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朵英賢自傳》主要收錄了寒冬暖意、點石成金、落難觀音、春迴路轉、“精衛填海”、折騰連連、輕武器不輕、歸去來兮、感念終身、金色天梯、研製新自動步槍槍彈的幾點體會、再顯中世紀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朵英賢自傳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251頁
- 開本:16
- 作者:朵英賢 曹占英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高教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朵英賢自傳》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朵英賢
1932年生於甘肅省永靖縣,自動武器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6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曾在北京工業學院、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任教,蘭州油泵油嘴廠、中國兵器工業208研究所任職,現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67式兩用機槍及95式槍族系統的主要技術負責人,曾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著有《工程中的縱向振動》《自動武器設計新編》,主編《近代兵器力學叢書》《兵器工業科技辭典》(輕武器分冊)。
1932年生於甘肅省永靖縣,自動武器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6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曾在北京工業學院、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任教,蘭州油泵油嘴廠、中國兵器工業208研究所任職,現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67式兩用機槍及95式槍族系統的主要技術負責人,曾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著有《工程中的縱向振動》《自動武器設計新編》,主編《近代兵器力學叢書》《兵器工業科技辭典》(輕武器分冊)。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更富一村”
第二章 父親的夢
第三章 學海初航
第四章 懷揣夢想
第五章 初涉人生
第六章 當頭棒喝
第七章 神州皆神仙
第八章 初下牛犢
第九章 厄運纏身
第十章 “日記”救駕
第十一章 造反有理(走向混沌)
第十二章 民族韌性
第十三章 是禍難躲
第十四章 再顯中世紀
第十五章忘我即菩提
第十六章寒冬暖意
第十七章點石成金
第十八章落難觀音
第十九章春迴路轉
第二十章 “精衛填海”
第二十一章折騰連連
第二十二章輕武器不輕
第二十三章歸去來兮
第二十四章感念終身
第二十五章金色天梯
附錄一研製新自動步槍槍彈的幾點體會
附錄二淡極始知花更艷
附錄三 央視專訪我校輕武器專家、“中國槍王”朵英賢院士
附錄四朵英賢生平簡歷
後記
第二章 父親的夢
第三章 學海初航
第四章 懷揣夢想
第五章 初涉人生
第六章 當頭棒喝
第七章 神州皆神仙
第八章 初下牛犢
第九章 厄運纏身
第十章 “日記”救駕
第十一章 造反有理(走向混沌)
第十二章 民族韌性
第十三章 是禍難躲
第十四章 再顯中世紀
第十五章忘我即菩提
第十六章寒冬暖意
第十七章點石成金
第十八章落難觀音
第十九章春迴路轉
第二十章 “精衛填海”
第二十一章折騰連連
第二十二章輕武器不輕
第二十三章歸去來兮
第二十四章感念終身
第二十五章金色天梯
附錄一研製新自動步槍槍彈的幾點體會
附錄二淡極始知花更艷
附錄三 央視專訪我校輕武器專家、“中國槍王”朵英賢院士
附錄四朵英賢生平簡歷
後記
後記
這支沉重的筆終於擱下了。我一生的寫作與科技文字為伍,人文方面還是第一次,因為上大學以後就與語文闊別了。寫這本書的家底全是中學所積,年長的人一看,便知是古典小說的平話和現在國語的雜交,中學時代古典小說沒少看,身邊有一位專研語文的胞兄,再加上語文名師高懷玉、魏又吾的堂堂灌輸,造就了這本“混血兒”。好在本書重在回憶,尚實在而不尚渲染,這就減去不少文字負擔。
本書的撰寫發端於輕武器行業為我75歲生日編的《自動武器論壇》,主編王建中教授要我寫篇個人回憶附在書後,我便以“母親生下來以後”為為題算是續貂。不料這4萬字的人生簡述引來很多人的興趣,索書的不少,這才發現60歲的人不知道“抗美援朝”,50歲的人不知道“大躍進”,40歲的人不知道“文革”,30歲的人不懂為什麼“改革開放”,共和國才短暫幾十年,那崢嶸歲月的艱辛,隨著時光失去了太多的記憶。2008年初,友人力促把那份簡述拓展成回憶錄,留下親歷的那個歷史片斷。當時我正在籌組《中國自動武器》(約180萬字),怕精力不濟,猶豫再三,而心猶不甘,2008年底決定動筆。60年甚至70年時段的往事怎能一下記得起來,只好採用“紀事”的方法,先把事端列出來,再一個一個地敘其本末,然後再串起來進行梳理,2011年秋定稿。作家程樹榛、於子平力挺出版,青年出版社欣然接稿,2012年元月以書名《中國“槍王”》出版。出版以後,就發現遺漏了好多重要的歷史事件,於是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增補。適逢中國工程院與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為工程院院士資助出版院士傳記,我有幸被選。在此,我要向中國工程院致敬!感謝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推薦,感謝高教出版社中國工程院出版分社對文稿的加工。
