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徽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使用的院徽。由學院中文名稱、英文名稱、成立時間、船帆、齒輪、鵬鳥圖案組成,以藍色作為主色調,整體造型與學校校徽一致呈現為內外同心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徽
- 使用主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 主色調:藍色
- 標誌形狀:內外同心圓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徽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使用的院徽。由學院中文名稱、英文名稱、成立時間、船帆、齒輪、鵬鳥圖案組成,以藍色作為主色調,整體造型與學校校徽一致呈現為內外同心圓。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徽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使用的院徽。由學院中文名稱、英文名稱、成立時間、船帆、齒輪、鵬鳥圖案組成,以藍色作為主色調,整體造型與學校校徽一致呈現為內外同心圓。設計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工業設計 四年 工學 電子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學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學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四年 管理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 工程管理 四年 管理學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學 市場行銷 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的前身是地質部武漢計算站,一九八五年成立計算機系,一九九五年、一九九六年分別與基礎課部製圖教研室、物探系無線電教研室合併組成信息工程學院。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與原地球科學學院地理...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School of Earth Resource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二級學院。學院成立於1952年建校之初,是中國地質大學最早成立的學院之一。據2021年2月學院官網顯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院徽由核心圖案、中英文院名和數字“1952”組成。核心圖案是將地球、山巒、河流、道路、橋樑、塔吊、地質錘、消防梯等元素抽象化表達後組合而成的象形“工”字,三條豎線挺立於“工”字的中軸線上,代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一個二級學院。學院前身是1952年,由傅承義、薛琴舫、譚承澤、劉光鼎等地球物理前輩們創辦的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是建校初期最早的四個系之一。1975年,遷址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始建於1985年,2005年學校專業調整,成立計算機學院。學院設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計算機套用系、信息安全系、軟體工程系、大數據系、人工智慧6個系,建設地學信息工程博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地學...
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是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原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建的學院,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信息工程學院、原地球科學學院地理科學系、原公共...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二級學院。1985年武漢地質學院成立經濟管理系,1987年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1991年學校將經濟管理系更名為文管學院,1998年文管學院拓展為人文與管理學院和人文與經濟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有各類在校生45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20856人。現任領導 余心根: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黨總支部書記 呂國斌: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兼任網路與教育技術中心主任 趙祖輝: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 ...
1978年,在舊校址設立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兩地辦學。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定。 建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School of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二級學院,是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及"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所在地,是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前身是創建於1952年的北京地質學院,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院校。1970年,學校整體遷至湖北辦學,更名為湖北地質學院。1974年,學校定址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198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組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
目前學院本科畢業生國內升學的主要去向有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赴海外留學的知名高校有英國劍橋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就業去向...
1999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探礦工程學院兩院合併成立工程學院,水文地質教研室更名為環境工程與水文地質系。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學教學小組 1975年,武漢地質學院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學教學組成立,後發展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古...
就業領域:適宜在電子、信息、汽車、信息、機械、化工、軍工、生物醫學、資源、環境、能源、建材、冶金、外貿等部門、高等院校或產業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設計、試驗、檢測、開發和生產工作;也可到有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丁華鋒,男,漢族,1977年6月生,湖北荊門人,研究生學歷,先後獲得燕山大學和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雙博士學位,博士研究生導師,教授。2017年10月加入民革,德國“洪堡學者”。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第十四屆...
2013年3月—至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 2012年9月—2013年2月,國立慶尚大學(韓國),工學研究院 2008年9月—2012年8月,國立慶尚大學(韓國),信息設備工程,工學博士 2006年9月—2008年8...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Gemmological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縮寫為(GIC)。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下設教學科研單位,1992年經原地質礦產部批覆設立,1988年,學院與英國寶石協會合作,引進具有國際先進...
2005年11月,在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機械工程系任教,2010年被聘為副教授。2013年9月-2014年9月,美國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Edwardsville機械工程系訪問學者。現就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副教授。主要...
2006年-2009年,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實驗室,博士後。201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2009年-現在,中國地質大學機電學院 主要研究方向 1、光無線通信與網路。大氣雷射傳輸理論及自由空間光通信研究 可見光通信和定位 光電子器件...
饒建華,1962年8月,湖北省孝感人,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金工教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湖北省暨武漢市機械設計及傳動學會...
2010年至2014年,任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2014年至2021年,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自動化學院院長。2019年11月,當選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2021年,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未來技術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