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就業70年(1949-2019)

中國就業70年(1949-2019)

《中國就業70年(1949-2019)》是2019年9月27日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就業70年(1949-2019) 
  • 作者:賴德勝、李長安、張琪等
  • ISBN:9787516741979
  • 出版時間:2019年9月27日
  • 開本:16K13
  • 字數:326
圖書序言,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時候系統回顧和記錄70年就業的輝煌成就,總結和升華70年就業的寶貴經驗,對於我們進一步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數量巨大,這是寶貴的資源,重要的稟賦,同時,解決好就業問題,又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新中國成立70 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就業總量不斷擴大,就業結構持續最佳化,就業質量逐步提高,就 業體制和就業政策不斷完善,對穩定經濟社會全局和改善人民生活發 揮了重大積極作用。
70年就業成就的取得,是黨帶領人民乾出來的。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全面就業”、改革開放時期的市場化就業到新時代的高質 量就業,從“統包統配”到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從鄉鎮企業的發展到國有企業的改革,從對返 城知識青年就業的重視到對大學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就業的關注,與就業相關的發展和改革措施不斷出台,譜寫了一曲具有中國特色、 時代精神的就業讚歌。
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就業擺在突出位置。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因此, —切工作要以人民為中心,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業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因此,黨和政府一 直把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可謂是百廢待興,其中,人員安置、勞動就業面臨著嚴峻的局面。中央人民政府始終把安置失業人員問題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件大事來抓,並採取救濟和安置失業人員的辦法,以期有步驟地解決這個問題。1954年通過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明確 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國家通過國民經濟有計畫的發展,逐步擴大勞動就業,改善勞動條件和工資待遇,以保證公民 享受這種權利。實際上,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飯吃,也是當時黨和政府所制定的重要工作目標。改革開放後,經濟建設成為黨和國家的中 心工作,但促進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經濟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比如,為促進經濟發展,我們採取了各種發展策略,其中之一 是非平衡發展策略,即讓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通過先試先行,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裕起來。但這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 通過這種先富來帶動其他地區和其他人群也富裕起來,以達到共同富裕。這一先富後富的過程,自然內含比較充分就業目標的實現,因為 沒有比較充分就業,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
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就業被擺在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就業促進法明確規定,國家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 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並要求“縣級 以上人民政府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制定促進就業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工作計 劃”。為此,我國已先後出台了兩個就業促進規劃,即《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和《“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黨的十九大 報告中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近年來,針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 和國內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黨中央提出了“六穩”方針,其中“穩就業”是擺在第一位的。
第二,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經濟成長與促進就業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關係,因為有些國家的 實踐表明,很可能會發生無就業增加的經濟成長。但總的來說,經濟成長是就業增加的前提,沒有經濟成長,就業的根基就不牢靠。因 此,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國都堅持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地位,不斷將經濟蛋糕做大,夯實就業的根基。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可謂是一窮二白。通過實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基本經濟政策,國民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就業問題也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改革開放後,經濟成長雖然 有波動,但整體而言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而且 實施了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保持了比較好的協同。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 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繼續推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在高質量發展中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一是在鞏固公有制經濟主體地 位的同時,不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提出 “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 40年來非公有制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貢獻了 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總產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 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是擴大就業和穩定就業的重要力量。 