各門類有了一定的研究,且兼有寫作方面的優勢,寫作陸涵生大師評傳雖有困難,但這困難我想還是可以攻克的。一年多來終於完成了看來並不是很滿意的文稿,但總算是完成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工藝美術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瑰寶,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有著極為豐富的工藝美術資源。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在談到什麼是文化時說過:文化就是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全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先生認為:過去,手藝就是生活,“手藝在其實用性之外還有訴諸精神方面的作用,傳統意義上的手藝人通過製作來愉悅感情、滿足審美的想像和精神上的追求,甚至是在直接的意義上手藝的製成品成了極具文化內涵的藝術品……手藝人把他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的認識和個人的情感全部傾注到他的藝術創作之中。正是因為這種精神的支撐,才有了蘇州手藝的世代相傳,才有了如此鮮活生動的、充分人格化了的作品……對於人類學來講,這些東西是尤其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中國文化遺珍叢書蘇州卷,《手藝蘇州》,2004年3月,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
然而,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和世界各地曾經發生的情況一樣,我國的傳統手工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和創新,在今天的環境下也遠未得到解決。因為傳統工藝美術的產品、樣式、質料、風格等,都已成為一種定勢,有的已作為一種傳統規範而呈封閉狀態,也有的產品在形式、風格、趣味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當代人的生活需求。傳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時也為當代生活服務,所以說,工藝美術的保護、傳承和創新任重而道遠,這都需要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自2004年國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評審以來,原工藝美術的一大批傳統技藝紛紛登堂入室,蘇州市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24個項目(包括擴展項目)中,工藝美術作為“民間美術”和“傳統技藝”項目列入的就有13項之多。2006年,國家恢復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申報評審,江蘇省人民政府恢復了“省工藝美術大師”的評審;2008年,蘇州市人民政府首開“市工藝美術大師”的評審先河。不僅如此,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大師的頒證大會上,各級主要領導都親自到會頒證並作重要講話,這是史無前例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國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於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振興。
編寫、出版工藝美術大師評傳和傳統手工技藝能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樣,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連我等在工藝美術行業內工作了幾十年的人都聞所未聞,這充分說明了社會文明的發展,使民族民間文化與主流文化一樣進入了“大雅之堂”。工藝美術大師是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傑出代表,應該載入史冊。在本世紀以前評定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名單里,他們絕大部分都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大都年事已高,有的已經作古,如不抓緊時間整理他們生平的資料,恐怕若干年後更難。陸涵生大師逝世已經10多年了,以往有關他的記述和作品資料甚少。深感欣慰的是:在本世紀初猶如秋風掃落葉般的大規模企業改制的時候,蘇州的有識之土們,為了使新中國成立以來凝聚了幾代工藝人心血結晶的眾多工藝美術精品、珍品不致在這場變革中流失,將分散在各企業的一代大師及老藝人創作的優秀作品集中起來,建立了蘇州市工藝美術博物館。現蘇州市工藝美術博物館內就收藏和保存著陸涵生大師一生近10件孤品、絕品。見物如見人,當站在大師的這些作品面前時,真猶如在和大師對話。透過這些作品,我細細體味著大師的藝術和創造,也仿佛窺見了大師坎坷且多彩的手藝人生。
