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信息
項目摘要
一、立項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上的主流。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重要檔案,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這次會議,並莊嚴承諾認真履行會議所通過的各項檔案。中國政府在會議之後的幾年裡,為實施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國際上獲得了好評。為回顧中國政府10年來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走過的歷程,對新世紀初期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若干重大問題進行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以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議,同時,也是為了參加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進行的世界環發大會,為中國政府向國際交流1992年裡約熱內盧會議以來中國政府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進展,國家計委會同多部門共同組成《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深入研究21世紀初期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包括1個綜合報告和25個專題報告,《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其中的第22專題,由鹿心社副部長負責,部規劃司作為牽頭單位將任務下達給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具體承擔。 項目立項的時間為2000年6月,當時,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內外的共識,各領域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進展。從實踐來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人多地少,而且處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階段,土地利用過程中的矛盾日趨嚴重,耕地過度非農化,危機糧食安全,土地退化嚴重。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引起土地需求增加,由於比較利益的原因,農地往往被轉為非農地加以利用;二是我國仍然處於經濟的粗放型增長階段,對土地利用的影響表現為以犧牲農地為代價換取經濟成長,同時,我國的土地資源配置方式並沒有完全擺脫計畫經濟的影響,行政劃撥以及協定出讓土地方式還存在,從而激發了對土地的超量需求,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三是制度與利益驅動,地方政府出於政績的考慮,存在推動農地非農化的動力,往往以犧牲農業和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四是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土地產權不清、土地資源價格低、生態環境無價等導致市場不能充分配置土地資源,為政府干預提供了必要條件,但在某些方面干預過度,使市場失靈進一步加劇,產生了政府失靈的現象。 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土地的非可持續利用必將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土地非可持續利用問題,為保證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發展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們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糧食安全問題,促進農地資源的持續利用,同時在不同地區、部門間合理配置土地資源,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既要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又要合理地運用行政干預,保證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對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二、主要科學技術內容 通過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歷史回顧,尤其是1992年世界環發大會以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分析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並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對照21世紀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利用的要求,對我國21世紀初期土地資源供需情況進行分析。為保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實現,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的長期穩定,提出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總體思路,提出21世紀初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戰略和2001—2010年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行動計畫。為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需要建立和完善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巨觀管理體系以及市場體系,完善各項經濟及法律制度。 三、主要研究成果: 1.對1992年以來我國實施的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做了系統的總結。 2.研究了社會經濟發展與土地資源利用的關係及各國保護土地資源的做法,得出我國必須貫徹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把保護耕地放在土地利用與管理的首位,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 3.分析了21世紀初我國土地資源供需情況,未來開發利用的潛力及各方面需求,得出21世紀初我國土地資源能夠作到基本供需平衡的結論。 4.提出了21世紀初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及2001—2010年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行動計畫。 5.對建立和完善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的巨觀管理體制和市場體系、經濟法律制度提出了對策建議。 四、與當前國內外同類研究、同類技術的綜合比較 目前國內外關於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很多,國外的研究由於不了解中國的國情,所以大多不涉及中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面。國內的研究,與國外的研究相比,雖然很適合中國國情,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系統的關於土地資源可持續方面的專著,而且研究絕大部分是由專家、學者完成的,雖然在理論上很深入,但是所掌握的我國土地資源的數據資料不夠新,也不夠權威,而且所提出的對策建議多是站在專家學者的立場上,很多理想化的、完美的建議在實際工作中並不具備可行性。與國內外同類研究相比,我們完成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在分析上更加全面深入,所用數據都是採用國土資源部最新數據,更加符合工作的實際,由於課題組成員全部來自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土地政策法規、管理手段非常熟悉,因此所提出的對策建議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更大。 五、成果套用和取得效益情況 1.收入《中國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一書,劉江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年10月。為中國政府參加2002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的世界環發大會提供了有關土地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情況,在國際交流中發揮了一定作用。 2.在國土資源部《21世紀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前景與保護對策》研究提供了基礎。《21世紀我國耕地後備資源前景與保護對策》已經國務院參閱檔案轉發全國實施。 3.在財政部下屬單位“國企資產最佳化配置中心“的研究項目中被引用。 4.外交部亞洲司正在開展的在“東協與中日韓(10+3)框架內研究建立東亞國家糧食儲備系統”工作中,《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項目》中關於我國糧食自給率等問題的論斷,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並為中國與東協國家將來在土地可持續利用等領域開展合作具有參考意義。 本項目的創新點之一: 21世紀初我國土地資源供需平衡分析。從全國總人口、人均消費糧食、糧食需求總量、糧食播面面積、糧經比、複種指數等方面對我國2010年、2030年的糧食和耕地需求總量做了科學預測;根據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情況及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預測了2001—2030年耕地損失總量;預測了2001—2030年我國補充耕地的總量;根據耕地需求預測數字和供應預測數字,得出在不同的糧食自給率下2010和2030年我國耕地供給的可能缺口,從而得出我國耕地供求在21世紀初期基本能夠平衡的結論。 本項目的創新點之二: 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我國21世紀初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包括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指導思想、方針與原則、目標與任務,第一次提出了為實施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2001—2010年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行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