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甘肅省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中的一個民主黨派,是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參政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甘肅省委員會
  • 簡稱:民革
  • 領導:中國共產黨
  • 性質:政治聯盟
機構簡介,分支機構,工作內容,

機構簡介

它主要是由原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不斷進步的革命精神,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長期鬥爭中,逐步聯合,於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正式成立的。目前民革在全國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除台灣、西藏外)建立了省級組織,建立了地市級組織244個,基層組織3814個,擁有黨員7萬餘人。民革歷任主席為李濟深、何香凝、朱蘊山、王崑崙、屈武、朱學范、李沛瑤,現任主席何魯麗。民革甘肅省委員會是民革在甘肅省的地方組織。
1950年11月,根據民革第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宣傳民革性質、任務和作用,擴大社會影響,聯繫原國民黨起義軍政人員和愛國人士,發展民革組織”的精神,受民革中央委託,李翰園、王治歧、沈求我等三人組成籌備委員會。1954年,由於國家行政區劃變更,甘肅、寧夏兩省合併,在原寧夏省蘭州市分布籌備委員會的基礎上,於1954年12月31日,在蘭州成立民革甘肅省分布籌備委員會,鄧寶珊為召集人,李翰園、袁金章為副召集人;轄銀川市、天水市、武威縣、等3個支部籌備委員會和蘭州市的11個小組,共有黨員547人,之後在此基礎上,於1956年選舉產生了民革甘肅省第一屆委員會。其主要發展對象是原國民黨員以及與原國民黨有歷史關係的人士,其中包括一批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以及企業管理等各個界別的知識分子。
民革甘肅省的省級組織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黨員學習共同綱領,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方向,加強團結,推動黨員參加國家政權建設,並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為安定社會秩序,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恢復和發展甘肅省的國民經濟,做了大量工作。其後又動員黨員參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鬥爭和政治運動,為甘肅省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做出了貢獻。與此同時,民革組織持之以恆地向黨員進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同時也不斷地進行民革性質、任務和作用的教育,並把思想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各項中心任務緊密結合起來,組織黨員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著作及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法令,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持續了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中,民革各級組織被迫停止了組織活動。
1978年9月,民革甘肅省委員會及所屬組織恢復組織活動。特別是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革甘肅省委員會發揮參政黨作用,多層次、多渠道地開展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活動。尤其在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把甘肅省經濟搞上去以及其它工作方面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民革黨員有比較高的文化知識和一定的業務專長,他們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各級組織還積極開展社會辦學、智力支邊、送醫下鄉、諮詢服務、興辦社會福利事業以及扶貧等活動,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重視,影響不斷擴大。自身建設工作也出現了新氣象。民革甘肅省委員會及其所屬各級組織已經成立促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成立促進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祖國和平統一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民革甘肅省第九屆委員會現任主席俞正、副主席倪安民、郭層城、魯晉、楊利亞、楊肅昌、蒲志強,省委會機關下設辦公室、組織處、宣傳處、聯絡處、社會服務處、調研室等機構。全省有市區委員會14個(其中地級市委會7個,縣級市、區委員會7個〕,市縣支部3個、小組1個,省直屬支部21個,市縣委員會屬支部70個,共有各級組織110個(含省級組織)。現有黨員2000餘人,其中各級人大代表39名,各級政協委員239名,“特約人員”23人,全國政協委員2人(其中常委1人)。在政府部門任實職8人(其中地級1人,縣級7人),省級人大常委1人,在地級任人大副主任1人,縣級人大副主任2人;省級政協副主席1人,地市級政協副主席3人,縣區級政協副主席3人

分支機構

民革蘭州市委員會
民革白銀市委員會
民革酒泉市委員會
民革武威市委員會
民革敦煌市委員會
民革酒泉市肅州區委員會
民革張掖市甘州區委員會
民革嘉峪關市支部
民革靈台縣支部
民革天水市委員會
民革金昌市委員會
民革張掖市委員會
民革臨夏市委員會
民革平涼市崆峒區委員會
民革武威市涼州區委員會
民革定西市安定區委員會
民革涇川縣支部
民革甘南藏族自治州小組

工作內容

1、參政議政工作。
甘肅民革各級組織,在省委會的領導下,認真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履行參政黨職能,發揮參政黨作用。2000年以來,民革甘肅省委緊緊圍繞全省中心工作和“十五”計畫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在參政議政工作中按照多提政策性建議,力所能及辦實事的工作思路,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五年來,共提出集體提案30件,其中省級優秀提案4件,主席督辦重要提案17件。各市(縣、區)組織共提出集體提案440餘件,民革黨員中的政協委員個人提出提案1000件。其中相當一部分意見和建議以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矛盾的深入分析和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受到中共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和採納,為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2、社會服務工作。
發揮民革人才和智力優勢,努力做好社會服務工作,是民革參與“三個代表”實踐的重要形式,從1998年開始民革甘肅省委員會經過多方努力籌措資金20餘萬元,在臨夏縣實施了扶貧與主教相結合的“扶羊助學”工程,既有省委回抽至購買良種小尾寒羊資助給品學兼優且家庭貧困的學生家庭,其產生的經濟效益作為該學生的學費,並在2年內所產生的後代小羊羔中貢獻2隻小母羊,傳遞資助給另一名學生及家庭,經過幾年的滾動發展,已有523名貧困學生得到救助,以較小的投資,獲得了較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民革甘肅省委會還捐資57萬元建設了全日制的中山回民國小,民革黨員包銳也在當地捐資15萬元籌建了非盈利性的中山診所,在當地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民革甘肅省委員會還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始終堅持開展科技、文化、醫療“三下鄉”活動。為了表彰近些年來民革甘肅省委員會對民族地區扶貧工作做出的貢獻,在1999年和2005年國務院召開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民革甘肅省委員會連續獲得“模範集體”稱號。
3、宣傳思想工作。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十六大精神以及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民革的中心工作任務需要,積極發揮宣傳媒介作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宣傳黨和國家的有關統戰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傳達民革中央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等方面的要求和指示,服從和服務於社會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並編輯發行內部刊物《甘肅民革》,弘揚時代主旋律,突出正面宣傳與教育,多層次、多角度宣傳民革各級組織和黨員在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宣傳民革組織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所擔負的重要責任,以做好我省民革黨員的思想教育工作,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4、促進祖國統一工作的新發展。
民革甘肅省委員會發揮自身特色,廣泛聯繫赴台人員在甘親屬,定期召開祖統委員工作會議和台僑屬座談會,學習對台工作方針政策及有關檔案,編輯發行內刊《寶島瞭望》,宣傳“一國兩制”政策。組織對台工作的調研,並配合省台辦參加省上的有關對台工作,參加蘭洽會台商來蘭有關活動,推動我省與台灣地區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