上世紀80年代初,蘇州市紅木雕刻廠編撰了《蘇州市紅木雕刻廠志》,從中找到有關陸涵生大師的些許資料和線索;《姑蘇工藝美術》雜誌(試刊)陸湘森撰寫的《妙在脫胎換骨——淺談工藝美術家、木雕老藝人陸涵生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一文,也為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引子;高峰碩士等為本書拍攝了作品照片和工藝製作照片。為了找到更貼切的第一手材料,我走訪了華祥炳、堵杏生、張良正、周祖興等原廠領導,以及陸涵生的學生顧惠芬女士、徐文達先生、陳廉先生和陸涵生的女兒陸珍妹等,他們都為本書的成稿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寶貴資料和照片,對他們的真誠幫助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濮安國教授是我的老師。那還是我從插隊落戶的農村剛抽調回城不久的1972年,我被所在的工作單位推薦參加蘇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局舉辦的“工藝技藝培訓班”,濮老師給我們上“藝術概論”課。濮老師那淵博的知識、敏銳的思維和清明的文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訓班結束後,我到上海市玉雕廠學習培訓了近兩年,於1975年底回到蘇州的時候,未料到在蘇州市紅木雕刻廠遇見了濮老師,這時濮老師擔任設計室主任,是廠里屈指可數的藝術院校畢業的大學生,而我則是一名雕刻車間的工人。就這樣我們既是師生又是同事,在一起工作了好幾年,讓我有機會時常得到濮老師的指點和教誨。之後,濮老師調離蘇州市紅木雕刻廠,我也去市委組織部委託院校舉辦的“幹部專修科”大專班學習了3年,回廠後擔任了廠里的領導。由於各自工作繁忙,彼此很少見面。2004年,企業改制後,我被聘至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工作,又未料到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評審會上能夠經常與濮老師相遇,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濮老師告訴我,江蘇美術出版社要出一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專集叢書,首批50卷,蘇州市有3卷,雕刻大師陸涵生卷希望由我擔當起來。這幾年,我雖然也寫過一批工藝美術作品的鑑賞文章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研究文章,但要寫這樣至少幾萬字的專著,心裡還是直發怵。要不是濮老師對我的了解和他親自擔任分卷主編,這樣的寫作任務無論如何也落不到我的頭上。再想,我曾長期在蘇州市紅木雕刻廠工作,對陸涵生大師、大師的同事和學生都熟悉,便於採訪和溝通;我自己本身當學徒時學的是雕刻,對紅木雕刻的特點和創作有切身的體會;在市行業協會工作的這幾年,又使我更深入地對工藝美術的各門類有了一定的研究,且兼有寫作方面的優勢,寫作陸涵生大師評傳雖有困難,但這困難我想還是可以攻克的。一年多來終於完成了看來並不是很滿意的文稿,但總算是完成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工藝美術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瑰寶,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有著極為豐富的工藝美術資源。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在談到什麼是文化時說過:文化就是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全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先生認為:過去,手藝就是生活,“手藝在其實用性之外還有訴諸精神方面的作用,傳統意義上的手藝人通過製作來愉悅感情、滿足審美的想像和精神上的追求,甚至是在直接的意義上手藝的製成品成了極具文化內涵的藝術品……手藝人把他對生活的感悟、對生命的認識和個人的情感全部傾注到他的藝術創作之中。正是因為這種精神的支撐,才有了蘇州手藝的世代相傳,才有了如此鮮活生動的、充分人格化了的作品……對於人類學來講,這些東西是尤其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中國文化遺珍叢書蘇州卷,《手藝蘇州》,2004年3月,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
然而,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和世界各地曾經發生的情況一樣,我國的傳統手工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和創新,在今天的環境下也遠未得到解決。因為傳統工藝美術的產品、樣式、質料、風格等,都已成為一種定勢,有的已作為一種傳統規範而呈封閉狀態,也有的產品在形式、風格、趣味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當代人的生活需求。傳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時也為當代生活服務,所以說,工藝美術的保護、傳承和創新任重而道遠,這都需要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自2004年國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評審以來,原工藝美術的一大批傳統技藝紛紛登堂入室,蘇州市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24個項目(包括擴展項目)中,工藝美術作為“民間美術”和“傳統技藝”項目列入的就有13項之多。