在成稿過程中,施家棟、劉宗偉、曹廣群、姜濤等同志為核實歷次事件、收集歷史資料、編排文稿作了反覆工作,使文稿從最初的毛胚到粗胚、半精胚、精胚,直到完稿作了大量的文字修飾、文字校正、圖像處理等,不辭辛苦,銘心不忘。
作者
2013.03.27
本書的撰寫發端於輕武器行業為我75歲生日編的《自動武器論壇》,主編王建中教授要我寫篇個人回憶附在書後,我便以“母親生下來以後”為為題算是續貂。不料這4萬字的人生簡述引來很多人的興趣,索書的不少,這才發現60歲的人不知道“抗美援朝”,50歲的人不知道“大躍進”,40歲的人不知道“文革”,30歲的人不懂為什麼“改革開放”,共和國才短暫幾十年,那崢嶸歲月的艱辛,隨著時光失去了太多的記憶。2008年初,友人力促把那份簡述拓展成回憶錄,留下親歷的那個歷史片斷。當時我正在籌組《中國自動武器》(約180萬字),怕精力不濟,猶豫再三,而心猶不甘,2008年底決定動筆。60年甚至70年時段的往事怎能一下記得起來,只好採用“紀事”的方法,先把事端列出來,再一個一個地敘其本末,然後再串起來進行梳理,2011年秋定稿。作家程樹榛、於子平力挺出版,青年出版社欣然接稿,2012年元月以書名《中國“槍王”》出版。出版以後,就發現遺漏了好多重要的歷史事件,於是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增補。適逢中國工程院與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為工程院院士資助出版院士傳記,我有幸被選。在此,我要向中國工程院致敬!感謝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推薦,感謝高教出版社中國工程院出版分社對文稿的加工。
在成稿過程中,施家棟、劉宗偉、曹廣群、姜濤等同志為核實歷次事件、收集歷史資料、編排文稿作了反覆工作,使文稿從最初的毛胚到粗胚、半精胚、精胚,直到完稿作了大量的文字修飾、文字校正、圖像處理等,不辭辛苦,銘心不忘。
作者
2013.03.27
序言
我非常敬重中國工程院院士朵英賢先生,更是久仰“槍王”的大名。
我和他相識在人生的夕陽之年,卻一見如故,真正應了一句話:“相見恨晚!”
人與人的“如故”,大概是因為有相似的故事——“故”的經歷,“故”的背景,“故”的志趣,“故”的事件,甚至是“故”人,都是共憶的理由。素昧平生,卻能越過陌生直達熟悉,知己知彼。
我們的相識緣於相互仰慕後的一席長談,更緣於《朵英賢自傳:中國工程院士傳記》。通過交談,通過他的筆,我知道我們有相似的生活經歷,走過漫漫人生旅途,渡過悠悠歲月長河,我們似乎同時登上了遙遙彼岸。因此,我們才彼此視為“故人”。
作為中國兵器行業的翹楚,朵先生真的普通、樸素、謙遜、溫和,用時髦的話說:低調。無論如何,他似乎和“槍”都沾不上邊。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科學家,才令人相信:只有那些默默工作且執著於理想的人,才是我們國家真正的脊樑。
從他那賦予濃郁感情色彩的文字中,我們知到,他出身貧困的農村,遭遇坎坷,屢有不幸,卻一直有自己的夢想,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小熱愛知識,使得他孜孜以求,努力攀登。
他經歷了中國知識分子共有的“苦難的歷程”,當然有其獨特的一面。
我感觸最深的是那荒唐的“文革”時期,妻子被抓進監獄,他被下放,一個大男人,既要勞動,還要帶孩子……處境的艱窘,無以復加。可是就在這樣的境況下,他還會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提高勞動的效率,比如說看鍋爐、拉糞車,他都會對鍋爐和糞車進行改進,或節約,或省力。這就是一個科技工作者成為科學家的品質,這就是創造力,或者說這是他的天性。
做這些其實還緣於一個內在的潛質,就是他的執著和他對科學的熱情。如果一個人任何苦難的遭遇——妻離子散、屈辱蒙身,都不能打敗他,那么他要不成功,天理不容。
這樣的遭際,是筆墨難以盡述的,可是他卻蘸著血淚寫出來了。這是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
相信這樣一本書,使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通過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了解那個時代,了解他們的內心的追求,學習他們勇於奉獻自己、不計先生小我、九死而不悔的執著,意義非常。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激濁揚清,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如今朵先生已經八十高齡,但仍然精神矍鑠、意氣風發,絲毫不亞於年輕人。為了中國的兵工事業,依然在辛苦忙碌。作為同齡人,我深深佩服。
媒體一直稱他為“中國槍王”,但他一直拒絕這樣的讚譽。其實通過《朵英賢自傳:中國工程院士傳記》,你就會知道,他當之無愧。 現在的世界仍處在動盪中,並沒有天下太平,國外勢力還在阻撓我們國家的發展,遠不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因此我們的“槍王”也還不能高枕無憂。他那睿智的頭腦還需要繼續崩放智慧的火花,用以加固祖國的長城。
來日方長,老兄,繼續躍馬揚鞭吧!
