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空間對地觀測與地殼形變研究室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空間對地觀測與地殼形變研究室的前身是遙感與空間信息套用研究中心,成立於成立於八十年代初。由InSAR與地殼形變、GPS與地殼形變、GPS與地學套用三個學科組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空間對地觀測與地殼形變研究室
基本概況,科研資源,承擔課題,對外交流,實驗室,

基本概況

研究室的主攻方向為:以InSAR、PS/CR-InSAR為觀測手段,獲取長條帶、大範圍構造活動微量形變信息,研究現今地殼運動狀態、構造應力場格局、活動構造形變特徵。以GPS為觀測手段,研究地殼形變隨時間的演化過程,獲取中國大陸各種尺度的現代構造運動圖像;對中國大陸一系列重點地震危險區的現今地殼形變特徵和構造運動方式進行運動學和動力學方面的定量研究和解釋,為地震危險性分析提供依據。開展GPS與InSAR的聯合套用研究。將GPS與InSAR兩種空間對地技術有效結合,獲取高精度、大範圍、高時空解析度的地殼形變觀測結果。以GPS和InSAR為觀測手段,俘獲同震形變變化,監測大震後產生的弛豫形變,研究地殼與斷層介質性質及其應力應變場演化。結合國家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結合電磁衛星,以及低軌衛星定軌,開展熱紅外、可見光、雷達等多源遙感綜合地震套用研究,以及GPS TEC、電磁衛星的電離層地震擾動特徵研究,為地震立體監測、預測研究提供物理基礎。

科研資源

研究室目前有11名正式職工,其中3名研究員,4名副研究員。科研工作以野外觀測為支撐,實驗室擁有GPS接收機、InSAR角發射器,多套地震學、InSAR、GPS處理軟體,以及三維雷射掃瞄器、光譜分析儀等輔助設施。2003年以來架設了NOAA/FY/MODIS衛星接收系統,每天可實時獲取中國及全球海量衛星影像和熱紅外數據。INSAR課題研究組已初步建成海原斷裂祁連山地區、首都圈京西北延懷盆地區域及長白山火山天池地區等三個角反射器台陣InSAR綜合觀測區,布設了130套角反射器;GPS課題組在汶川地震震區布設了多套GPS流動觀測站,為獲取汶川地震地表形變變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承擔課題

實驗室近年來承擔了多項973項目、國家發改委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地震項行業專項、科技平台建設項目、科技支撐項目、國家財政部專項和國際合作項目等。據不完全統計2005-2007年得到國家級課題資助2000多萬。實驗室科技骨幹積極參與國家“十一五”科技規劃編制,以及重點科研和建設項目申請工作,部分已落實,即將實施。如GPS二期工程、地震衛星計畫、“十一五”項目編制等。

對外交流

2003-2008年出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參加國際會議和接待國外學者(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來訪達十餘人次。在國際、國內期刊發表SCI論文40餘篇。在國內、國際會議發表論文或論文摘要30餘篇。為中國的防震減災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實驗室

衛星熱紅外數據接收處理實驗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