二是在積極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勞動力不斷流向 城市是大勢所趨,但美麗、富饒、宜居鄉村的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極大促進城鄉兩個勞動力市場的 均衡發展,有效化解城鎮就業壓力。三是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同 時,打造多個經濟集聚中心。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 城市,到後來的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再到現在的京津 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都在不斷 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中的作用。四是在鞏固 做強傳統動能的同時,不斷培育新動能和經濟新業態。當今世界正處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 發展,它們在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的同時,為創業就業提供了新的 空間。五是在深化改革的同時不斷擴大開放。我國的經濟發展得益於 對外開放,經濟成長和就業的擴大得益於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雖然 對外開放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但不管遇到多大的外部衝擊,我國對 外開放的大門都不會關閉。“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自貿試驗區的 建設,使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第三,堅持實事求是,在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就業政策。影響就業的因素非常複雜,在不同時期,就業的重點和難點有可能是不同 的,有周期性的就業問題,也有結構性的就業問題,而且所涉及的人群也不一樣。我國在制定促進就業的政策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 實際出發,有針對性,精準施策,效果顯著。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長期受戰爭的影響,經濟蕭條,失業問題嚴重。中央人民政府針對當時的失業情況,採取標本兼治的措施,方面對國民黨政府遺留的公職人員和官僚資本企業的職工,採取全 “包下來”政策,以減少新的失業;另一方面,通過“統一介紹與自 行就業相結合”的就業方針幫助失業者重新就業。結果,城鎮登記失 業率從1950年的21 %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6%以下,對促進經濟建 設、保障社會安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初,隨著大量知識 青年返城,加上新增勞動力,城市的就業壓力劇增。在解放思想、實 事求是的大背景下,黨中央提出了“三結合”的就業方針,即勞動部 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這在所有制結構上突破了原有就業政策的框架,也促成了改革開放後第一次創業浪潮 的形成,有效緩解了當時的就業壓力。
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就業政策不斷升級,內容 不斷豐富,結合就業狀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工具的能力不斷提高。針 對國有企業改革導致的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我國曾採取了系列措施,主要是加大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持力度,加強“三條保障 線”。應該說,這種被動型的就業政策在保障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為改革營造有利環境方面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創造就業崗 位、激勵人們自主就業等方面,效果還不是很好。於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在2002年9月召開了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並印發了《關於進_步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積極就業政策 的基本框架,希望通過職業培訓、提供公共崗位、改善就業環境、支 持勞動者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鼓勵企業更多吸納就業等,有效擴大 就業。後來,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特 別是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成為就業的“經線”和“緯線”後,積極 就業政策升級擴展為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包括推進創新創業,拓展 就業新空間;強化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在制定財稅、金融、產業等 重大經濟政策時,要綜合評價其對就業的影響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進入新時代後,作為最大的民生,就業被置於更加突出的位置,相應地,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就業優先政策,並在2019 年的兩會上,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巨觀政策層面,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並列,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目前,就業 優先政策正逐漸落實,全面發力,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溫的情況下,就業形勢仍穩中有進,整體可控。就業優先政策是基於中國就業 理念和就業實踐的政策創新和理論創新,必將對就業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第四,堅持改革創新,努力實現勞動力市場靈活性與穩定性的平衡。如何平衡好市場與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一直是經濟體制改革 的核心問題。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也涉及市場與政府的關係,作為配置 勞動力資源的場所和機制,勞動力市場要平衡好靈活性與穩定性的關係,過度靈活和過度穩定都不利於勞動力市場有效性的發揮。