2006年,國家恢復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申報評審,江蘇省人民政府恢復了“省工藝美術大師”的評審;2008年,蘇州市人民政府首開“市工藝美術大師”的評審先河。不僅如此,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大師的頒證大會上,各級主要領導都親自到會頒證並作重要講話,這是史無前例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國人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於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振興。
編寫、出版工藝美術大師評傳和傳統手工技藝能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樣,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連我等在工藝美術行業內工作了幾十年的人都聞所未聞,這充分說明了社會文明的發展,使民族民間文化與主流文化一樣進入了“大雅之堂”。工藝美術大師是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傑出代表,應該載入史冊。在本世紀以前評定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名單里,他們絕大部分都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大都年事已高,有的已經作古,如不抓緊時間整理他們生平的資料,恐怕若干年後更難。陸涵生大師逝世已經10多年了,以往有關他的記述和作品資料甚少。深感欣慰的是:在本世紀初猶如秋風掃落葉般的大規模企業改制的時候,蘇州的有識之土們,為了使新中國成立以來凝聚了幾代工藝人心血結晶的眾多工藝美術精品、珍品不致在這場變革中流失,將分散在各企業的一代大師及老藝人創作的優秀作品集中起來,建立了蘇州市工藝美術博物館。現蘇州市工藝美術博物館內就收藏和保存著陸涵生大師一生近10件孤品、絕品。見物如見人,當站在大師的這些作品面前時,真猶如在和大師對話。透過這些作品,我細細體味著大師的藝術和創造,也仿佛窺見了大師坎坷且多彩的手藝人生。
上世紀80年代初,蘇州市紅木雕刻廠編撰了《蘇州市紅木雕刻廠志》,從中找到有關陸涵生大師的些許資料和線索;《姑蘇工藝美術》雜誌(試刊)陸湘森撰寫的《妙在脫胎換骨——淺談工藝美術家、木雕老藝人陸涵生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一文,也為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引子;高峰碩士等為本書拍攝了作品照片和工藝製作照片。為了找到更貼切的第一手材料,我走訪了華祥炳、堵杏生、張良正、周祖興等原廠領導,以及陸涵生的學生顧惠芬女士、徐文達先生、陳廉先生和陸涵生的女兒陸珍妹等,他們都為本書的成稿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寶貴資料和照片,對他們的真誠幫助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序言
中華民族素有尊師重道的傳統,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因為師是道的承載者,又是道的傳承者。師為表率,師為范模,而大師則是指有卓越成就的學者或藝術家。他們站在文化的高峰,不但輝煌一世,並且開創了人類的文明。一代一代的大師,以其巨大的成果,建造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大廈。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師,不論在學術界還是藝術界,大都是民眾敬仰的尊稱。目前由國家制定標準而公選出來的大師,惟有“工藝美術大師”一種。這是一種榮譽、一種使命,在他們的肩上負有民族的自豪。就像奧林匹克競技場上的拼搏,那桂冠和金牌不是輕易能夠取得的。
我國的工藝美術不僅歷史悠久、品類眾多,並且具有優秀的傳統。巧心機智的手工藝是伴隨著農耕文化的發展而興盛起來的。早在2500多年前的《考工記》就指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明確以人為中心,一邊是順應天時地氣,一邊是發揮材美工巧。物盡其用,物以致用,在造物活動中一直是主動地進取。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那些東西看,諸如厚重的青銅器、溫潤的玉器、晶瑩的瓷器、輝煌的金銀器、淨潔的漆器,以及華麗的絲綢、精美的刺繡等,無不表現出驚人的智慧:誰能想到,在高溫之下能夠將黏土燒結,如同鳳凰涅槃,製作出聲如磬、明如鏡的瓷器來;漆樹中流出的液汁凝固之後,竟然也能做成器物,或是雕刻上花紋,或是鑲嵌上蚌殼,有的發出油光的色暈;一個象牙球能夠雕刻成幾十層,層層都能轉動,各層都有紋飾:將竹子翻過來的“反簧”如同嬰兒皮膚般的溫柔,將竹絲編成的扇子猶如錦緞之典雅:刺繡的座屏是“雙面繡”,手捏的泥人見精神。件件如天工,樣樣皆神奇。人們視為“傳世之寶”和“國寶”,哲學家說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現”。我不想用“超人”這個詞來形容人;不論在什麼時候,運動場上的各種項目的優勝者,譬如說跳得最高的,只能是第一名,他就如我們的“工藝美術大師”。
