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方誌考】原名《中國方誌考》,1935—1936年在《禹貢》半月刊上連載。後經整理、修訂,於196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此書系遍考存佚的古代地方志書綜錄,采輯了秦漢以至元代的地方志約4000餘種編輯而成,存者錄其序跋,佚者輯其逸文,記其出處。首列總志,次分省排列,每省先為通志類,後為府縣誌類。每志書除標註存佚、修纂者、版本之外,均廣采序跋,存者列出篇目,佚者征其逸文並加以考釋,因此對於習方誌者頗多稽考檢索之利。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方誌考錄性著作,在方誌學界頗受重視,成為了解和輯佚古代方誌所必資。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方誌考
- 作者:張國淦編著
- 原版名稱:中國方誌考
- 頁數: 782頁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1962
基本內容,編輯歷程,
基本內容
所有責任者: 張國淦編著
標識號: CN:17018.511
出版、發行地: 北京
關鍵字: 地方志---研究---中國---古代
語種: Chinese 漢語
分類: 中圖分類:K29
載體形態: 782頁
編輯歷程
趙慶雲 一波三折未完璧:-張國淦“中國方誌考”的整理出版
作者:趙慶雲 文章來源:《博覽群書》2012年第2期
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方誌名家張國淦(1876-1959)先生的遺作《中國古方誌考》。這本書是“中國方誌考”之上編(自秦漢至元),共70餘萬字,收錄方誌2200多種,甫一出版即受到學術界高度重視。而作為下編的明、清、民國部分書稿,則未能一併整理出版,更為可惜的是,有待整理的後半部書稿在文革中毀佚,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張國淦先生(1876-1959)早在1916年即開始撰著“中國方誌考”,至1930年初具規模,此後屢有修訂。1937年抗戰以前,初稿數百萬字已經完成,並應顧頡剛之請,在《禹貢》發表約十萬字。顧氏評介道:“蒲圻張石公先生研治地理之學,發憤忘食,蓋數十年如一朝,收集方輿圖籍之富,甲於舊都(指北平)諸藏書家。遍求各省府縣古今志書而讀之,並輯其佚著之散見於群籍者,以及序跋評論之屬,一字之涉,鹹所不遺。作《中國方誌考》數百卷,與宜都楊惺吾先生之《歷代輿地圖》,可謂泰、華並峙者矣”(顧頡剛所做按語,《張國淦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473頁)。此書嚴守家法,用力工深,可謂集大成之作。
1953年,張國淦經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董必武的介紹,受聘為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他的同事,著名史家金毓黻先生深知其方誌著述的學術價值,72歲高齡時,將整理張國淦之“中國方誌考”書稿作為自己擬進行的20項工作之一(《靜晤室日記》,第7635頁)。近代史所領導考慮到金毓黻年老體弱,另外安排王壽彭、李育民協助整理,但主要採用金毓黻建議的方法。即:(1)“分全書為前後二編,前編是古代自秦漢至元),後編是明清至現代。” 按此種方法,已編成部分書稿;(2)“仍分前後二編,但將原資料另加選擇排比,以清眉目。凡有關考證處,統作按附於後。”1958年返工另作,只編成總志、河北、東北、江蘇幾部分,即行停止。張國淦本人主張不分前後編,只按省編次,由古到今,一直編下,此種方法未獲採用。
早在1957年7月24日,張國淦與科學出版社簽訂契約,出版《中國方誌考》卷一。字數50萬,交稿日期為1957年8月。預付全部稿費的10﹪即500元(按每千字十元計算)。後情況變化,此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