勞動力市場靈活穩定性的概念和理念發軔於20世紀90年代,後 來有些國家甚至整個歐盟都將其作為就業戰略的核心目標。所謂靈活性,包括外部數值靈活性、內部數值靈活性、功能靈活性、工資靈活性和外部化靈活性等;所謂穩定性,則包括了工作穩定性、就業穩定 性、收入穩定性和組合穩定性等。勞動力市場靈活穩定性作為_種政 策性戰略,旨在促進勞動力市場和僱傭雙方關係的靈活化,同時提高 就業和收入的穩定性。嚴格說來,我國改革開放前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力市場,因為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是一種行政型配置,就業是 “統包統配”,工資是統一制定,而且由於戶籍、社會保障等制度,勞 動力的流動性也微乎其微,如果有,也是行政主導的。如果這也算是 勞動力市場,那這就屬於極端穩定、極端僵化的勞動力市場,不利於 勞動力資源持續最佳化配置。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勞動 力市場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種改革是市場取向的,是不斷增加 靈活性的過程。
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的增加,一開始在城鄉是各自進行的。農村由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大量剩餘農村勞動力得到釋放,但在 國家治理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的戶籍制還沒有及時改革,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具有更高回報的城鎮,還面臨著比較高的制度門檻,因 此,鄉鎮企業不斷興起,大量勞動力進入鄉鎮企業工作,市場在農村勞動力的配置方面不斷發揮作用。與此同時,城市“三結合”就業方 針的實施,非公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性質的微觀市場主體不斷湧現,市場在城市勞動力配置中的作用開始顯現。特別是隨著增強企業活力被 列為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作為計畫經濟時期全面就業最重要的載體,國有企業的用工制度和工資制度的靈活性 也不斷增加,其中標誌性事件是1986年9月國務院公布的改革勞動制度的四項暫行規定,即《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契約制暫行規定》《國 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_次 明確提出要“逐步建成勞動力市場”,後來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包括戶籍制度改革、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 等,使就業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勞動力的市場化配置和大規模流 動,有效激發了勞動者和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經濟成長和 結構轉型,使祖國大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但勞動力畢竟不是一般的生產要素,過度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可能 會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際上,這一問題已經不同程度地出現 了,比如勞動報酬占比不斷下降、工資拖欠、加班過度、保障不足等。這顯然是不利於提高勞動大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因 此,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台了諸多措施,以扭轉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勞動力市場過度靈活的局面,更好地實現勞 動力市場靈活性和穩定性的平衡,比如2007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契約法》等“三法一條例”,2015年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意見》等。但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和穩定性的平衡是複雜多變的,受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需要不斷調整和動態最佳化。
第五,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切實提高勞動者素質。勞動者素質是決定就業狀況的重要因素,素質高者有更強的就業能力和就業崗位創 造能力,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也需要有更多的 高素質勞動者。實際上,我國在不同時期都將教育和培訓列為重要議事曰程,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既促進了就業,又支撐了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後,勞動者普遍處在文盲半文盲狀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鳳毛麟角,通過發展正規學校 教育,舉辦“轉業訓練班”“掃盲班” “夜校”等多種形式,勞動者 的文化素質快速提高。改革開放後,教育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特別 是1985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教育發展 統一了思想,“今後事情成敗的一個重要關鍵在於人才,而要解決人 才問題,就必須使教育事業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有一個大的發展”。後來教育被置於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 大會更是將教育提升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改革開放40年來, 我國的教育事業大踏步前進,截至2018年,九年義務教育已經高質 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將近9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近 50%。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2018年就業人員與1982年相比,大 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員占比由0.9%提高到20.1%;高中受教育程 度人員占比由10.5%提高到18.0%;國中受教育程度人員占比由26.0%提高到43.2%;國小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員占比由62.6%下 降到18.7%。
除各級各類正規學校教育之外,為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國家還採取各種措施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事業,將職業教育 和技能培訓作為預防失業、穩定就業和促進再就業的重要舉措。比如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要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從失業 保險基金結餘中拿出1000億元,用於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 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職業教育和培訓不僅提升了勞動者的專業技能,也增強 了勞動者的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勞動者素質的不斷提高,很好地適應和支撐了我國從農村到城市、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從高速增長 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在這過程中,就業數量不斷擴大、就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就業質量不斷提升。