過去的木匠拜9幣學藝,有句口訣叫:“初學三年,走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說明前三年不過是獲得一種吃飯的本領,即手藝人所做的一些“式子活”(程式化的工作):再學三年並非是初學三年的重複,而是對於造物的創意,是修養的物化,是發揮自己的靈性和才智。我們的工藝美術大師,潛心於此,何止是苦練三年呢?古人說“技進乎道”。只有進入這樣的境界,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想像,運用手的靈活,獲得駕馭物的高度能力,甚至是“絕技”。《考工記》所說:“智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只是說明設計和製作的關係,兩者可以分開,也可以結合,但都是終生躬行,以致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眾所周知,工藝美術的物品分作兩類:一類是日常使用的實用品,圍繞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方便,反映著世俗與風尚,由此樹立起文明的標尺:另一類是裝飾陳設的玩賞品,體現人文,啟人智慧,充實和提高精神生活,即表現出“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兩類工藝品相互交錯,就像音樂的變奏,本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由於工藝品的材料有多寡、貴賤之分,製作有粗細、精陋之別,因此便出現了三種炫耀:第一是炫耀地位。在等級森嚴的社會,連用品都有級別。皇帝用的東西,別人不能用;貴族和官員用的東西,平民不能用。諸如“御用”、“御覽”、“命服”、“進盞”之類。第二是炫耀財富。同樣是一個飯碗,平民用陶,官家用瓷,有錢人是“金扣”、“銀扣”,帝王是金玉。其他東西均是如此,所謂“價值連城”之類。第三是炫耀技巧。費工費時,手藝高超,鬼斧神工,無人所及。三種炫耀,前二種主要是所有者和使用者,第三種也包括製作者。有了這三種炫耀,不但工藝品的性質產生了異化,連人也會發生變化的。“玩物喪志”便是一句警語。
《尚書·周書·旅獒》說:“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這是為警告統治者而言的。認為統治者如果醉心於玩賞某些事物或迷戀於一些事情,就會喪失積極進取的志氣。強調“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主張不玩犬馬,不寶遠物,不育珍禽奇獸。歷史證明,這種告誡是明智的。但是,進入封建社會之後,為了避免封建帝王“玩物喪志”,《禮記·月令》規定:百工“毋或作為淫巧,以盪上心”。因此,將精雕細刻的觀賞性工藝品視為“奇技淫巧”,而加以禁止。無數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不但上心易“盪”,也禁而不止。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並沒有改變統治者的生活腐敗和玩物喪志,以致誤解了3000年。在人與物的關係上,是不是美物都會使人喪志呢?答案是否定的。關鍵在人,在人的修養、情操、理想和意志。所以說,精美的工藝品,不但不會使人喪志,反而會增強興味,助長志氣,激發人進取、向上。如果概括工藝美術珍賞品的優異,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現”。不僅體現了人的創造精神,並且通過手的鍛鍊與靈活,將一般人做不到的達到了極致。因而表現了人在“改造世界”中所發揮出的巨大潛力。
2.在人與物的關係中,不僅獲得了駕馭物的能力,並且能動地改變物的常性,因而超越了人的“自身尺度”,展現出“人的需要的豐富性”。
3.它將手藝的精湛技巧與藝術的豐富想像完美結合:使技進乎於道,使藝淨化人生。
4.由貴重的材料、精絕的技藝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所融匯鑄造的工藝品,代表著民族的智慧和創造才能,被人們譽為“國寶”。在商品社會時代,當然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也就是創造了財富。
猶如滿天星斗,各行各業都有領軍人物,他們的星座最亮。盛世人才輩出,大師更為光彩。為了記錄他們的業績,將他們的卓越成就得以傳承,我們編了這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系列叢書,一人一冊,分別介紹大師的生平、著述、言論、作品和技藝,以及有關的評論等,展示大師的風範。我們希望,這套叢書不但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文化積澱增添內容,也希望能夠啟迪後來者,使中國的工藝美術大師不斷湧現、代有所傳。是為序。
2009年12月25日於南京龍江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師,不論在學術界還是藝術界,大都是民眾敬仰的尊稱。目前由國家制定標準而公選出來的大師,惟有“工藝美術大師”一種。這是一種榮譽、一種使命,在他們的肩上負有民族的自豪。就像奧林匹克競技場上的拼搏,那桂冠和金牌不是輕易能夠取得的。
