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通史·隋唐卷

中國哲學通史·隋唐卷

《中國哲學通史·隋唐卷》是一本2022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龔雋、李大華、夏志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哲學通史·隋唐卷 
  • 作者:龔雋、李大華、夏志前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9月
  • 頁數:770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214266590
  • 編者:郭齊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隋唐時期,中國哲學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儒釋道三教之間的互動與思想交織頗為頻繁,特別是佛道兩家思想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成為隋唐哲學思想的典範。
隋唐儒家努力消化與融合佛道兩家的思想創造,重新闡發儒家的心性思想。本卷以顏之推、王通、韓愈、李翱為代表,闡明了隋唐儒家心性論思想的變化與特點。
佛教是隋唐哲學的重要代表。本卷分別就三論、天台、法相、華嚴及禪宗的哲學思想,如三論的二諦說、天台的判教與性惡說、法相的萬法唯識、華嚴的性起與法界圓融說等,進行了詳密的闡釋。而對禪宗由印度禪到中國禪的思想轉型,尤其是禪門中的頓漸之爭及禪法思想中的一行三昧、遊戲三昧等觀念,書中進行了新的闡發。
隋唐道教在心性學理論方面有非常系統的觀念,特別是在佛教影響下的重玄思想,把道教哲學推到一個高峰。本卷對隋唐道教之道與氣、道體與心體、體道與行道、窮理盡性、安靜心王等理論,以及道德相須、體用雙舉、三一為歸、形神合一等辯證思維,都作了系統說明。
從三家思想之互動關係這一整體出發,對隋唐時期中國哲學的發展與特色加以觀察,這不僅對於理解隋唐哲學思想關係甚大,也關係到對宋明理學的深刻把握。

作者簡介

龔雋,1964年生。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佛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重點是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出版著作有《作為“知識”的近代佛學史論——在東亞視域內的知識史論述》《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史論述》等6部。主編《漢語佛學評論》。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李大華,1956年生。哲學博士。深圳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山大學兼職教授,四川大學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研究。出版著作有《自然與自由——莊子哲學研究》《隋唐道家與道教》等。主編《文化與生活方式》叢書與《宗教與社會》等。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夏志前,1971年生。宗教學博士。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華南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宗教思想史研究。出版譯著《走進中國佛教》、合著《多維視界中的宗教》、古籍點校《大藏經綱目指要錄》等。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現代哲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及譯文多篇。

圖書目錄

目 錄
導 論 1
第一章 隋唐時期的儒家哲學思想 6
第一節 顏之推及其《顏氏家訓》 6
第二節 王通及其《中說》 15
第三節 韓愈及其“五原” 23
第四節 李翱及其《復性書》 38
第二章 天台宗的哲學思想 45
第一節 智顗與天台宗的判教思想 46
第二節 天台宗的圓融哲學 56
第三節 天台宗的“性惡”說 72
第三章 三論宗的哲學思想 87
第一節 “三論”的譯傳與吉藏 88
第二節 “破邪顯正”基礎上的判教論 93
第三節 “八不”基礎上的中道觀 100
第四節 三論宗的“二諦”說 110
第五節 三論宗的“佛性”說 117
第四章 法相唯識宗的哲學思想 123
第一節 玄奘的生平與著述 123
第二節 法相唯識宗的傳承與典籍 132
第三節 “萬法唯識”說與三時判教 137
第四節 奘傳唯識新學 144
第五章 華嚴宗的哲學思想 178
第一節 華嚴宗的創立與哲學主題 178
第二節 法藏的緣起理論與教相判釋 186
第三節 “六相圓融”與“十玄無礙”說 190
第四節 澄觀的“四法界”與“三聖圓融”說 197
第五節 宗密的“絕對真心”論與禪化華嚴學 201
第六章 禪宗的哲學思想 205
第一節 從“印度禪”到“中國禪” 206
第二節 禪宗思想中的“方便通經” 212
第三節 中國禪門中的頓與漸 228
第四節 慧能與《壇經》諸問題 236
第七章 禪宗有關“坐禪”思想的中國化 255
第一節 初期禪宗史中的“一行三昧” 255
第二節 “一行三昧”與“念佛”“守一” 258
第三節 從“一行三昧”到“遊戲三昧” 261
第四節 “遊戲三昧”與戒相 272
第五節 南宗對“坐禪”批判的意味 276
第八章 成玄英與李榮的哲學思想 281
第一節 成玄英與李榮的生平與著述 281
第二節 論“玄”與“玄之又玄” 285
第三節 論“玄道” 295
第四節 論“有無” 318
第五節 論“動靜” 331
第六節 論“三一” 346
第九章 王玄覽的哲學思想 352
第一節 王玄覽的生平與著述 352
第二節 論“道體” 354
第三節 論“道物” 358
第四節 論“心性” 362
第五節 論“有無” 369
第六節 論“坐忘” 372
第十章 司馬承禎的哲學思想 382
第一節 司馬承禎的生平與著述 382
第二節 《服氣精義論》中的道性論 389
第三節 《坐忘論》中的道性思想 399
第十一章 唐玄宗的哲學思想 415
第一節 唐玄宗的生平與著述 415
第二節 “明道德生畜之源”說 419
第三節 “道性清靜”說 432
第四節 “因學知道,行無行相”說 441
第五節 “理身理國”說 450
第十二章 吳筠的哲學思想 468
第一節 吳筠的生平與著述 468
第二節 “道至無而生天地” 472
第三節 “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478
第四節 “神仙可學” 484
第十三章 張志和的哲學思想 499
第一節 張志和的生平與著述 499
第二節 “為物之宰曰造化”的本體論 501
第三節 “至道非有無之殊”的辯證法 508
第四節 “無心可知道之妙”的認識論 517
第五節 “死生有循環之端”的生死觀 522
第十四章 杜光庭的哲學思想 525
第一節 杜光庭的生平與著述 525
第二節 重玄思想的清理及其理論旨趣 530
第三節 “道通一氣” 541
第四節 “體用相資”的辯證思維 553
第五節 “窮理盡性”與“安靜心王” 563
第六節 理身與理國 577
第十五章 《無能子》與《化書》中的哲學思想 594
第一節 《無能子》與《化書》 594
第二節 《無能子》中的自然論 597
第三節 《無能子》的社會批判思想 605
第四節 《化書》中的“虛化”論 612
第五節 《化書》的社會批判思想 625
第十六章 羅隱的哲學思想 641
第一節 羅隱的生平與著述 641
第二節 “貴賤之理著之於自然” 646
第三節 《讒書》的批判性質 658
第十七章 隋唐重玄學說與內丹學說 665
第一節 道教的重玄學說 665
第二節 道教內丹學與神學思辨 677
第三節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的“還丹”說與“數”論 688
第十八章 隋唐時期的三教關係 701
第一節 佛與儒的關係 701
第二節 道與佛的關係 703
第三節 道與儒的關係 721
第四節 唐代道教與宋明理學的關係 738
主要參考書目 754
後 記 76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