第六,堅持底線思維,對就業困難人群給予特殊關注。任何社會,任何時候,總有一些人群,由於種種原因,就業比較困難。如何 幫助他們更好地就業,堅守就業底線,是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回顧過去70年,在不同階段,就業困難人群所指可能並不一樣。 在改革開放初期,返城知識青年屬於就業困難人群;後來隨著改革的 深化,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成為就業困難人群;再後來,“4050”人員、失地農民、零就業家庭中的勞動年齡人員、連續失業_年以上的 長期失業人員、化解過剩產能的企業職工等,都曾是程度不等的就業 困難人群。對於這些群體,我國政府都能堅持底線思維和社會政策要 托底的基本要求,有針對性地制定了相關政策和措施,使他們能比較 好地實現就業或再就業,始終維持較高的就業水平。
不管什麼時候,殘疾人都是就業最困難的群體。我國政府歷來重 視殘疾人就業與創業,不僅從法律層面保障殘疾人就業權利的實現, 在公共政策方面也推出了各種支持和促進殘疾人就業與創業的政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殘疾人就業經歷了福利企業的發展,按比例就 業的逐步推進,輔助性就業、公益性崗位就業的興起,個體就業、靈活就業的蓬勃發展和支持性就業的積極探索,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殘疾 人就業形式,極大地促進了殘疾人就業,幫助殘疾人脫貧增收。截至2018年,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達到了948萬。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總之,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就業之路可謂波瀾壯闊,是“中國故事”的精彩篇章。本書按照時間順序,簡要記錄了其中的成就與經 驗。成就令人鼓舞,經驗彌足珍貴。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在現代化進程當中,就業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壓力。我們相信,解決問題的智慧已 經存在於積累起來的經驗之中。
謹以此書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
賴德勝
2019年8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新中國70年就業戰略的演變 .................... 001
第一節  就業是中國發展戰略的主題 .................... 002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制度變遷特徵和就業制度改革 ...... 020
第三節  中國70年就業的主要經驗...................... 033
第二章  計畫經濟的形成與 “充分就業” 制度的初步確立.... 039
第一節  社會經濟發展背景與就業戰略全局描述............ 040
第二節  大規模失業與 “兩結合” 就業政策 .............. 057
第三節  “一化三改” 與就業的所有制結構轉變 .......... 070
第四節  計畫經濟體制初步形成與 “充分就業” 制度初步確立 ....... 079
第三章  勞動力城鄉分割格局下的20年就業波動 .......... 091
第一節  國民經濟20年起伏中的就業戰略全景 ............ 092
第二節  勞動力市場的城鄉分割與就業結構變動............ 105
第三節  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的變動及就業波動............ 125
第四節  統籌城鄉就業的上山下鄉運動 .................. 133
第四章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 145
第一節  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背景與就業戰略.............. 146
第二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勞動力釋放 .............. 156
第三節  改革開放政策與鄉鎮企業發展 .................. 164
第四節  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政策變遷 ................ 178
第五章  勞動力市場初步建立與城鎮就業 .................. 190
第一節  改革開放與就業戰略的轉變 .................... 191
第二節  青年就業與 “三結合” 就業方針 ................ 202
第三節  國有企業體制改革與勞動契約制 ................ 214
第四節  市場化改革思想與勞動力市場初步建立............ 221
第六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與就業市場化 .......... 233
第一節  社會經濟發展背景與就業戰略選擇 .............. 234
第二節  轉移就業與農民工 ............................ 242
第三節  國有企業改革與下崗失業人員 .................. 251
第四節  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市場導向就業政策.............. 261
第七章  積極就業政策的實施及其演變 .................... 274
第一節  科學發展觀與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的強化.......... 275
第二節  積極就業政策的實施與演變 .................... 280
第三節  就業 “三碰頭” 的特點與主要矛盾 .............. 297
第四節  和諧勞動關係與勞動法律法規體系的初步建立 ...... 323
第八章  新時代與高質量就業 ............................ 332
第一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 333
第二節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 336
第三節  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 353
第四節  大力推進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活動 .......... 363
第五節  新時代和諧勞動關係構建 ...................... 382
第九章  新時代勞動力市場的巨觀調控與實踐路徑 .......... 393
第一節  勞動力市場巨觀調控的必要性 ..................394
第二節  勞動力市場複雜性日益突出 .................... 395
第三節  勞動力市場巨觀調控的實踐路徑 ................406
第四節  就業優先政策的提出與實施 .................... 414
第十章  實現 “兩個一百年” 目標與就業戰略的選擇........ 419
第一節  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 420
第二節  未來就業戰略的選擇 .......................... 432
後記 .................................................. 44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