我國的工藝美術不僅歷史悠久、品類眾多,並且具有優秀的傳統。巧心機智的手工藝是伴隨著農耕文化的發展而興盛起來的。早在2500多年前的《考工記》就指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明確以人為中心,一邊是順應天時地氣,一邊是發揮材美工巧。物盡其用,物以致用,在造物活動中一直是主動地進取。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那些東西看,諸如厚重的青銅器、溫潤的玉器、晶瑩的瓷器、輝煌的金銀器、淨潔的漆器,以及華麗的絲綢、精美的刺繡等,無不表現出驚人的智慧:誰能想到,在高溫之下能夠將黏土燒結,如同鳳凰涅槃,製作出聲如磬、明如鏡的瓷器來;漆樹中流出的液汁凝固之後,竟然也能做成器物,或是雕刻上花紋,或是鑲嵌上蚌殼,有的發出油光的色暈;一個象牙球能夠雕刻成幾十層,層層都能轉動,各層都有紋飾:將竹子翻過來的“反簧”如同嬰兒皮膚般的溫柔,將竹絲編成的扇子猶如錦緞之典雅:刺繡的座屏是“雙面繡”,手捏的泥人見精神。件件如天工,樣樣皆神奇。人們視為“傳世之寶”和“國寶”,哲學家說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現”。我不想用“超人”這個詞來形容人;不論在什麼時候,運動場上的各種項目的優勝者,譬如說跳得最高的,只能是第一名,他就如我們的“工藝美術大師”。
過去的木匠拜9幣學藝,有句口訣叫:“初學三年,走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說明前三年不過是獲得一種吃飯的本領,即手藝人所做的一些“式子活”(程式化的工作):再學三年並非是初學三年的重複,而是對於造物的創意,是修養的物化,是發揮自己的靈性和才智。我們的工藝美術大師,潛心於此,何止是苦練三年呢?古人說“技進乎道”。只有進入這樣的境界,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想像,運用手的靈活,獲得駕馭物的高度能力,甚至是“絕技”。《考工記》所說:“智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只是說明設計和製作的關係,兩者可以分開,也可以結合,但都是終生躬行,以致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眾所周知,工藝美術的物品分作兩類:一類是日常使用的實用品,圍繞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方便,反映著世俗與風尚,由此樹立起文明的標尺:另一類是裝飾陳設的玩賞品,體現人文,啟人智慧,充實和提高精神生活,即表現出“人的需要的豐富性”。兩類工藝品相互交錯,就像音樂的變奏,本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由於工藝品的材料有多寡、貴賤之分,製作有粗細、精陋之別,因此便出現了三種炫耀:第一是炫耀地位。在等級森嚴的社會,連用品都有級別。皇帝用的東西,別人不能用;貴族和官員用的東西,平民不能用。諸如“御用”、“御覽”、“命服”、“進盞”之類。第二是炫耀財富。同樣是一個飯碗,平民用陶,官家用瓷,有錢人是“金扣”、“銀扣”,帝王是金玉。其他東西均是如此,所謂“價值連城”之類。第三是炫耀技巧。費工費時,手藝高超,鬼斧神工,無人所及。三種炫耀,前二種主要是所有者和使用者,第三種也包括製作者。有了這三種炫耀,不但工藝品的性質產生了異化,連人也會發生變化的。“玩物喪志”便是一句警語。
《尚書·周書·旅獒》說:“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這是為警告統治者而言的。認為統治者如果醉心於玩賞某些事物或迷戀於一些事情,就會喪失積極進取的志氣。強調“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主張不玩犬馬,不寶遠物,不育珍禽奇獸。歷史證明,這種告誡是明智的。但是,進入封建社會之後,為了避免封建帝王“玩物喪志”,《禮記·月令》規定:百工“毋或作為淫巧,以盪上心”。因此,將精雕細刻的觀賞性工藝品視為“奇技淫巧”,而加以禁止。無數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不但上心易“盪”,也禁而不止。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並沒有改變統治者的生活腐敗和玩物喪志,以致誤解了3000年。在人與物的關係上,是不是美物都會使人喪志呢?答案是否定的。關鍵在人,在人的修養、情操、理想和意志。所以說,精美的工藝品,不但不會使人喪志,反而會增強興味,助長志氣,激發人進取、向上。如果概括工藝美術珍賞品的優異,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顯現”。不僅體現了人的創造精神,並且通過手的鍛鍊與靈活,將一般人做不到的達到了極致。因而表現了人在“改造世界”中所發揮出的巨大潛力。
2.在人與物的關係中,不僅獲得了駕馭物的能力,並且能動地改變物的常性,因而超越了人的“自身尺度”,展現出“人的需要的豐富性”。
3.它將手藝的精湛技巧與藝術的豐富想像完美結合:使技進乎於道,使藝淨化人生。
4.由貴重的材料、精絕的技藝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所融匯鑄造的工藝品,代表著民族的智慧和創造才能,被人們譽為“國寶”。在商品社會時代,當然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也就是創造了財富。
猶如滿天星斗,各行各業都有領軍人物,他們的星座最亮。盛世人才輩出,大師更為光彩。為了記錄他們的業績,將他們的卓越成就得以傳承,我們編了這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系列叢書,一人一冊,分別介紹大師的生平、著述、言論、作品和技藝,以及有關的評論等,展示大師的風範。我們希望,這套叢書不但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文化積澱增添內容,也希望能夠啟迪後來者,使中國的工藝美術大師不斷湧現、代有所傳。是為序。
2009年12月25日於南京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