朵先生囑我為他的這本回憶錄作序,深感榮幸。不揣庸愚,作此短文,聊表心意。
我和他相識在人生的夕陽之年,卻一見如故,真正應了一句話:“相見恨晚!”
人與人的“如故”,大概是因為有相似的故事——“故”的經歷,“故”的背景,“故”的志趣,“故”的事件,甚至是“故”人,都是共憶的理由。素昧平生,卻能越過陌生直達熟悉,知己知彼。
我們的相識緣於相互仰慕後的一席長談,更緣於《朵英賢自傳:中國工程院士傳記》。通過交談,通過他的筆,我知道我們有相似的生活經歷,走過漫漫人生旅途,渡過悠悠歲月長河,我們似乎同時登上了遙遙彼岸。因此,我們才彼此視為“故人”。
作為中國兵器行業的翹楚,朵先生真的普通、樸素、謙遜、溫和,用時髦的話說:低調。無論如何,他似乎和“槍”都沾不上邊。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科學家,才令人相信:只有那些默默工作且執著於理想的人,才是我們國家真正的脊樑。
從他那賦予濃郁感情色彩的文字中,我們知到,他出身貧困的農村,遭遇坎坷,屢有不幸,卻一直有自己的夢想,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小熱愛知識,使得他孜孜以求,努力攀登。
他經歷了中國知識分子共有的“苦難的歷程”,當然有其獨特的一面。
我感觸最深的是那荒唐的“文革”時期,妻子被抓進監獄,他被下放,一個大男人,既要勞動,還要帶孩子……處境的艱窘,無以復加。可是就在這樣的境況下,他還會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提高勞動的效率,比如說看鍋爐、拉糞車,他都會對鍋爐和糞車進行改進,或節約,或省力。這就是一個科技工作者成為科學家的品質,這就是創造力,或者說這是他的天性。
做這些其實還緣於一個內在的潛質,就是他的執著和他對科學的熱情。如果一個人任何苦難的遭遇——妻離子散、屈辱蒙身,都不能打敗他,那么他要不成功,天理不容。
這樣的遭際,是筆墨難以盡述的,可是他卻蘸著血淚寫出來了。這是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
相信這樣一本書,使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通過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了解那個時代,了解他們的內心的追求,學習他們勇於奉獻自己、不計先生小我、九死而不悔的執著,意義非常。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激濁揚清,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如今朵先生已經八十高齡,但仍然精神矍鑠、意氣風發,絲毫不亞於年輕人。為了中國的兵工事業,依然在辛苦忙碌。作為同齡人,我深深佩服。
媒體一直稱他為“中國槍王”,但他一直拒絕這樣的讚譽。其實通過《朵英賢自傳:中國工程院士傳記》,你就會知道,他當之無愧。 現在的世界仍處在動盪中,並沒有天下太平,國外勢力還在阻撓我們國家的發展,遠不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因此我們的“槍王”也還不能高枕無憂。他那睿智的頭腦還需要繼續崩放智慧的火花,用以加固祖國的長城。
來日方長,老兄,繼續躍馬揚鞭吧!
朵先生囑我為他的這本回憶錄作序,深感榮幸。不揣庸愚,作此短文,聊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