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流變——論著輯要

中國學術流變——論著輯要

《中國學術流變——論著輯要》是現代馮天瑜、彭池、鄧建華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學術流變——論著輯要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馮天瑜、彭池、鄧建華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學者往往注重歷代學術典籍,卻對歷代學人淪學術流變的論著注意不夠,而這些論著直接表達了前人對學術流變的看法,對於今天從事學術史剖析及文化史研究皆有重要史料價值。本書就是對從先秦到清末歷代學人關於學術流變的論著的輯要。
本書分總淪、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八部分,各部分前均由編者寫簡短提要,錄文明按如下順序編排:A、對一代學術流變的概括;B、對各學派、學者的分論。
中國學術總論。說明中國古代學術歷程大略分為五階段:先秦諸子學的興起與定型;兩漢經學發展與今古文之爭;魏晉玄學與隋唐間儒道教興盛與道德說興起,宋元明理學與事功經世思潮論難互攝;清代學術四變。
先秦學術分為從殷商至西周的神話階段、神本主義官學文化與早期民本思潮共存的殷商至西周階段以及春秋戰國的全盛階段,形成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兵家、農家、雜家等稱秦諸子的百家爭鳴。
秦漢學術有三次較大的起伏變遷:從周秦之際到漢中葉,主潮為諸子學的綜合;漢中葉以後,經學昌明,讖緯神秘術逐漸瀰漫;漢末道家復興,道教形成和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學走向雜沓煩瑣,玄學產生並迅速發展;道教的宗教儀式和理論進一步完善,佛教在中國立足並得到較大發展,這些派別互相砥礪切磋,取長補短,形成一個學術爭鳴和融合的時代。
隋唐五代學術流變大勢是:隋至唐初正統儒學再次走向統一,同時,佛教也融合南朝義學和北朝禪法形成天台宗以及唯識宗;中唐以後,具有中國特色的華嚴宗和禪宗風行;唐後期,佛學仍盛,而儒學於衰敗之中略見復興的曙光,這就是“道統”說的興起;唐代道教大師從理論上對東漢以來的道教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總結。
宋元學術流變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一)北宋——理學形成與初步發展。從宋初三先生經濂學、濟學到張載關學。(二)南宋——理學發展的高峰。朱熹的理一元論與陸九淵的心一元論,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三)元代——理學普及。趙復傳程朱理學於北方,南方理學家有饒魯、吳澄。
明代學術流變亦可分為三階段:明初——程朱理學統一天下:明中期——王學形成與興盛;明後期——王學變態,朱陸合流,西學引進。西學引進豐富了中國學術的內容,其重實證思想對清代乾嘉學派產生一定影響。
清代學術四變。(一)清初學術博大,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開闢重實證、求經世的新學風;(二)乾嘉間。“樸學”獨占鰲頭,學者多埋頭於古代史籍的整理,閉口不言義理、絕不涉及政治;(三)道光、鹹豐間,列強入侵,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救亡在迫,經世實學復興;(四)晚清,新學崛起。康有為推翻東漢古文諸經,宣揚維新,譚嗣同、梁啓超、嚴復諸人成為。新學”巨子。

出版信息

湖北人民出板社1991年10月出版,41.7萬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